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SUR模型的分析
2013-09-06王世进司增绰
王世进,周 敏,司增绰
(1.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 言
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构成,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内需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存在,流通产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始终未能受到重视,流通产业发展失衡问题严重。事实上,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其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以及业态形式,乃至产业链对消费能力与行为均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会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实现,同时也会不断完善产业自身与自主化创新,所以,扩大我国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是流通产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与目标。2012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有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流通产业对刺激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关于流通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的影响关系,国外学者重点从降低流通成本、改善流通环境等方面展开了研究。Cachon(2008)和Mago(2010)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流通过程中搜寻成本的降低可以优化市场资源效率的配置与降低均衡价格,直接刺激需求的增加,社会福利的提高[1-2]。Watanabe(2010)则构建了生产者在流通中的内生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者可以通过对自身经营设施的投资与改善或者可提供产品的多样性,向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产品售价,从而确保获取更高的净收益[3]。Anderson(2009)则从换货成本角度证明了减轻消费者退换货成本的顾虑与风险,可以增加产品销售的数量,刺激需求的结论[4]。Guiry(2008)与Morrison(2011)则从不同的购物环境对消费者需求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购物环境是一种享乐型价值,高亢的音乐与浓厚的芳香是吸引消费者购物的重要因素,低沉的音乐与稀薄的芳香则会减少消费者的支出与逗留时间[5-6]。
国内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洪涛(2003)主张建立包括以现代流通理念、体制、管理、业态、基础设施、技术及人才在内的现代流通体系来开拓我国消费市场[7]。万典武(2004)从振兴民族商业、扩大商业资本、提升商品质量、做大做强连锁企业等四个视角阐述了流通产业对消费的重要作用[8]。朱成钢(2006)表明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可以加快绿色消费的实施,流通产业能够直接服务于绿色消费,可以有效改善绿色消费的环境[9]。赵萍(2008)在总结国外流通体制先进经验基础上,从改革流通体制的目标、原则、管理重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10]。李正明(2011)提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挖掘,而阻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流通产业的不发达[11]。张先轸(2013)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以社会分工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为逻辑起点,从节约搜寻成本、解决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降低退换货成本等角度对流通促进消费的微观功能进行概括总结[12]。在实证研究方面,文启湘(2010)运用DEA模型和相关资料对我国流通业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协调促进关系做了分析和论述,进而判别二者相互支撑的有效程度[13];宋则(2010)则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线,推动需求结构转型为着眼点,提出了流通产业增加消费的政策研究[14];李骏阳等(2011)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流通产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结论表明,发展流通产业对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支出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15];祝合良(2011)则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不畅是当前消费不足与扩大内需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了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16]。贾晓琳(2011)运用Feldstein和Ascauser的模型,对城市、农村以及全体居民的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以及人均消费逐年增加,具有相同的趋势,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对于人均消费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推动商品流通的良好发展,可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促进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增加,即有效扩大内需。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以及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消费领域,完善消费政策;推动农村商品流通,刺激农村居民消费[17]。
综上所述,流通产业促进消费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当前流通产业现状与政策的描述,未通过实证进行验证;(2)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跨度长、数据全面的实证分析较少;(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中,在选取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以下改进与创新:(1)系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流通产业促进消费的相关文献,以流通过程为主线,从发展水平、经营效益、发展环境等角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影响体系;(2)选取1995—2011年度全国及31省面板数据建立流通产业对消费促进影响的模型,保证了实证分析的全面性与可信性;(3)运用面板数据(SUR)模型进行数理统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截面之间的同期相关问题,将流通产业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得到较有力的依据;(4)有针对性地提出流通产业对消费促进的对策研究,以期能对当前流通产业理论发展与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二、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途径研究
