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利:让医务人员成为“治未病”主力军

2013-09-1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詹洪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看病难治未病委员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詹洪春 刘志学

近些年来,加强对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治未病”、“防慢病”理念和健康知识宣传,已经成为确保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重病”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确保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治本之策。然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则提出了“在推进‘治未病’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应该成为主力军”的观点,并引起了政协医卫届诸多委员的赞同。

对此话题,本刊“两会”特派记者对范利委员做了独家专访。

“正三角”现状导致医生太忙、太辛苦

采访一开始,范利委员首先对她的“主力军说”解释道:“我之所以认为‘在推进‘治未病’实践的过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应该成为主力军’,是因为医务人员、尤其是大牌专家们,具有资源优势、智力优势、信息优势和职业优势,可事实上,他们往往因为忙于‘治已病’,更多的时候忽视了宣传普及‘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知识的工作。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和现实中的‘看病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接着,范利委员进一步解释说:“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近几年尽管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不少新举措,也想了不少办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据卫生部最新统计,近3年以来,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量仍以年均8.6%的速度递增,住院病人以年均10.1%的速度递增。比如说北京的协和医院、301 医院等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往往天天是车水马龙,人满为患;知名专家‘一号难求’,每天候床病人就达两三千人。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排长队,抱怨不断;医生只得加班加点地工作,苦不堪言。这种现状,让患者为难,家属为难,医院和医生也很为难……”

范利委员接着说:“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够、分布不均的形势没有变。医疗体系本应该是个‘正三角’,这个‘正三角’的‘尖’是大医院,治疗疑难杂症;‘底座’是社区医院,治疗小病。但现在呢?现在的实际情况却是个‘倒三角’。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报告称,从城乡分布来看,我国城乡医疗资源的差距比较大,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城市人口平均拥有的医疗资源是农村人口的2.5倍以上。二是医疗资源质量不高的形势没有变。这几年,在政府新医改大势驱动下,医院的诊疗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质量有所改善,省域之间的医疗资源差异在逐年缩小,地区之间优质资源的分布差异情况却更为突出。三是患者盲目就医的观念没有变。患者迷信大医院,不管是大病小病,有了病就往大城市跑、就往大医院挤,总认为大医院医疗技术高、检查设备好;大病怕耽误了病情,小病想快一点儿治好。这使得本来就超负荷诊疗的大医院‘雪上加霜’。四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快速攀升的局势没变,已成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范利委员认为,上述四大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医务人员、尤其是大医院的有号召力的大专家,整天忙于“治已病”,哪还能“分身”再去关注“治未病”的工作呢?

解决“看病难”,发挥医务人员的“正能量”

范利委员认为:“党的十八大突出强调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方针,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但解决‘看病难’问题,最终还是要从预防和保健的源头抓起,从 ‘治未病’抓起。据统计,我国当前有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471 万人,如果能把这些人的‘正能量’都发挥出来,就相当于在全社会又增加了400多万个义务宣传‘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知识的‘卫生广播电台’,从而可以积极宣传正面的健康保健理念和新知识。”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医务人员在宣传‘治未病’理念时,具备‘四个最’的重要因素!”范利委员接着剖析说:一是最能够释放 “正能量”。让医务人员宣传普及“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知识,群众的相信度更高、影响力更大,效果会更好。比如,目前我们的医疗保健信息市场比较混乱,许多欠科学的、五花八门的保健和养生信息漫天飞,已使大众无所适从,其中也不乏因轻信不科学的信息而放弃求医和治疗的患者。广大医务人员如果能积极宣传普及正确的健康保健知识,就能起到正本清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最方便做好 “加减法”,也就是最方便推行分级诊疗。我们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一段时间的门诊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日门诊有近20%的患者并没有什么病,只是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产生怀疑,实在是放心不下才来的医院。对这部分人,医生就可以做“减法”,把他们转介到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预警评估,减少门诊压力。就拿公立医院为例,2011年诊疗人次为20.5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0.07%,挤掉20%的“水分”,将会减少4.1亿人次的诊疗,这样就会大大缓解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同时,还要多做“加法”,加大对疑难重症患者的收治,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给予最佳的救治方案,为最需要得到帮助的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三是最有效普及“新知识”。据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权威统计,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7亿人次,每次就诊按1 名家属陪伴,这样一来,到医院的人次又翻了一番,每年至少也有125.4亿人次;哪怕医务人员只向一半的患者和家属宣传普及了 “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知识,也能有60多亿次的“一对一、面对面”式宣讲辅导。事实证明,这种宣传教育针对性最强、范围最广、成效也最为明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医务人员在宣传‘治未病’理念和健康知识方面的条件、时机都完全具备,大有潜力可挖,对我们从源头上减少广大群众患病可能和盲目就诊,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范利委员归结说。

