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例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2013-09-13李玲玲李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9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肝素

李玲玲 李晶

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病, 占脑血管病的70%, 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 男性比女性高。有些脑梗死患者还经常伴有短暂性脑缺血, 这是由于动脉硬化, 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为肢体的无力、笨拙等, 症状来得快, 去得也快, 通常是几秒钟、或是几分钟, 最长不超过24 h。本文根据吉林省前卫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25例脑梗死并伴有短暂性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伴有短暂性脑缺血的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64.8岁, 20例患者在前一周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 5例患者在前半月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出现过1次的患者为5例, 2次及以上的患者20例, 持续时间一般在1 h之内, 1 h以上的患者有2例。另外随机抽取25例无短暂性脑缺血的脑梗死患者, 其中男14例,女11例, 平均年龄65.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脂指数、吸烟、饮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都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1.2 方法 全部患者的治疗方法都采用按照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在灌注时间内抢救缺血半暗带区,并给予早期的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主要是给予静脉溶栓, 也可给动脉注入溶栓, 但是动脉溶栓技术还不成熟, 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有尿激酶,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和不良反应在于颅内出血等;其次是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 并且一定要做凝血检测[1]。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出血, 相对于肝素,低分子肝素比较安全[2]。最经济、实用的抗血小板的药物是阿司匹林, 它在抗血小板用药中为常规用药;降纤治疗,颅内高压时予脱水利尿治疗, 主要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性和抑制血栓集成, 主要用药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梅和蝮蛇抗栓酶。

1.3 疗效判定 根据卫生部的的划分标准:基本痊愈是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是46%~90%, 进步18%~45%, 无变化是在18%以内。改良评价采用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s)表示,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见表1。 观察组基本痊愈的6例, 显著几步14例, 进步5例, 治愈率为80%。对照组基本治愈率2例, 显著进步11例, 进步8例, 无变化4例, 治愈率为52%, 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恶化的情况。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的前后对比是(16.63±7.14)分、(5.37±5.43)分, 对照组前后对比是(16.68±7.15)分、(10.88±7.54)分。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比较 观察组25例患者治疗前(16.63±7.14)分, 治疗后(5.37±5.43)分。对照组25例患者, 治疗前(16.68±7.15)分, 治疗后(10.88±7.54)分。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脑梗死并伴有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治愈效果明显高于普通脑梗死患者, 作者主要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短暂性脑缺血发病机制有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学基础就在于由于特定的原因引起脑血管的相对短暂性狭窄, 导致了脑的灌注量随之出现暂时性不足, 所供血的脑组织功能也出现了可逆性的功能缺损[3]。由于没有形成完全的供血阻断及相应的侧支循环存在, 所以在发病因素消失后, 这种缺损的脑功能亦随之恢复。脑缺血使得神经组织产生了缺血耐受即缺血预处理, 使大脑通过内源性或血管保护机制以对抗脑梗死后的严重损害, 起到保护神经组织的作用。

缺血耐受现象, Moncnayo等学者在临床研究中, 认为与短暂的脑缺血持续时间<20 min的病例相比, 脑梗死预后较好的患者比例较高。而短暂脑缺血发病时间在10~20 min的患者, 其表现则更加明显, 说明在10~20 min内是人类缺血预处理的关键, 同时也说明了持续不超过10 min的短暂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几率比较小。因为时间太短, 人类的缺血预处理功能还没反应过来, 耐受尚未产生。

总之, 短暂性脑缺血有可能会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其早日康复, 这和患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病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一点, 广泛地运用到临床的治疗当中。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贾建平.神经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 赵建民.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06(29):37-38.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肝素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尼莫地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