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霓裳遇到摄影—欧洲三大时装设计师的摄影实践

2013-09-11供图姜纬

读者欣赏 2013年2期
关键词:阿尔勒拉格艾迪

文/供图/姜纬

1967年,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花费了十年时间构思的《时装体系》问世。这位法国思想家以其盖世才华,首度以符号学的分析手法,指点他的国家最令人艳羡的时装文化,并为我们开启了一条通往这个梦幻世界的哲学路径。他缓缓摊开时装杂志,开始为我们描述眼前的独立自矜而志得意满的符号乾坤,真正是翠绕珠围、纸醉金迷,有说不尽的温柔景象、旖旎风光。在他眼中,这些花花绿绿的时装杂志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服装:第一种是以摄影或绘图的形式呈现的,这是意象服装;第二种是将这件衣服描述出来,转化成语言,即一件洋装从照片变成“一条腰带,嵌着一朵玫瑰,系于腰间”,这是书写的服装。

摇滚音乐会结束之后 摄影/[法]艾迪·斯理曼

摇滚音乐会现场的三个乐手 摄影/[法]艾迪·斯理曼

我欣赏这样的结构转换。事实上,这些从影像世界到时装语言的转换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两种结构随时在左右互动。

也许这就是另一个世界。罗兰·巴特认为:“时装摄影与其他摄影不同。它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它形成了特定的语言,这种语言有自己的术语体系和语法,有自身禁止或认可的措辞。”

很多年来,至少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时装摄影主流,都是宣传“单身女郎”这一新型理想形象,强调“衣服与身体在身份形成过程中的多种互动形式”。这又和社会的角色代表—年轻、单身、经济独立,共同成为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的潮流趋势的化身。而这一切也恰好是时装杂志以及它负载的广告客户所想要描述的女性,尽管她们被赋予了某种光环或泡沫感,但她们几乎是被不由分说地附体了。

在时装杂志中,时装摄影师常常被视为这部时装景象剧的导演。他们提供一般人无法见到的画面,并将这些画面凝固,使之成为铜版纸上的华丽魅影。到了21世纪,大牌时装设计师也拿起了照相机,不是心血来潮偶尔玩玩,而是专心致志地投入。这个世界确实发生了某种变化—这些直至新世纪才开始呈现出的高端艺术化的新景象、新风潮,不得不说是时尚这个工序等级泾渭分明的传统产业萌发的新芽。

艾迪·斯理曼:性感的影像书写

如果说川久保玲孕育了“像个男孩”的女子形象,那么艾迪·斯理曼则激发了中性风潮的全面来临。他用一些近乎病态的纤瘦男孩,将极简与窄身男装演绎得更加极端和辉煌,宣告了男性美学变革浪潮的到来。

艾迪·斯理曼说:“我绝不认同传统观念中那种男人必须有男人味的说法。”他通过时装为世界重新定义了男人气概。不要以为他可能是个娘娘腔,和健美运动员相比,他仅仅是少了壮硕的六块腹肌和突出的下颌。

如今的艾迪·斯理曼过起了艺术家般的逍遥日子,偶尔现身洛杉矶、伦敦或东京,偶尔躲在不知名的郊外某处,偶尔又悄悄跑去那个他最爱的城市—柏林。

艾迪·斯理曼很早就钟情于摄影了,多次为很多时尚杂志掌镜,并不定期举办摄影作品展。离开Dior Homme之后,他更是对摄影创作身体力行了。

如果说柏林对于艾迪·斯理曼是阶段性的灵感汲取地,那摇滚精神则始终贯穿在他颓废、游离、反传统的各类作品当中。他的男性美学是时装的、亚文化的、包豪斯的,更是摇滚的。斯理曼不厌其烦地混迹于各类独立摇滚音乐节上汗流浃背的人群之中,拍下了《舞台》这样的个人影集,而Dior Homme的T台则一直上演着摇滚分子的集体游行。

重组并粘贴在笔记本上的影像,灵感的来源。 摄影/[法]克里斯汀·拉克鲁瓦

重组并粘贴在笔记本上的影像,灵感的来源。 摄影/[法]克里斯汀·拉克鲁瓦

一旦进入艾迪·斯理曼的镜头,这些离经叛道的摇滚年轻人竟可以骤然洗去张扬的色彩,呈现出迷茫、忧郁和纯真,我们甚至能从他们的衣褶、文身以及发型中,感受到华丽静态的古典主义美学气息。斯理曼学生时代的古典文学和政治科学的造诣又作祟了,再次透露出那个出奇宁静的男性费洛蒙世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嘈杂喧闹的时装设计和狂热奔放的摇滚音乐之后,干燥而简短的快门声才是这个沉默寡言的意大利突尼斯混血的法国男人继续书写性感的最恰当的词语。

