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研究——对一次口译大赛中笔记的分析及反思
2013-09-06项利
项 利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研究
——对一次口译大赛中笔记的分析及反思
项 利
(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 223800)
笔记教学在口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教学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口译教师自身存在导向误区,没认识到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这个“热身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对一次口译笔记大赛中学生笔记和口译成绩的研究分析,借鉴Gile模式对口译教学的启示,尝试提出五个“着力点”,以此探讨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
口译笔记学习;准备策略;Gile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刺激学生学习口译笔记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不断的、长期的训练而获得进步,同时为了获得一手资料,通过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服务教学,查找原因和重新定位口译笔记教学策略,笔者于2012年5月至6月在宿迁学院英语专业190名三年级学生中组织了一次口译笔记大赛,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学生边听录音边笔记,然后各自对着话筒大声口译,声音被同时录制成MP3。参照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全国口译大赛和全国专业八级口试的评分标准,从“英译汉35%”、“汉译英35%”、“口译技能20%”和“语音语调10%”四方面进行评分,初赛成绩将作为一次平时成绩记入档案。
比赛成绩显示,虽然学生专门学过32学时的口译笔记课程,但学生笔记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大多学生的笔记特征,正像戴炜栋、徐海铭指出的那样,反映为:“笔记无法辨认、笔记模糊不清、笔记内容与实际内容不一致、寻找笔记内容时间长。”[1]通过对数据反复分析,发现学生笔记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见右表):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多名学生。大多反映自己的口译笔记基础薄弱,尚未为口译笔记的学习做好准备。笔者也不禁深思:教师自身导向确实存在误区,根本没认识到前期准备这个“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信息理解不够 听力弱;背景知识欠缺;逻辑关系抓不住。信息记忆不足 记忆能量不足;源语题材不熟;源语结构复杂;信息密集度高。笔记依赖性强 对源语信息不作积极加工和记忆。笔记缩略词、符号不熟悉难以确认笔记内容;缩略词运用很不到位;符号使用少。语言表达欠缺 英译汉表达不流畅;汉译英遣词不地道。
二、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
(一)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指的是在开展实施一项工作的前期,通过学习、调研对整个工作进行了解,对工作实施做总体规划,研究操作切入点。前期准备是开展实施一项工作的源头环节,迈好第一步必将为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
“笔记是正式口译的关键。”[2]笔记教学无疑在口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口译笔记技能,作为口译学习的最为重要的技能之一,由于其自身特点和难度,其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它在整个口译教学中充分发挥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对于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口译教材,口译教师及专业译员都对笔记教学做了研究与讨论,但主要集中于对口译笔记方法与技巧的讨论。南京大学的王文宇等人[3]围绕笔记的内容、形式和语言使用三个方面,对前人的笔记教学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笔记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而对于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研究,虽然有极少数学者如刘和平[4]、刘慧[5]112对此涉及过,但无人明确提过,更没人专门研究过。鉴于前期准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口译笔记学习的准备策略
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为正式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打好笔记基础,提高笔记意识,培养笔记感觉,增强笔记学习信心。但如何准备?要准备什么?
“进行口译教学的前提是学习者需要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5]112阐释了学生口译学习需要从哪几方面打好语言基本功。口译笔记学习是口译学习的高级阶段,自然更需要打好语言基本功。著名的口译研究学者吉尔在其著作《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中阐释了接续口译模式(选自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s,1995:179.其中Phase 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Listening and analysis+Note-taking+Short-term Memory+Coordination;Phase II:Consecutive Interpreting=Remembering+Note-reading+Production.):Phase I:CI=L+N+M+C;Phase II:CI=Rem+Read+P。这个模式阐释了基本的口译过程,强调了理解分析、短期记忆和笔记的重要性。而笔者通过对口译大赛中学生的口译成绩和口译笔记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笔记学习中存在信息理解不够、信息记忆不足、笔记依赖性强、语言表达欠缺、笔记缩略词和符号不熟悉等突出问题。
笔者以此为根据,重新定位口译笔记的教学策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为口译笔记学习做好前期准备。
(一)打好口译听力理解基础
口译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涉及听的能力。从口译大赛,可以看出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口译对其听辨理解能力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听不懂或听不到位,所以没法做笔记或只能做出错误笔记,这就直接影响了口译质量和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口译笔记学习的前期进行一个月左右的口译听力集中培训。口译课程的“听力”,不同于基础阶段的外语听力课,它是口译学习的准备阶段;训练材料主要选取不同题材、体裁的中、英文视听讲话资料;教师通过要求学生用英文或中文做摘要、复述等方法考察学生的听力理解。
Roger Bell设计了六个问题(What?Why?When?How?Where?Who?)[6],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笔者认为,这六个问题,解决了口译中“听什么”、“怎么听”和“怎么分析”的核心问题。口译听力的教学思路可以以此为借鉴,由易到难,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逐一训练:
