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2013-09-06陈秋锋
陈秋锋
(惠州学院 经管系,广东 惠州 516007)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努力使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由人民群众公平的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将以收入公平作为改善民生和落实“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坐落于经济开发前沿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惠州市,收入分配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关系到惠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关系到共产党“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和深化,也会影响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对惠州收入分配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惠州收入分配的基本情况
(一)初次分配的基本态势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惠州初次分配收入(政府、居民、企业)迅速增长。近年来,惠州经济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28.9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093.0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2006年17760元,2011年达到35719元,2011年是2006年的2倍。2006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54亿元,2011年205.7亿元,2011年是2006年的6.5倍、政府的税收总收入2006年174.92亿元,2011年574.3亿元,2011年是2006年的3.2倍。这一时段初次分配的基本特征是工业企业的利润大幅增长,工业企业的利润高于GDP的增长和居民工资收入的增长,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不同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增长于GDP的增长。
(二)收入再分配的特点
1.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长期低于GDP增长。从图1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趋势看,GDP增长比较强劲,在这期间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率虽也大幅提高,但大部分时期都低于GDP增长率。从城乡收入角度来看,农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在这一时期快速提高,自2008年开始就一直高于GDP增长率。因此,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此期间一直在下降(见图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但收入增长率慢于农村居民。除了2008年外都低于GDP增长率,但是增长差距在逐年缩小。从图2我们也可以看到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此期间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在下滑。
图1 2006-2011城乡居民收入及GDP增长率
2.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为了全面反映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关系,本文利用城镇及农村人口的比重计算出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从图1中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GDP增长变动趋势基本同步。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多数年份低于GDP的增长,居民最终对GDP的分享逐年减少。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的数据(见图2)说明了这一点。在十一五期间,虽然惠州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在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2006—2011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3.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6个百分点(详见图2)
图2 2006-20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及居民收入占比
(续上表)
二、存在问题
(一)政府收入增长过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相对较低。惠州财政总收入由2006年的213.1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672.7亿元,增长3.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44.44亿元增加至162.8亿元,增长3.7倍,而同期GDP现价增长2.25倍,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仅为2倍。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GDP的增长速度又快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局面。从2006-2011年的广东省和惠州国税收入占GDP比重数据来看(见图3),国税收入占GDP比重惠州每年都高于广东省的水平,这说明惠州居民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贡献给了中央政府及广东省政府,而用于改善惠州居民的比重相对较少。
图3 2006-2011广东及惠州国税收入占GDP的比重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随着惠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惠州城郊土地大幅增值,农民特别是郊区农民分享到了城市化的收益,再加上农业税彻底的取消及政府支农支出的大幅增加,惠州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导致这一时期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惠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5年达到最高,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并且下降的速率在逐年加快。惠州市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逐年缩小,但与中山、东莞等地城乡收入差距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表1 惠州历年城乡居民收入 (单位:元)
(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逐年扩大。惠州各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并且这种不平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2),由于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导致惠州地区之间收入增长不平衡现象越来越突出。2011年大亚湾区GDP是龙门县GDP的4.76倍,而在2006年大亚湾区GDP仅为龙门县GDP的2.79倍。从2006到2011年,大亚湾的GDP总量增长了394.77%,而同时期的龙门县GDP总量只增长了231%(见表2)。另外从人均GDP上来看,人均GDP最高的大亚湾区人均GDP从2006年的14.3万元上升到2011年48.7万元,增长了241%,而龙门县人均GDP仅从2006年的1.1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2万元,只增长了82%。单位从业人员在岗工资年平均最高的大亚湾区2006年为2.26万元,最低的龙门县只有1.36万元,绝对差额为0.9万元。2011大亚湾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28万元,龙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2.84万元,绝对差额为1.44万元。
表2 惠州各地区GDP (单位:亿元)
(三)居民内部收入差距过大,城镇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尤为突出。惠州城镇居民按家庭收入7分组,在此期间城镇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7年最高为9.6倍,绝对差额为3.65万元,即时在最低的2009年也高达6.4倍,绝对差额为6.16万元。城镇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绝对差额从2006年的3.65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万6.16万元。由于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在下滑。在2006年-2011年期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仅没有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而下降反而在上升(见表3)。恩格尔系数升高,说明在这期间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没有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因可能是这一时期全国的物价水平比较高,另外由于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用于住房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相对收入在下降。农村居民最高20%收入组与最低20%收入组人均纯收入之比2009年为4.1倍,2009年绝对差额达1.07万元。由于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没有城镇内部收入差距那么大,所以在这一时期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增长在下降。
表3 2006-20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四)行业收入差距过大。2006年,惠州行业最高职工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职工人均工资水平的3.2倍;到2011年,这一比例为3.4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而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不仅过低,而且增长慢,过大的收入差距,甚至使“平均工资”指标难以反映普通职工真实的收入增长状况。绝对差距也从2006年的2.18万元扩大到2011年的5.65万元,增长了2.6倍。如果再加上职工福利、医疗保险及其他隐性收入,实际差距要更大。垄断企业内部普通职工与领导层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悬殊,各类高管职务消费、隐性消费数量大且不透明。
三、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惠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县(大亚湾区、惠城和仲恺区)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各项设施都相对完善,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相对较高。而与此相比,龙门县、博罗县地区在经济基础、各项设施等方面都相对落后,经济增长相对较低。在“累积效应”的影响下,惠州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越来越大。2006年惠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大亚湾区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龙门县的12.67倍,而同时期广东最高的深圳市才是最低的梅州市的8.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地区和最低地区之比江苏为6.7倍、而浙江的数据仅为3.7倍。并且这种趋势在逐年上升,2006年大亚湾区国内生产总值仅为龙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79倍,2011年大亚湾区国内生产总值和龙门县国内生产总值差额则上升到4.76倍;2011年大亚湾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龙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4.86倍。
(二)收入来源多元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惠州居民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的比重日益提高。惠州收入最高的10%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06年的2%上升到2011年的11.5%,最低的10%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11年的1.1%。惠州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逐年累积扩大,将进一步扩大惠州居民内部收入差距。
(三)社会保障支出较低,税收调节功能不足。数据显示,2011年,在惠州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只有8.3%,城镇收入最低10%收入户社会救济收入家庭平均每人仅为10.6元,社会救济收入总平均仅为1.4元。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每人仅为0.6元,总平均仅为0.1元。目前由于我国税务体制还不够完善,使税收没能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个人所得税征收未能根据日趋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情况进行调整,缺陷很多,对高收入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
(四)垄断、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以及权力寻租。垄断、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是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垄断性行业利用自身垄断权利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导致垄断行业和竞争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另外由于政府在产业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的影响力,导致政府部门部分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贪污腐化,获得高额收入案例屡屡出现。另外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完善,政府一些公职人员及国企领导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1]
四、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2]缩小收入差距,政府需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
(一)经济手段调节收入分配。政府应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合理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在采取措施加强针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以防止社会财富过快集中于少数富裕阶层的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帮扶低收入阶层。同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另外还应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
(二)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区分工格局,实现区域经济整体效益的优化,逐步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建立主题功能区,按主题功能区来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使各个区域的发展能突出重点,发挥自己的特色,同时也能避免区域内的同业竞争,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来发展经济。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3]
(三)打破垄断、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打破乃至根除行业垄断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政府一方面要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民营企业能与垄断行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提高垄断行业收入分配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阮加,阮敬科.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1(2):26-31.[2]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1-8.
[3]李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收入分配格局研析[J].珠江经济,2008(5):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