当今社会,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日益凸显,流通环节连接生产和消费,成为产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重要桥梁,在整个流通系统中,首先,商家通过传统的营销4Ps与广告等创新手段,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将最及时、最便捷、有效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感官需要,从而产生购买动机,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例如,商家琳琅满目的产品促销及各种营业推广,极易可能使毫无动机的消费者产生心动的感觉,而形成盲目性消费;其次,随着消费者产品的极大丰富,大量的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质量持续提升,更多的商家除了重视外在包装以外,做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成为必要的选择,“物美价廉”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因素都使消费者产生了从众心理,刺激了其购买动机;再者,流通产业的不断壮大,会加速消费市场更加开放,信息更加透明,各种新型的商业业态与经营模式层出不穷,新的消费点不断增加,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最后,流通产业的不断革新也可以节约资源,建立低碳节约型社会,引导消费者建立新型消费观,促进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
三、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测度
国内也有学者对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测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石忆邵(2004)通过重新定义商贸流通业的含义,从规模、发展潜力、结构等方面构建了商贸流通业对消费影响的指标体系[18];冉净斐(2008)则以商品流通业的销售额作为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指标,建立两者的线性关系,建立回归模型[19];文启湘等(2010)则通过构建流通产业从业人数、批零企业集中度、存货周转率、从业人员劳动率等关键指标,衡量了流通产业与消费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3];李骏阳等(2011)利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了包含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乡镇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单位数、农村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内的指标体系,得出了发展流通产业能有效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结论[15]。
综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与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途径研究,可以得出流通产业的规模、效益与环境等各个领域对居民消费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根据现有的参考文献,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以及数据的可操作性,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对流通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的指标进行选择,但是,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因素的原因,我国各类统计年鉴缺乏对流通产业数据的详细统计,因此,本文为了更加详细说明流通产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拟从发展水平、经营效益、发展环境等三个方面设定指标体系。
(一)测度指标的原则
为了保证指标的客观性与决策的可靠性,流通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的影响指标应尽可能采用公认的标准,防止主观判断,成分过重的指标,主要原则如下:
1.可行性原则。所选指标应尽可能描述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影响的本质特征,指标应具备可得性,评价指标在内涵、计算范围与口径上尽量保持协调一致,使得流通产业促进居民消费的影响在时空上具有可比性。
2.全面性原则。所选的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是一定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进行选定,从不同侧面与角度对流通产业自身的状况进行全面反映,既能够反映流通产业数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其质量的变化,既能反映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反映社会效益,乃至生态效益。
3.可操作性原则。所选指标都应在符合流通产业发展规律及消费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指标的遴选,以较少的综合性指标,较为规范、准确地反映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便于应用与推广,提高效率。
(二)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流通产业的特征与功能,本文设定的目标主要体现流通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流通产业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产业利润率、产业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创造经济效益及提高利润水平的综合能力。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拟构建包含11个指标测度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发展水平指标。该指标旨在反映当前流通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其规模、潜力与速度等指标,选择如下指标: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企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市场交易成交额、人均流通产业年末固定资产投资额等5个指标。
2.经营效益指标。该指标目的是解释当前流通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比例,从不同侧面反映流通产业发展的效率、生存与经营状况。主要指标包含流通产业经营效益、流通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流通产业人均年销售额3个指标。
3.发展环境指标。流通产业是贯穿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加上流通产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环境对其促进消费的作用也相当明显,其外部环境与条件对其影响程度也十分重要,主要指标包含:移动电话普及率、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校大学生数等3个指标。
4.居民消费指标。对于居民消费的指标,根据冉净斐(2008)及文启湘(2010)等人的研究[13][19],本文选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例来反映我国社会消费的相对程度,这一指标的选择较之其他指标如批零贸易占GDP的比例更为科学,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更为全面,更为有效地反映整个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内部联系。
表1 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评价体系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选取1995—2011年共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流通产业统计范围主要涉及批发业、零售业与住宿餐饮业的数据,为了体现数据的平稳性,本文以1995年为基期,对所有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为了消除变量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四)模型的选择