1.由主题识别到概述大意再到完整复述的训练。
2.逻辑关系的理解训练。
3.抓关键词的训练。
4.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训练。
5.提高信息分析速度的训练。
6.增加背景知识的训练。
限于篇幅,笔者选择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部分做重点讨论: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训练。听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外交学院徐然[7]对此提出下面三方面策略:(1)应尽量突出最相关的重要信息。(2)对于那些次重要信息(relevant but secondarily important info.),要视情况而定。如果碰到原文信息密度大、语速快、内容不熟悉的话语,或说话者吐字不清、口音重的情况,为避免影响整个口译过程的失败,应该学会如何取舍信息,在不影响听众理解的情况下,尽量突出最相关信息,可以适当省去一些次要信息。(3)那些对译语听众的理解不起任何辅助作用的不相关信息(irrelevant info.),可以尽量省略掉。现举一例说明,下列黑体字为重要信息,非黑体字为次要信息,划掉的部分为不相关信息。
The fact is that China has followed closely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We have bought treasury bonds from the relevant countries,and we have helpe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o advance the EU integration process.We believe that these steps taken by China have been well-received by the countries and people in Europe,in particular the governments and people of those countries concerned.(原文选自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杨洁篪部长答记者问)
文本经分析处理后,重点信息更加突出,语言更加简练,更易于理解。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口译听力习惯,为今后的口译笔记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短期记忆能力
学生所接受的脑记训练应当先于笔记,否则他们会养成过分依赖笔记的习惯,而在口译过程中无法将精力集中于脑记。在学习笔记前,做一段时间的记忆训练是必要的,也包括汉语的记忆练习,以提高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使记忆成为学会记口译笔记的突破口。”[8]复述、听写和视译都是提高记忆能力训练的有效方法。
复述训练中,从易到难,按先单句、再段落、最后篇章的顺序进行操练。初期的单句复述训练,可尝试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听单句,然后要求学生表达出大致意思;第二步,听单句,然后用英语复述;第三步,听单句,要求学生同步跟读。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听力的精确度,而且对增强短期记忆能力也大有裨益。语段和语篇训练也可以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另外,要求学生尤其注意把握说话人的思路和抓住语篇的逻辑关系。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抗干扰能力、记忆、理解以及归纳总结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视译也是提高短期记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课堂上采用视译,在视译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理解原文主题和细节的能力,在视译同时允许学生做笔记,学生边读边翻译。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体会到如何分配注意力。在视译训练中,学生逐步提高快速记忆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记忆中信息检索和提取的速度和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激活程度,而激活程度又取决于记忆使用的频率和使用的新近程度。”[9]84即练习越多,练习频率越密集,信息提取速度就越快。“要提高对长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速度,不仅要加大练习的‘量’,还要注意练习的深度,即信息的‘处理深度’。”[9]84换言之,只有深入而有意义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增强记忆力、加速信息检索和提取。关于训练材料的选择,短期记忆能力的培养初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对同语间和不同语间的复述或听和讲中英文小故事等课堂游戏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两周后可以选择听读新闻,复述是个提高记忆的很好选择,此外可以选择综英教材,原版小说等材料,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三)完善译文表达
理解和表达是口译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表达阶段是译员把从发言者讲话中所理解的内容和信息用目的语再现出来。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表达是关键。口译大赛数据反映,在英译汉部分理解是主要问题,而汉译英部分问题则主要是译文表达笨拙。紧张的口译过程中,有的学生词汇贫乏,找不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只好一言不发;有的英文用词不当,,译文滑稽可笑;还有的反复使用几个熟悉的词,译文虽然可以理解,但是浅显、单调,不能灵活寻求意义上的对等,用词机械,例如:
加速发展
(误译)quickly develop,rapidly develop
(正确)accelerate/speed up/quicken the development
因此,汉英口译需要加强英语表达训练,增强学生用英语遣词造句的能力。教师要尤其注重学生产出性词汇能力的培养,在一定量和度的基础上(约占课堂时间10分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如不断扩大阅读,将产出性词汇能力培养贯穿于每堂口译课,在大量的模拟练习中,扩充学生的接受性词汇,然后再进一步增加接受性词汇的使用,促使更多的被动性词汇向主动性词汇转化,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而且更加贴切、生动。同时,使口译复杂程序简单化,减少对词汇过多的注意力,将主要精力集中处理更复杂的程序。
当然,口译课课时少,口译教师能够花在语言表达训练上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学生英语表达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口译课,而是需要其他英语课程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共同关注。
(四)中英文简略写意念导入
