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2013-09-16卢银霞

学理论·中 2013年7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启示

卢银霞

摘 要: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从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的问题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创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5-0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理论,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做出了比较系统和深刻的分析。创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和创业教育的内在关联点。从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因此,人的问题贯穿于创业教育的始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研究创业教育,揭示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1989年创业教育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至今已经过了二十多年,高校创业教育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创业教育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同其自身的偏差导致其有效性、可行性下降也有很大关系。

(一)在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创业教育观念功利化明显

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出,人的价值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创性思维和能力的个人,是为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培养其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创业教育作为主体性的客体活动,它既要有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又要有实现个体需求的方面。但是,在过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只片面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反映在创业教育中,就是表现为片面地强调人对社会的价值。创业教育的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在大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能力护照”,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希望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的呼吁,已经将现代大学的教育的标准定为在“为大多数人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公益和功利上。“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但是在创业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却简单的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将创业教育庸俗化的做法,使得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利润的功利性层面,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初衷,即培养人的创新性和创造力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并非指人自身独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创业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作为创业活动的引导者,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创业活动的实施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教育弊端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只注重单纯的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的作用。

(三)创业教育的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马克思指出: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需要越强烈积极性就越高,“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否定人的需要就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得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其资源状况是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为:首先,匮乏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初创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匮乏。由于我国没有创业学专业的开设,所以也就没有成批的,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学子来担任创业学的教师。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大都是依托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老师来开设创业管理类的课程或讲座。其次是创业基金的短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种子基金”,即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获得可以在此类比赛上获奖的“种子”,来为学校增添荣誉。但是对于种子如何成长为公司却很少人关注。这种种子基金每个项目的资助资金大概在3000~10000元之间,难以支撑一个准企业的开办。最后是创业教育基地短缺。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校园拥挤导致在校内直接提供创业基地的大学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由当地政府所创立的高新技术园、工业园和创业园,也因为门槛较高,例如项目的成熟性和科技含量、预期效益、产业类别与法人身份等,将大学生创办公司类的创业实践拒之门外。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它对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因此,只有树立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内在统一的创业教育理念,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其对社会的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创业实践,进而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实现社会的发展的目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肤浅地将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简单地工具化,把作为教育产品的受教育者运用于社会交换,不再关注其“灵魂”的净化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将创业教育从狭隘的知识教育、单纯的就业教育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教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它既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与指导原则,同时也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的核心指导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核心就是将受教育者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把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使其个人得到尊重和重视,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基本权利得到保障,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落实在创业教育实践中,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确立他们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应看到,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主体总是个性化的主体。因此,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独立的创业品格。

(三)完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

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利益得以实现。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二者缺一不可。高校创业教育要收到实效,就必须完善教育资源,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创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应该是具备创业激情、创业能力与创业实践的创业者兼学者。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成功的创业者为高校的创业教育的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专兼职教师相配合,聘请成功企业家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并聘用知名的技术专家作为学生创业的智囊团,以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其次,加大教育投入,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大学生要将自己的创业计划付诸实践,就必须有物资上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创业基金可以说是大学生创业得以实现的“物质能源”。因此,一方面政府和高校都要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每年单独拨付一笔资金给高校作为创业基金,同时高校也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吸收企业资助的资金作为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完善创业教育的信用机制。大学毕业生创业资金很多需要通过银行融资来实现,但是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决定了大学生创业融资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和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使得那些难以引进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可以通过借贷的途径来筹集部分启动资金。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要实现除了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强大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有将创业教育行为化的现实空间。这就是需要良好的社会系统环境的支持,而企业的支持是社会系统环境中的重要力量。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为更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王辉.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5,(6)

[5]毕红梅.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理论月刊,2001,(10).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启示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