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

2013-09-10吴玲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4期
关键词:主导性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吴玲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传统优势,如何实现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网络环境下,这一使命的实现正面临一系列障碍。其主要原因是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多元化、诱惑性与虚拟性、获取的平等性与共享性等特征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逐渐消解,教育者权威性受到冲击等。因此,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需优化网络环境,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网络阵地,多方位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

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前提,它是相对非主导性而言。“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也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其中有一种事物或现象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的作用,规定着其他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而也就规定着所有事物或现象构成的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社会工作、教育工作、政治工作中占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本质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正面临难题,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至关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两大层面。就个体而言,每个个体

都会面临诸多人生选择,需要在这些选择中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最大的可能实现自我价值,这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主导。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上存在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需要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予以引导,以免偏离主流方向,就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导。无论个体主导,或社会主导,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都主要包括思想主导、政治主导、文化主导以及价值主导等。

1.思想主导。“从思想教育对象上讲,思想是受教育者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周围世界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思想具有层级性,它既包括个人的日常思想,也包括整个国家的社会意识。人们对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科学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对思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思想对个体思想的影响尚处于自发状态。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由自发组织走向自为组织,组成无产阶级政党,为争取人类的自由解放不懈奋斗。人们对思想的认识迈上新台阶,开始重视主流思想的引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主导就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他们从理论深刻性上揭示思想主导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必须首先从思想主导上着眼,最根本的就是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政治主导。政治领域是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表达与争夺的重要场所,也是其用来维护既得利益的途径。因此,政治价值中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欺骗。尤其在阶级社会里,个体总是担任某种政治角色,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一种政治动物”。阶级性的本质特征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必然包括政治方向上的主导。虽然为维持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有不同的利益表达,政治主导性需要以多样性为补充,但如果任由不同的政治价值取向盲目发展,必将导致社会动荡不安。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所以,政治导向同样非常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3.文化主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具有历史积淀性,因人的选择差异而呈现复杂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较强,对人们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同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化选择面前难免有些困惑,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必要的引导。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文化策略来说,“中外文化的直接撞击不仅发生在境外,而且也将大量发生在境内。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并用先进的文化影响和引导其他文化的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导,最主要的就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坚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

4.价值主导。这里的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价值,指个体在面对他者时所得到的自我判定的感受。就个人而言,价值的具体内涵及大小与其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价值诉求直接相关。个体的价值观也直接制约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在面对他者时所获得的价值感受。就社会而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诸如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价值评判体系、分配方式等的多元化,既给个体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也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建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它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涵盖思想、政治、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核心内容。

二、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大幅提高,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已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复杂性,面临诸多挑战。

1.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多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快速变更性,突破传统媒体储存、传播信息的局限,实现信息跨时空的交换。网络信息的多元化指在网络领域,信息内容无论正确与否,真实与否都交杂在一起,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与多元化模糊了人们关于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的界限,造成大众的选择困难,特别在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当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媒介大肆宣扬其所谓普适的人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疯狂的西化,对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造成重大冲击。

2.网络信息的诱惑性与虚拟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遭到消解。所谓网络信息的诱惑性指网络的新颖性、奇异性带来的网络使用者对网络信息的迷恋、成瘾。所谓网络的虚拟性“是指有形的事物以及现象在网络中以数字、图像、声音等抽象方式表达的特性。”在虚拟的、充满新奇的网络环境中,有人执着于追求新颖独特,有人沉迷于谈情说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网迷、网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对象在面对网络环境此特征时,容易失去主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丧失对网络信息基本的辨别能力,感到无所适从。由于受年龄、社会阅历、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教育对象,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面前丧失辨别能力,容易随波逐流;二是形成对网络的依赖,缺乏创造性。多元且具诱惑性的网络信息使网民对其产生严重依赖,快餐式的网络消费模式弱化了人们的创造性;三是引发人格分裂,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彼此呈现的身份与生活中真实身份常不对称,极易引发网络中与现实中两重人格分裂的现象,道德的自我约束感大大降低,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消解。

3.网络信息获取的平等性与共享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权威性和主导作用遭受弱化。在网络还未普及的环境下,课堂、主流媒体、教育者的宣传灌输是人们获取信息,完成社会化的唯一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展,网络成为大家思想交流、价值形成、情感表达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共享性特点,缩减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级差,在教育主客体之间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这些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权威性‘灌变为平等性‘导;教育对象由原教育活动中被动的接受客体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接受信息的自主能动性越来越强,其信息获取行为也越来越个性化、隐蔽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与主导作用遭到较为严重的弱化。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路径

面对网络环境诸多不容忽视的挑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基本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阵地。基于网络环境下文化信息的稂莠不齐性,为增强网络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性,必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拓的广阔空间,改变过去单一的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内容体系,鼓励多元文化;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引导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帮助人们提高辨别与选择先进文化的能力。具体说来:其一,转变观念,集中力量,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网站;其二,“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体教育网站或网页,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自我教育与网络管理双管齐下,多方位提升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增强,关键在于其参与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诱惑性与虚拟性,人们的自制能力明显下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就是加强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提高教育对象的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力与控制力,强化教育对象的网络道德意识,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同时,网络管理作为外部力量也不容忽视。政府及社会其他部门应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加强网络管理,规范网络环境下的行为,对网络内容进行审查,防止不良信息进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技术能力,充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有理论要求,还有操作技术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教育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尽快熟知网络并掌握最先进的网络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熟练掌握网络,走进网络,才能全方位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教育对象出现的思想问题,以便有效的帮助教育对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在教育主客体双向活动中掌握主导权,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落实。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这个背景下,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其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创造并利用有利条件,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4).

[3]郑永廷等著.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小琏.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5]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主导性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