课堂中,应当向学生反复强调笔记的辅助作用,并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脑记而不是笔记。在笔记中记录下完整的汉字或英文单词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口译课之初,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多使用中英文简写形式;这样可以为解码所听到的信息和编码将表达的信息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例如,英文中,“economy”记作“e”,“business”记作“bz”,“department”记作“dept.”,“example”记作“e.g.”,“standard”记作“std”,“World Trade Organization”记作“WTO”等;中文里,“湖泊”记作“湖”,“高高兴兴”记作“高兴”,“组织性”记作“组 x”,“真善美”记作“真3”,“诞辰”记作“生日”,“贵宾”记作“VIP”,“劳动模范”记作“劳模”,“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记作“红升/”等。
另外,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讲解中英文简略写基础,让学生掌握方法和规则,逐渐熟悉如何对字、词、句、段的合理精简和缩略,如英文单词的缩写可以采用拿掉所有元音、保留前几个字母、保留开头和结尾的发音字母、根据发音等方法完成;再如中文里,生疏的字用熟悉的字去代替,笔画繁多的字用简单的字或部首去代替,汉语句子在快写时只保留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谓宾),去掉不影响句意的附加成分(定、状、补),同时,句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可以用“/”代替第二个音节等。
在学生笔记学习初期,笔者曾尝试在每次课末尾15至20分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分析、训练中英文简略写,结果发现,这样有计划地导入一个月后,学生便养成了自觉使用简略写的良好习惯。
(五)笔记符号灌输
教会学生尝试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和线条,记录字词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地接触、积累笔记符号,向学生推荐一系列各种笔记风格的译员大多通用且比较科学的笔记符号,尤其是字母、图像、数学符号、标点。如“powerful country”记作“强□”,“我同意”记作“I√”,“观点,看法一致”记作“⊙ same”,“economic development”记作“e↑”,“速度”记作“v”,“重要的”记作“☆”,“money”记作“$”等。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研究学习电脑 Microsoft Word中“插入特殊符号”里的“特殊符号”、“数学符号”、“单位符号”和“标点符号”等所代表的含义,大有裨益。如:数学符号“≈”表示“约等于”,“×”表示“disagree,wrong”,“∈”表示“belong to”,“∞”表示“关系”,“⊙”表示“conference,symposium”等。单位符号“‰”表示“千分之”,“℃”表示“摄氏度”,“km”表示“千米”等。标点符号“()”表示“among,within”,“TW?”表示“台湾问题”,“∧”表示“转折”等。特殊符号“□”表示“country”,“△”表示“on behalf of”,“×#”表示“不仅仅”,“@”表示“about ”,“__”表示“目前”等。
在口译实践教学中,那种“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输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学生觉得笔记太难、学不会,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一定要循序、有计划地讲解笔记原则、展示笔记范例、介绍常用符号与缩写,并使其自始至终贯穿在平时的口译练习里,引导学生逐渐熟悉口译笔记,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有着多种铺垫的教学内容为的是让学生平稳地跨过口译笔记的台阶,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译笔记习惯,逐步提高口译技能,从而获得最基本的口译素养。数字记录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在口译笔记学习初期,应当点滴培养学生的数字感觉。同时注意:记录笔记的真正功夫不在笔记本身,而是在于拓展知识面,熟悉不同话题,习惯不同语篇样式,这是提高笔记能力的长远之道,因为理解语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听者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系统或背景知识[10]。
:
[1]戴炜栋,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41.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
[3]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4):13.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3.
[5]刘慧.浅析口译笔记教学的系统训练方法[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
[6]Roger T.Bell.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28.
[7]徐然.“专注听力”——口译听力培训方法之我见[J].中国翻译,2010,(3):47.
[8]温年芳.口译笔记的认知分析和反思[J].上海翻译,2008,(4):43.
[9]仲伟合,王斌华.基础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0]徐海铭,柴明颖.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08,(1):127.
Study on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Note-taking in Interpret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Students'Note-taking in an Interpretation Contest
XIANG 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note-taking in interpretation is far from satisfactory.Teachers'misdirection is supposed to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it.Many fail to realize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first-phase preparation which is actually the“warmup”before the formal study.This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students'note-taking in an interpretation contest,guided by the implications of Gile's Model on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puts forward five“focuses”to expound how teachers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formal learning of note-taking.
the learning of note-taking in interpretation;preparation strategies;Gile's Model
H315.9
A
1001-7836(2013)08-0149-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3.08.059
2013-04-01
宿迁学院基金,交替传译中的逻辑分析与笔记策略研究(2013KY33)
项利(1979-),女,江苏泗洪人,讲师,硕士,从事口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