从国内学者对我国流通产业促进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上来看,也有利用两者的线性一元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例如胡愈与王新利(2007)分析了农村消费与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20-21],冉净斐(2008)则利用有关经济数据建立了流通与消费的线性模型,对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19],以上实证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由于现实中经济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数列的虚假回归,不能较为科学地反映两者关系的客观性,即使得出了显著性检验也并不能证明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22],再加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个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与流通产业发展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简单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会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导致这个模型系统性缺失与不合理,采用面板SUR模型既可以避免如上弊端,又可以全面较好地反映现实情况,有一定的理论价值[23-24]。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是最近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计量经济方法。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因同时含有时间序列数据和界面数据,所以其统计数性质既带有时间序列的性质,又包含一定的横截面特点。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相对于横截面回归的特点有很多优点:一方面面板数据分析能消除个体变异,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与自由度,从而使估计更有效地减少多重共线性;另一方面面板数据分析更好地描述实体的动态变化便于正确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中可以估计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但是由于面板数据截面之间存在同期相关,也即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误差项不一定满足独立同分布,所以本文采用可以修正自相关的面板SUR模型对我国流通产业促进消费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
SUR模型是由ZELLNER首次提出的。若选择一个相同的回归方程,对于不同组可以给定不同的回归系数[25-26]。同时,通过不同组间的误差项,这些方程式如果具有相关性,一般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就不适用了,当不同组的模型相异,而且误差项之间相关时,就可以采用SUR模型,它是多个线性回归模型的扩展,考虑含有m个线性回归模型的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假设第i个回归模型为:
式中:Yi=(Y1i,Y2i,L,Ymi)'为 n ×1的向量;Xi为 n × ki阶矩阵;βi=(β1i,β2i,L,βki)'为 ki×1未知参数变量,ei=(e1i,e2i,L,emi)'为n×1的随机误差向量。把所有回归模型组合成一个大的线性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组:
在联立方程中,每个模型可以包含不同的解释变量和不同的解释变量,不同模型表示不同样本组数据中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假定误差项在同一模型样本组观测值之间相互独立,在不同模型的样本组观测值之间存在同期相关性,设eit为第i个模型、第t个观测值的误差项,则有:
V为模型误差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不同模型样本单位在同一观测点误差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为叉积符号。虽然从模型的形式看,m个模型为各自独立的变量所解释,它们之间似乎是不相关的,但m个模型的同一观测的误差项ei的各分量相关,即∑为非对角阵,说明这m个模型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受着某些共同的不可测的或忽略的因素影响。这正是该模型被称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的原因。
为了避免同期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造面板SUR模型,其解析表达式为:
根据模型中的系数是否随着个体和时间的变化情况,面板数据SUR模型可分为混合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斜率模型,对模型进行选择的主要检验方法是F检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主要是面板数据的单整检验与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单位根方法检验的主要方法有Levin,Lin和LLC检验方法等。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方法有Pedroni的检验方法。
(五)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若一个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其在各时间点上的规律不同,因此,只有当使用的是平稳时间序列时,才能有效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发生。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常用的有 LLC、Breitung、Hadri、IPS、Fisher-ADF 和 Fisher-PP检验法,由于后三种检验方法准许检验方法中存在不同的单位根,与现实比较相符,因此,本文选择IPS、Fisher-ADF 和 Fisher-PP检验法对各个变量同时检验,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软件对 Lncit、Lnisit、Lnesit、Lnrsit、Lnvit、Lniit、Lnioeit、Lneoeit、Lnasit、Lnmsit、Lncpiit、Lncsit的单整性进行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下,若检验统计值小于临界值,即p小于0.05,则表示该变量是平稳的;反之,检验统计值大于临界值,即 p大于0.05,则表示该变量是非平稳的,此时需要进一步对上述变量进行一次差分为ΔLncit、 ΔLnisit、 ΔLnesit、ΔLnrsit、 ΔLnvit、 ΔLniit、ΔLnioeit、ΔLneoeit、ΔLnasit、ΔLnmsit、ΔLncpiit、ΔLncsit并同理检验其平稳性。利用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12个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
表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表
(六)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虽然上述各个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各个序列都是平稳的,但是它们之间仍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而这种线性组合则反映了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根据协整理论的思想可知,若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则两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而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所构成得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检验一组变量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本文重点通过对居民消费量与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产业经营效益与流通产业环境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分别都采用了Pedroni协整检验和Kao协整检验[27]。如表3所示。
