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视角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2013-09-101、2

中国流通经济 2013年10期
关键词: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唐 德 淼 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复旦大学,上海市 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制造业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两个基本序列:一个是制造业的升级,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个是城市化的产业升级,即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的升级,这一升级序列将创造出新的就业经济即白领劳动密集型经济,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产业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

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制造业与服务业创新融合,制造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企业内部技术不足的服务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使专业化和分工细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渗透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已经证明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益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可以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促进工业和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为我国发展成服务型经济社会奠定基础。实施服务型制造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制造为依托的服务业是符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的发展模式。[2]

2013年5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演讲时说:“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球服务业发展迅速,各国经济中服务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日益提高,已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而我国服务业2012年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4.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我国先后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对向服务经济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转型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通过供需循环和创新循环体系形成内在联动关系,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融合机制。尤其是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转型模式,非常切合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发展节奏。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

吕明源对1952~2005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过程与总体特征作了实证研究,认为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应进行正确的产业政策选择,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郑吉昌等把现代服务业等同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从传统制造业的部分环节中分化形成的,是为现代生产过程服务的生产服务业;周振华从产业升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拐点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由稳定增长转为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由相对稳定迈向快速增长时的转折点;怀特认为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商的角色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转变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一种规律性的表现,它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任何一国经济协调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如北京将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今后5年,北京将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明确提出“十二五”末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5%。

针对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发达国家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格局,我国产业升级面临强大的外部阻力,我国在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时,要通过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专业化分工和经济规制与反垄断政策等实现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融合。

现阶段的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发达国家和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垄断和市场控制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获得高额利润;发展中国家和代工企业是被治理者,提供原料、廉价劳动力资源等,利润空间很小。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必须通过嵌入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网络,从而提高竞争力,改变在价值链中的被动地位,必须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竞争优势,或通过技术、产品创新,或进行营销创新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走价值链增值路线,在全球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占据高位区,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制造业向服务转型时必须通过研发自主创新,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走高技术增值路线。综观全球,发达国家和跨国大型企业特别注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以高水平的研究设计能力、高额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策略致力于高利润消费市场的开发,获得高额回报。同时,政府应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保护知识产权,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企业要在研发设计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实现自主创新,不只向微笑曲线的左端转移,还要通过营销和服务创新,向微笑曲线的右端转移。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核心包括品牌战略和营销网络控制战略,向左端转移的核心则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等。

从国际上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我国上海等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仅占到服务业总需求的40%左右。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尚未从价值链中脱离出来,价值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先进制造在价值链上还无法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服务体系还有待培育。首先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在发展初中期,为跨国制造企业服务的外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为本土企业服务的传统服务企业形成事实上的两个封闭循环,无包容发展。从金融服务来看,在信贷融资等方面的手段仍较为传统,无法为先进制造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缺乏为先进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金融创新不足,抑制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有效融合。

三、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动因

制造业和服务业互为投入生产要素,并且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还有互补性服务,工业将逐渐向服务化发展;服务业将向工业化发展,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不断拓展服务业务,以致制造业与服务业边界模糊,呈现越来越明显的融合趋势。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制造业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制造企业的发展和其业务领域向服务方向扩展和升级,进一步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导致服务外包的数量增加、种类增多和质量提高,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使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的生产离不开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制造产品,制造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由分工走向互补形成互补发展的正反馈循环,互相促进,融合发展。[3]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结果是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从产业转型角度来看,产业融合可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消费提升;不仅带来企业组织之间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引发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直接动力;跨区域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产业推动力;放松市场管制、建立准入标准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力。这四个方面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最主要的动因。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补性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欧美发达国家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性服务产出的50%左右。同时,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服务部门如通信、金融、会计、保险、研发、咨询、技术服务、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支撑,复杂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端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制造业服务化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支持,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掌握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和控制风险,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服务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因此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现代产业制造与服务功能正逐渐融合发展,运营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同时经济区域内也出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集约发展的趋势,有的已经融合。工业产业将变成服务密集型产业,任何服务产品的生产都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无论什么产业都将逐渐转向服务化发展;服务将向产业化发展,服务已经渗透到生产环节的每一个领域,主要体现为中间性服务和互补性服务,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是互补的,且生产服务是服务增长的最强部分。

服务业产业化理论认为,经济中服务业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工业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服务业的产业化便成为新资本积累和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与制造业或其他产业比较),服务就业增长相对较快;服务的需求弹性对服务业的增长有重要影响。[4]

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它并不完全由一国政府或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而是取决于各种经济发展变量的综合作用。无论是工业化还是服务化的融合演进,实质上都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动态优化。产业结构服务化成长过程,同时包含着制造业的先进化、高端化与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两个过程。

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机制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呈集群化发展特征,产业链条的运转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制造业企业通过产业链重组,将一些企业内部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或者是不再使用由企业内部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而使用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产业组织结构变革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也日趋融合。许多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要继续保持企业高额利润,只有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制造型企业通过大规模地进入或兼并生产性服务企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的重要性。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丰富消费性服务业,同时要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引导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融合。[5]

根据价值分配曲线(参见图1),制造生产环节处于产品生产制造价值链的最低端,而为制造生产提供的售前和售后服务都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与同坐标中的总成本曲线、市场制约曲线比较后可以得出:发展处于制造生产前端和后端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融合的必经之路。[6]

当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综合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配套和服务不足、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度不够等。我国实现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要完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的高端部分;[7]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培育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8]

图1 价值分配曲线示意图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ZD14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630107)资助。

[1]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9):36-44.

[2]、[3]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3、427-428.

[4]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15-27.

[5]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01-704.

[6]中国工程院“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咨询研究项目组.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2.

[7]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8]唐德淼.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金融产业风险的选择[J].中国经贸,2010(8):112-113.

猜你喜欢

生产性价值链服务业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成本价值链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