迅速启动医务人员“治未病”健康工程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说:“‘治未病’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以其简单易行的独特优势,可以减轻全民医疗卫生负担,降低国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能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健康服务效益,符合新医改目标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家、利人的好事情。作为广大医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基于上述因素,范利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迅速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在全国卫生界发出启动 ‘治未病’健康工程倡议,充分挖掘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全民健康服务中的潜力,促进‘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从上游切断疾病发生的源头,真正实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预防、保健和诊疗,为解决‘看病难’问题做出贡献。其次,加强医疗机构组织领导。构建以政府为统领、以三级医院为指导、以二级医院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以社会民营中医机构为补充的 ‘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强化‘治未病’理念,成立‘治未病’领导工作小组,明确各级医疗机构‘一把手’亲自抓‘治未病’工作,把预防保健落实到患者和家属当中,从而确保“治未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三是搭建医务人员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医疗机构,开设‘治未病’新兴学科,并重新确定学科评价标准,出台推进学科发展扶持政策,将‘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资助和鼓励‘治未病’项目研究;医疗机构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病种、病例资源,组织力量确定‘治未病’研究项目,定期调查、及时跟踪掌握医务人员推进 ‘治未病’发展趋势;其他学科在组织做好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都要编印并无偿发放专科疾病预防保健资料,确保医务人员服务有平台,工作有基础,宣传有教材,持续推进‘治未病’工作健康发展。四是组织医务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全国医务人员统一的‘治未病’专业化培训方案,以确定试点先行的方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分批集中培训,然后再面向全国全面推开。各大医学教育机构要在医疗卫生专业中安排专门的‘治未病’内容,保证学习课时。同时,要采取邀请专家作辅导讲座、组织研讨交流、举办学术论坛等不同方式,学习掌握‘治未病’的理念、方法、开展工作的要求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最后,还要积极探索‘治未病’长效机制。启动医务人员‘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治未病’服务,是一项创新型的健康保障服务,将会牵扯医务人员大量精力,而且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为确保真正发挥作用,不喊在嘴上,不流于形式,必须探索建立一整套切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制度,组织医疗机构的医疗管理、中医针灸、健康教育、心里咨询等学科力量,开展预防保健服务;建立随访考核制度,以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医务人员开展‘治未病’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与职称晋升、立功受奖相挂钩,激发工作积极性;建立教育定点联系制度,医疗机构与周边街道、学校、机关团体、企业等紧密联系,结好固定的健康教育‘对子’,定期组织健康新理念、新知识服务讲座;建立帮带基层医务人员制度,各省、市医疗机构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知识优势,帮带广大社区和农村医务工作者,切实让他们在基层当好养生保健、健体防病的指导员和监督员;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探索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保健服务体系,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解决‘看病难’、构建和谐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最后,范利委员归结说:“将上述五项工作落实了,就可以把‘治未病’的关口前移,让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医务人员、尤其是大医院的专家们,从繁重的‘治已病’负担中解脱出来,成为‘治未病’的主力军,积极宣传正面的健康保健理念和新知识,从而迅速全面地提升我国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看病难治未病委员
图片报道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