由表3的面板数据协整结果可知,Pedroni协整检验的组内、组外统计量与Kao协整检验的ADF统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时的P值小于0.05,表明居民消费量与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产业经营效益、流通产业环境都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居民消费与流通产业规模、流通产业经营效益、流通产业环境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两个变量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情况下,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模型。
表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表
(七)面板数据SUR模型的检验
模型的选择主要是确定对于给定的面板数据应该建立混合SUR模型还是变截距的SUR模型,检验的方法利用了F检验,通过计算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又因为本文选取的横截面个数大于时间截面个数,所以本文检验了个体固定变截距SUR模型[28]。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置信水平下,P值均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则各变量之间不应该建立混合面板数据SUR模型,所以建立个体变截距SUR模型。
表4 面板数据SUR模型类型的显著性检验
(八)实证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分析,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流通产业对消费的影响作用,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上述面板SUR模型回归系数均通过了T检验,其中R2=0.98996,拟合优度良好,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通过。其中全国及各地区固定效应系数αit,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正向偏离较大的省份主要有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海南、天津、江苏、浙江等省份,这些省份地处我国东部及沿海区域,早已具备较好的流通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条件,这些省份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居民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负向偏离较大的省份及自治区有新疆、宁夏、西藏、甘肃、贵州、云南、江西、广西等省份,这些省份及自治区大部分地处我国西部,流通基础设施不健全,流通业发展速度低下,不仅没有表现出对消费应有的推动作用,甚至可能还起到相反的作用。
表5 流通产业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6 全国及各地区的固定效应系数αit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面板SUR方法测度我国及各省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经营效益、发展环境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表明,全国及各省区的流通产业数据与消费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在个体变截距的SUR模型中,流通产业发展对全国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0.1003,即表明流通产业总值每增加1%,居民消费就会增加10.03%。而驱动居民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涉及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经营效益、与发展环境等方面,所以推进流通产业促进消费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艰巨的工程,在当前流通产业发展条件不足的模式下,推动流通产业发展与刺激消费存在着两难的冲突,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不断壮大流通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消费的增长与经济的繁荣。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发展环境对居民消费有长期明显的促进效应。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角度来看,由于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随着城市流通网络的不断发展,城市流通企业改革实现与规模的不断壮大,各种商业形式百花齐放,城市流通布局基本趋于合理,但是较之城市流通布局,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网络不健全,规模效应无法实现,零售网点明显不足,流通产业环境极其恶劣[29-30],因此,从整体数据来看,虽然流通产业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已经凸显,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二元制结构发展不协调,导致流通产业对消费的适应性还不是很明显。
第二,个体固定效应显示的是各个省份对总体截距的偏离具有的规模、效益与环境倒置的现象,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流通产业发达的地区,对消费的贡献率就越高,若从东中西部区域位置来分析,东中西部省份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产业水平还是业态类型与规模,其与东部地区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原因是较之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不完善,各种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环境不适于消费投资的拉动,而东部省份的流通产业相对比较发达,无论是从就业人数、业态的多样性还是规模、发展环境都优于中西部[31-32]。
综上所述,较之现有文献,本文可以证明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离不开流通产业的发展,但是基于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的不同,本文还分别得出了1995—2011年全国及各地区的固定效应系数,能够较好地对比我国流通产业促进居民消费影响的时空分异,不同地区的流通产业规模、经营效益与发展环境对各地区的消费状况影响程度与城镇化建设程度都是不同的,这种现实情况与当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与变化也是相吻合的。
(二)研究对策
根据以上结论,为了推动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政府和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不断壮大流通产业规模。多年来,我国受“流通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流通产业的发展未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因此,流通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从一个新的高度扶持流通产业的发展,提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对于产业水平已经相当成熟的东部,政府应鼓励其瞄准国际市场优势,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而中西部地区也应该出台相关的财税优惠鼓励国内外各类中小流通企业整合优化,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流通效率[33]。