克里斯汀·拉克鲁瓦:阿尔勒的邂逅

克里斯汀·拉克鲁瓦并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法国摄影师,但他是法国时装界的骄傲。一个大大的饼干铁罐和一个漂亮的手绘古董巧克力盒子里,装着有关他回忆的所有照片,没有分门别类的归置,泛黄的家庭照、盖着邮戳的明信片、被剪下来的杂志图片、不久前拍的宝丽来相片……通通混杂在一起。当他还是个被保护在家的小男孩时,摄影是他与大千世界的唯一连接。他沉浸在对影像的观察之中,同时让想象无限拓展。在克里斯汀·拉克鲁瓦的少年时代,摄影艺术伴随着流行音乐、实验运动、性解放、政治示威爆炸般地冲击而来,强烈的视觉观念与色彩融合为他后来的时装设计奠定了方向和基础。

当阿尔勒摄影节的组织者邀请克里斯汀·拉克鲁瓦作为2008年那一届的策展人时,他决定在故乡的骄阳下寻找一次邂逅。

光影下的凡尔赛 摄影/[德]卡尔·拉格菲尔德

阿尔勒是克里斯汀·拉克鲁瓦曾经想要逃离的故乡。年轻时的他听从了当地一位艺术界人士的建议,决定离开这里去巴黎学习艺术。之后,他成了时装界的艺术家。而在他有巴洛克遗风的长裙背后,始终带有阿尔勒式的戏剧冲突:冷漠的高贵、炽热的色彩、神圣的威严、反叛的戏谑。

“你们看到了吗?拉克鲁瓦先生回来了!”阿尔勒的人们对于拉克鲁瓦在离开20多年后以策展人的身份回来,显然怀有一种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好奇。他并不常回故乡,对于小城居民而言,他是一个出门在外的老邻居,过度显露的热情反而会把距离拉得更远。幼年时在阿尔勒古城玩耍的拉克鲁瓦先生终于“衣锦还乡”,从他个人的鉴赏角度,为阿尔勒带来了时装摄影领域的作品,这是摄影节以前极少,甚至可说是从未涉及的内容。

美国男模Brad Kroenig 摄影/[德]卡尔·拉格菲尔德

卡尔·拉格菲尔德:幽暗中的恺撒

卡尔·拉格菲尔德对时尚和摄影有着明确的界定:“时尚是短暂、冒险、不公平的”,而“摄影有一种近乎忧郁、短暂却又永恒的特质,所以才会如此迷人。照片所捕捉到的瞬间已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重现”。时尚总是转瞬即逝,摄影能使这些瞬间不朽。

他的镜头背后隐藏着他几乎永不摘下的墨镜。他的人物和时装拍摄往往在黎明或夜晚进行,人成为暗中的一丝亮光、夜幕中的一颗星。从黑暗开始的聚焦,这位时装界的恺撒大帝究竟能看见什么?

卡尔·拉格菲尔德最初拿起照相机纯属偶然。在他和香奈儿合作的第五个年头,新品如期完成,但团队在制作新闻资料时竟然弄错了好几次。拉格菲尔德忍无可忍,决定亲自操刀,请助手、租相机,完成了时装大片摄影的处女作。当年头发还没有花白的拉格菲尔德略显拘谨地紧握着三脚架,郑重其事且一丝不苟。从此以后,他对街景和室内人像摄影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拉格菲尔德对在走秀时动辄就冲上T台的摄影师深恶痛绝,常常为此大动肝火,他本人却热衷于游走在时尚和摄影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天地中,就如同他对男性的钟情、对女性的挚爱,从来都是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2006年11月,卡尔·拉格菲尔德在德国展出了自己拍摄的美国男模Brad Kroenig的照片,并把摄影集命名为《单人秀》。2007年,为制作戛纳电影节60周年纪念专辑,某杂志特意邀请拉格菲尔德拍摄了60位明星的肖像。2008年,拉格菲尔德推出了名为“一个美国人的变形记”的摄影展,作品依然以Brad Kroenig为主角;同年夏天,他在凡尔赛宫曼德侬夫人寓所展出了《光影下的凡尔赛》系列。

猜你喜欢

阿尔勒拉格艾迪
不语似无愁
凡·高与一座城市的忏悔
致歉凡.高 :一个城市的忏悔
生命的药方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卡尔·拉格斐:落幕的时尚教父
老佛爷卡尔·拉格斐的时尚帝国
梦中的额吉
艾迪的困惑
惊情假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