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
2013-09-11格桑
格 桑
(青海省海南州藏医院,青海 海南 813000)
消化性溃疡(pep tic ulcer,简称PU)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均与胃酸和/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如果不予积极治疗就会引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等并发症,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藏西医结合治疗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治疗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8~66岁;病程最短16个小时,最长35天,平均21.5天;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胃合并十二指肠溃疡5例。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0~61岁,病程最短8小时,最长26天,平均14.6天;胃溃疡9例,十二指肠溃疡8例;胃合并十二指肠溃疡3例。
1.2 诊断标准[1]:(1)有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病史;(2)食欲下降,腹胀吐酸,背胀,灼热不适,嗳气消瘦,体倦乏力;(3)不同程度的便血与黑便,并伴上腹部紧张性压痛如反跳痛;(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同时纤维胃镜或钡餐透视检查可进一步确诊。
1.3 胃镜检查分期标准[1]:活动期 (A,activestage),A1:溃疡的苔厚而污秽,周围黏膜肿胀无粘膜触壁集中。A2:溃疡苔厚而清洁,溃疡四周出现上皮再生所形成的红晕,周围粘膜肿胀而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疡集中的粘膜触壁。愈合期 (H,Healing stage):愈合期的特征为溃疡苔变薄,溃疡缩小,四周有上皮再生形成的红晕,并有粘膜触壁向溃疡集中,分为H1和H2两种类型,H1与H2的区别在于后者溃疡已接近完全愈合,但仍有少许薄白苔残留。瘢痕器 (S,Scarring stage),S1:溃疡苔消失,中央充血,瘢痕呈红色,又称红色瘢痕期。S2:红色完全消失,又称白色瘢痕期。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胶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常规治疗。
2.2 治疗组[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藏药方,早晨服用任青佐志达协丸1粒,中午服用石榴健胃散1g,晚上服用二十九味能消散1g。如剧痛者加服六味木香散;腹胀者加服智托洁白丸胃酸者加服无味珍珠丸。
两组均以14d为1疗程,观察两个疗程,2组均停药1个月后复查纤维胃镜或钡餐透视检查,疗程结束1年后分别随访两组复发率。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治愈:主症与次症全部消失,胃镜下溃疡基本愈合;有效:主症与次症均有改善,胃镜下溃疡面缩小1/2以上;无效:主症与次症均无改善,胃镜下溃疡面无明显变化或缩小不及1/2。
3.2 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显著性。
3.3 治疗结果:两组疗效的比较见表1,两组1年后溃疡复发情况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1年后溃疡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停药1年后的复发率治疗组为11.11﹪对照组为26.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藏医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木布病”的范畴[3],多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郁闷,暴饮暴食,感受寒冷或潮湿,药物刺激等导致脾胃虚弱,胃功能失调而发生胃病。从其病因及临床常见症状和治疗经验来看,本病病变在胃,而脾胃虚弱则是其最基本的病机。治疗多以健脾和胃,驱寒消食,理气,调肝为主要治法。
藏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的优越性。藏西医对溃疡的治疗各有所长,西药具有服用方便,疗效肯定,但西药的副作用较多,多数治标不治本,治疗局限,对消化道功能无调节作用,藏医药治疗溃疡,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较一般止酸解痉剂效果好,对一些顽固的迁延难愈的溃疡也能使部分获得根治,无明显副作用。根据临床疗效肯定藏西医结合的治疗较单纯藏医药或西药为优。藏医药可以辅助西药治疗溃疡,促进溃疡的愈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减少溃疡的复发率,提高溃疡愈合的质量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藏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通过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溃疡的愈合减少溃疡复发,起到综合协同、增强效果的作用,从而得到较完善的治疗。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李永年译 .四部医典(汉译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3]噶玛坚参.藏药医疗精华(藏文版)[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