第二,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经营效益。流通产业未能积极有效地促进消费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拦路虎便是流通企业成本的上升,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封锁相当严重,由人为因素形成的体制性成本居高不下,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场监管部门的强制手段、有缺陷的审批制度、无法统一的标准未能使我国流通产业真正实现“绿色通道”[34],尤其是在农村市场,工业品下乡的物流成本与综合成本远远超出农民预期,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也限制了其即期消费与增收,农民苦不堪言,因此,基于上述理由,国家应规范流通市场,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部门分割与地区封锁,不断加强对内开放,推动流通要素与资源的横向性、市场化流动,不断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企业经营效益。
第三,完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当地人口受教育程度、通讯水平这些环境因素与居民消费的水平息息相关,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人口受教育率与入学率普遍较低,很多家庭未能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严重影响了流通产业的快速增长,因此,国家应该在“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上继续大力推进,加快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更多农村子弟接受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畅销体系,从城市向农村多渠道渗透,加快农村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研究展望
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相关问题,本文可以从下面进行扩展与深化:
一是尝试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流通产业对消费促进作用设置更加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或者引进更加具体的方法进行对比,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价流通产业在刺激消费中所起的积极作用[35]。
二是对流通产业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定量的方法,将更多与消费有关的流通产业因素带入到分析数据中,如城市化水平、流通产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地区信息化水平、外资投入等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
[1]CACHON G P,TERWIESCH C.On the Effects of Consumer Search and Firm Entry in a Multiproduct Competitive Market[J].Marketing Science,2008,27(3):461-473.
[2]CASON T N,MAGO S D.Costly Buyer Search in Laboratory Markets with Seller Advertising[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10,58(2):424-449.
[3]WATANABE M.A Model of Merchant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10,145(5):1865-1889.
[4]ANDERSON E T,HANSEN K,SIMESTER D.The Option Value of Retur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Marketing Science,2009,28(3):405-423.
[5]GUIRY M,MIGI A W,LUTZ R J.Defining and Measuring Recreational Shopper Ident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6,34(1):74-83.
[6]MORRISON M,GAN S,DUBELAAR C,et al.In-store Music and Aroma Influences on Shopper Behavior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6):558-564.
[7]洪涛.利用现代流通开拓农村市场[N].中华合作时报.2013-01-14(3).
[8]万典武.做大做强民族商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4):27-28.
[9]朱成钢.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J].商业时代,2006(23):9-10.
[10]赵萍.流通与消费的七大关系[J].中国商贸,2008(1):120.
[11]李正明,岳琳.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途径和方式研究——基于农户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J].消费经济,2011(1):34-36.
[12]张先轸.流通促进消费最新研究进展:微观基础综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14-21.
[13]文启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业与消费增长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0):5-11.
[14]宋则,王雪峰.商贸流通业增进消费的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0(11):77-81.
[15]李俊阳,包鋆伟,夏禹铖.流通业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1):17-23.
[16]祝合良,李晓慧.扩大内需与我国流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2):5-11.
[17]贾晓琳.加速商品流通促进消费扩大内需[J].商业经济,2011(5):26-29.
[18]石忆邵,朱为峰.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初探——以南通市为例[J].财贸研究,2004(5):114-121.
[19]冉净斐.流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商业时代,2008(1):11-12.
[20]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38-42.
[21]王新利.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69-71.
[2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21-342.
[23]宋则.关于生产与流通成本结构变化的研究——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7):11-12.
[24]张连刚,李兴蓉.中国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4):53-60.
[25]谢廷宇,刘德学.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与创新绩效——基于中国高科技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16-19.
[26]陈海燕,杨宝臣,李松臣.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纵横,2009(24):112-114.
[27]房爱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学出版社,2006:89-93.
[28]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13.
[29]章迪平.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8-52.
[30]杜丹清.生产-流通关系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54-59.
[31]贾晓琳.加速商品流通促进消费扩大内需[J].商业经济,2011(5):26-29.
[32]孙鹏,罗新星.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5):97-102.
[33]陈海燕,杨宝臣,李松臣.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纵横,2009(24):112-114.
[34]郝爱民.消费升级与我国流通体系的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2):14-18.
[35]夏春玉,瞿春玲,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