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腹腔镜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的疗效对比
2013-09-13魏峤嵩
魏峤嵩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 6~12岁为发病高峰, 5岁以下幼儿较少见, 6岁以下的婴幼儿常缺乏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的症状, 且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发病具有其不同的特点, 为了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总结了在本科治疗的小儿复杂急性阑尾炎患者28例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统计资料对象来自于2012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科治疗的小儿急性化脓阑尾炎患者28例资料, 其中包括男20例, 女8例, 年龄范围为4~16岁,患者病程范围为6~8 min,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资料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下腹部疼痛现象, 大多伴随恶心、呕吐、局限性腹肌紧张等现象,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患儿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所有患儿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患儿按照手术方法进行分组:选用腹腔镜手术的14例患者为观察组, 选用开腹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为对照组, 两组患儿的一般病例资料经统计学t检验, 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两组患儿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的疗效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患者选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小儿急性阑尾炎:对被手术患儿骶管及喉罩全麻生效后, 沿脐下缘作5 mm弧形切口,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保持腹腔气腹压力13 mmHg, 置入5 mm穿刺套管, 经此套管放入腹腔镜镜头,探查见无胆囊炎及上消化道溃疡穿孔病变, 腹腔及盆腔内有少量黄色脓汁。于左中腹及右下腹分别作5 mm及10 mm腹壁切口, 腹腔镜监视下分别穿刺置入5 mm及10 mm穿刺套管, 放入分离钳, 探查阑尾, 呈化脓性改变, 未见穿孔。术中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 4号丝线结扎、离断阑尾系膜, 4号丝线双重结扎阑尾根部, 切除阑尾, 残端电凝处理, 将阑尾经右下腹套管取出。探查见腹腔内无明显粘连, 肠管表面无脓苔, 腹腔镜直视下用温生理盐水3500 ml反复冲洗腹腔及盆腔, 至冲洗液清亮, 吸净冲洗液, 检查腹腔及盆腔无明显脓汁, 腹腔内留置玻璃酸钠5 ml预防肠粘连,拔出腹腔镜及套管, 可吸收线缝合切口。术后对患儿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患儿常规全麻后, 取右下腹部的麦氏切口,行常规阑尾切除手术, 湿纱布清试腹腔及盆腔, 术后常规缝合伤口, 应用抗生素。
1.3 统计学方法 术后分别统计两组患儿手术过程中的平均手术时间, 平均出血量, 术后患儿平均进食时间, 术后切口感染、发生肠梗阻情况进行统计, 以此来对比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7.5)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4.5)ml, 统计资料数据与对照组相比, 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比较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据各项相关指标比较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因小儿的大网膜发育不全, 不能起充分的保护作用, 且盲肠位置较高,所以病情不同于成人, 其临床特点有:①病情发展较快且重。②下腹体征不明显。③穿孔率及死亡率较高。
本研究资料表明, 腹腔镜手术组整个手术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组患儿, 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 该手术时间的长短不仅受到手术方式的影响, 而且, 主刀医师的操作技能和对该类手术的熟悉情况也会明显影响到手术时间, 腹腔镜手术的治疗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进食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和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说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腹腔镜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