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斑块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分析

2013-09-12钱东翔王智坚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5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20期
关键词:管腔内径颈动脉

郭 炜 蔡 款 钱东翔 王智坚 李 珺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5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因而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预防、治疗及估计预后。目前的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的重要诱因〔1〕。本文探讨颈动脉粥样样硬化所导致的各项异常指标与TIA发生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神经科脑血管病组住院TIA患者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9~75(平均59.6)岁。TIA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伴有高血压11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13例。均行头颅CT或MRI,排除急性脑梗死。对照组为本院普外科住院病人52例,通过询问病史及CT或MRI排除TIA,男33例,女19例,年龄42~72(平均61.5)岁。无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两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查双侧双侧颈总动脉(CCA),双颈动脉分叉处(BIF),双侧颈内动脉(ICA)。检查内容包括:① 血管内壁厚度或称内-中膜厚度(IMT),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BIMT);②管腔内径。③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分布;④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1.3 评定标准 ①血管内膜:IMT>1.0 mm,BIMT>1.2 mm。②管腔内径:取病变最窄处的面积与颈动脉横截面积的比值×100%定量,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 ~69%,重度狭窄≥70%。③记录同段颈动脉斑块个数,根据超声形态及回声的特点将斑块分为〔2〕:纤维斑无回声和钙化;软斑为局限性突入管腔,表面连续光滑,内部为混合性回声或均匀的弱回声或等回声;硬斑为斑块内钙化或纤维化,局部回声增强,后方伴声影;混合斑为表面不光滑,可出现凹陷,内部回声不均匀。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IMT与BIMT比较 TIA组IMT值(1.14±0.72)明显高于对照组(0.65±0.25)(P<0.05);TIA组BIMT值(1.23±0.80)明显高于与对照组(0.72±0.23)(P<0.05)。

2.2 两组颈动脉管腔内径比较 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627,P=0.000),见表1。

表1 两组间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n(%),n=52〕

2.3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及类型比较 TI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TIA组中斑块以BIF处发生率高(51.25%);硬斑最多见(36.2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及类型(n,n=52)

2.4 两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 TIA组较对照组MV减慢、血管PI及RI增高(P<0.01),提示TIA组颈总动脉及经内动脉血管器质性病变更严重,见表3。

表3 两组血流参数比较( ± s,n=52)

表3 两组血流参数比较( ± s,n=52)

组别 MV(cm/s)PI RI TIA组 左 21.98±5.121) 1.24±0.581) 0.71±0.211)右 24.67±5.871) 1.37±0.321) 0.68±0.221)对照组 左 39.31±7.12 1.02±0.42 0.59±0.10右38.12±8.03 0.98±0.35 0.61±0.08

2.5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各项异常指标与TIA的关系 以TIA的发生有无(无=0,有=1)为因变量,血管内膜厚度、管腔内径、斑块发生部位、斑块类型、斑块数量、MV、PI、RI为自变量,分别对分类、计数资料逐步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管内膜厚度相应exp(B)最高,接下来依次为PI、斑块数量、管腔内径,见表4。

表4 颈动脉粥样硬化所造成各项异常指标与TIA的相关性

3 讨论

在加拿大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约有50万被诊断为TIA〔3〕。大辛辛那提/北肯塔基卒中研究中心(GCNKSS)通过对130万混血人种的调查,发现TIA的发病率为每10万个人中就有83例〔4〕。在我国 TIA的发病率更高,大约每年 180例/10万。研究表明在TIA后第一个24 h内脑卒中的发病率为4.2%。Hill等〔5〕通过大量回顾性研究发现TIA后30 d脑卒中的风险提高到6.7%,并且认为实际的发病率可能更高。而TIA后90 d脑卒中概率上升到20%〔6〕。

传统认为TIA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种:①血流动力学改变;②微栓子形成;③其他因素,如锁骨下盗血综合征,某些血液系统疾病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TIA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使颈动脉局部狭窄,影响血流,致使大脑局部供血不足,发生TIA;与此同时,粥样硬化所形成的不稳定斑块,易脱落形成微栓子,影响大脑血管供血,发生TIA。

目前研究热点多在根据颈动脉硬化和TIA的相关性,寻找一些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并通过这些指标来预测TIA的发生、预防脑卒中以及对脑卒中的预后估计。研究表明,IMT增厚与脑卒中呈正相关〔7〕。可能与全身动脉系统有关,颈部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不会是全身动脉的孤立现象,亦有可能同时存在颅内某些动脉粥样硬化,单纯血管增厚并不是导致患者发生TIA的原因。RI为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流速差值与收缩期峰值流速之比,排除了声速与血流方向夹角的影响,较搏动指数更为客观。当血管粥样硬化,弹性及顺应性减退,血管内膜面欠光滑,最终导致血管阻力增加。故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RI增高有直接的相关性。

1 Eliasziw M,Kennedy J,Hill MD,et al.Early risk of stroke after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J〕.Canad Med Assoc J,2004;170(7):1105-9.

2 Lovrencic-Huzjan A,Strineka M,Azman D,et al.The contralateral carotid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J〕.Acta Clinica Croatica,2009;48(3):241-5.

3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TIA/mini strokes:public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Roper Starch worldwide survey〔J〕.Roper Starch Worldwide,2000:30(1):198-201.

4 Kleindorfer D,Panagos P,Pancioli A,et al.Incidence and short-term pro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Stroke,2005;36(4):720-3.

5 Hill MD,Yiannakoulias N,Jeerakathil T,et al.The high risk of stroke immediately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Neurology,2004;62(11):2015-20.

6 Coutts SB,Simon JE,Eliasziw M,et al.Triag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minor stroke patients using acut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nna Neurol,2005;57(6):848-54.

7 Labropoulos N,Leon LR,Brewster LP,et al.Are your arteries older than your age〔J〕.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5;30(6):588-96.

猜你喜欢

管腔内径颈动脉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在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自制便携式光源管腔器械检测仪的应用效果
管腔器械清洗效果不同检测方式的比较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