探析当代语境中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
2013-09-16杨再喜
杨再喜
摘 要:当下的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以当代意识为指导,进行文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在进行文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中,有必要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理论依据、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实现文论间知识的渗透和转换,定会产生教学的整体效益,使文学理论这个系统不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当代语境;文学理论课程群;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43-02
一、高校文学理论课的教学现状
高校的文学理论课程大都属于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必修课,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这些课程在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重历史经典,很少顾及当下的现实生活。学生现在明显感觉到课堂上的文艺学知识僵化和老化,脱离实际,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也不能解释当代大学生们实际的文艺活动和审美体验,从而产生了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消极态度。第二,大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任课教师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高高在上,少有对于文学问题的具体阐释和实践环节的锻炼。第三,各课程之间独自言说,很难做到相互融通。文学理论课程的本质是形同的,都是对文学现象的总结和文学规律的把握。但现在一些教师往往将时间和精力局限于某一单一的课程,从而固步自封,缺乏更宽阔的学术视野,不能使学生获得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针对以往局限于单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因此有必要把文学理论课程作为一个群体来统筹考虑,实行文论间的现代转换,避免单兵突进,以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产生规模效应。同时,坚持以当代意识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补充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删减陈旧和晦涩难懂的材料,力争在规模上瘦身,在内容上新鲜,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
二、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关于“当代意识”:广义上的当代意识是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产生的并且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本质的,具有指导和推动这个时代发展的先进意识、科学意识。狭义上的于“当代意识”是指文学理论课程教师置身于当代的文学和文化环境,面对当代的社会现实,把握时代的精神特征,并将对于当前形成的感知、价值和理念等自觉地运用到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对传统的文学理论进行具有当代意义的阐释,以此来促进文学理论课程健康发展的改革意识。第二,关于“文学理论课程群”:从教学及其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把从理论上把握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相关课程称为广义的文学理论课程群。在这个群体中主要有《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批评》、《马列文论》、《文艺心理学》、《中西比较诗学》和《美学》等课程。
2.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当代意识的研究:在此领域主要以徐一周的《文学理论教学论》(接力出版社,2006年)最为代表,指出了当下文学理论教学所面临的十一个问题,其中脱离现实的问题最为明显,解决的办法是必须具有当代意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发挥文学理论的审美作用和指导作用,提升其生机与活力。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还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或者限于局部的问题上,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当代意识体现得还不明显。第二,关于文学理论课程群之关系的研究:对此理论研究,主要有童庆炳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张将古代文心与现代心理美学的互相阐释,以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顾祖钊的《中西文艺理论融合的尝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主张中西文艺理论的融合和将古代文论的范畴和理论做出现代的阐释,转化为现代文论的范畴,以防止某些西方文论的缺陷。关于文学理论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的研究上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在所需要的就是继续做好文学理论课程之间的渗透和转换,发挥好课程间的辐射作用和课程群的整体效益。
3.当代语境中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课程群”理论。在20世纪的90年代,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形势,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而成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整体”。本课题所指的文学理论课程群已具备了这些特点和要求。第二,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认为文学观是冲突的产物,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文学观念,任何文学观念都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处于一定空间位置的文学活动者建构的结果。因此,从事文艺学研究和教学的人,应该将文学观还原到其产生的文学场域、文化场域和社会场域,将经验分析与理论阐释结合起来,解读其背后的社会实践内容,不能将文学观念从其产生的“文学场”中抽取出来,进行抽象的分析。第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理论。1996年10月,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主办的会议上,正式拉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序幕,主张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母体和本根,吸收其精华,同时深入研究西方文论和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实际,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以此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体系和文艺学教学方式。
4.文学理论课程群建设的内容
以当代意识为切入点,探讨文学理论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文论与当前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之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已经远离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加之语言的陌生和现在学生对文献理解能力所限,导致古代文论与当下的教学环境有着一种将行渐远的趋势。但是,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特色文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发挥其对现实文艺的指导作用,努力缩短两者的距离,因此可以把当前的文艺作品植入到对古代文论的阐释中,把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阐释植入到现实语境中,使两者之间成为有机的联系而不是互不关联的割裂体,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使他们在心灵上走进古代文论并且喜欢它。第二,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现在的文学理论教学大都忽视了理论学科的应用性能,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明确目的性。在课程群的建设中,应当努力打破学术与实用的界限,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对当前的文艺生活发挥指导作用,甚至可以来治疗当下文艺创作中的种种弊症。第三,文学理论课程群间的知识融通研究。文学理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对文学现象的概括和文学规律的总结,因此在整体而言,不管是古代文论或是现代文论,不管是中国文论或是西方文论都只是时间和地域上的区别,其实在知识上相互间是可以融通和转换的。在课程群的建设中,应特别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群间的知识融通,在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在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比较中,来进行对话、交流,以相互理解,以更宽阔的学术视野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其中各课程间融通的模式和特点是研究的重点。第四,坚持整体性研究原则,确定好文学理论课程群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做到有主有次,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避免平均使用力量。
三、结语
通过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在当代意识的指导下,对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简和适当增添当代新的研究成果,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文学理论课程群不是把每一门课程孤立的对待,而是把形态或者性质相关的课程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有利于从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性质相关的课程间的联系和各自特定的位置,从而在这个大的课程群的系统中相互促进,使这个系统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徐一周.文学理论教学论[M].南宁:接力出版社,2006.
[3]张楚廷.大学教学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蔡钟翔.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丛书[M].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5]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王运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袁济喜:中国古代文论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8]张少康.文艺学的民族传统[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曹顺庆.中外比较文论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0]谭好哲,马龙潜.文艺学前沿理论综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1]赖大仁.文学理论教学何为[J].中国大学教学,2002,(2).
[12]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批评,2001,(5).
[13]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前景[J].文学批评,2001,(3).
[14]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J].文艺研究,1996,(2).
[15]余虹.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J].文学批评,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