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美国城市人口增长模式初探
2013-09-06刘敏
刘 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241)
19世纪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显著,1800年到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的比例从6%增加到40%,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平均水平,至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超过50%,基本实现城市化。①“Selected Historical Decennial Census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ounts,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1790-1990,”U.S.Census Bureau,Population Division.http:∥www.census.gov.这一时期,就城市人口增长模式而言,美国的城市化具有鲜明特点:即除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这两个普遍的城市人口增长途径之外,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也是其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持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来到美国,对美国城市化产生了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一、外国移民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美国建国之时,美国社会主体上是比较均质的,主要是一个信奉新教的英国移民后裔组成的白人农业社会。至于黑人奴隶与少量的印第安人口,则主要集中于南部农村和西部边疆,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很微弱。1820年左右,这种人口模式开始变化。从1820年美国开始对移民进行记录,到192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限制性的移民政策为止,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潮滚滚流入美国。据估计从1820年至1925年,进入美国的外国移民总量当在3300万至4500万之间。1910年,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是外国移民;在就业的美国人中,每4个中有1个外国移民;而在一些支柱产业中,例如钢铁、煤矿和肉制品加工业中,每2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外国移民。②David H.Kaplan,James O.Wheeler and Steven R.Holloway,Urban Geography,Hoboken,NJ:John Wiley& Sons,Inc.,2004,pp.271 -272.
从1820年至1924年,美国移民潮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是19世纪40年代,第二个是19世纪80年代,第三个是20世纪最初10年,高峰时期移民数量都有一种“井喷”式的增长。自1840年代起,每十年的外国移民数量都超过了100万,而且1860年之后外国移民在美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上稳定在13%以上。外国移民的最高峰值是20世纪最初10年,有近880万外国移民来到美国。①Roger Daniels,Coming to American,A History of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New York:Harper Perennial,2002,p.152.纵观美国城市化历程,移民的高峰期与城市化的高峰期有着明显的关联。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来看,美国城市化第一次的突进发生在1840年代,十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93.7%,是美国历史上的最高记录。1840年之后,美国城市化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而1880年之后,城市人口增长进入“鼎盛”期,人口增长的绝对规模从此超过了农村。1880年代,城市人口增长了约800万,而农村人口增长了约480万。②“Selected Historical Decennial Census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ounts,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s 1790 -1990.”这种对应性体现了外国移民对美国城市化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移民不远千山万水来到美国?迄今为止,最经典的解释是移民来源国的“推”力——例如母国的经济变迁、政治分裂、战乱和宗教迫害等等,和移民进入国的“拉”力——例如更好的经济机会、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对自由和发展的更高追求等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因此,19世纪欧洲社会矛盾激化的动荡局面与美国的繁荣安定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促使几千万移民跨越大西洋到美国追求个人幸福和更好的生活。这一时期,全球性的工业化浪潮对欧洲和美国的人口流动趋势产生了相反的影响。在欧洲,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及出生率飙升,工业化的展开导致了其工厂和农场都出现了劳动力过剩;而在地广人稀的美国,工业化的兴起却带来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城市中的工厂急需劳动力。这样,伴随着远洋航行的进步,美国持续地吸引着大量的欧洲移民,这些移民主要流入城市。③Robert W.Kweit and Mary Grisez Kweit,People and Politics in Urban America,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1999,p.29.
表1 1870年至1920年外国移民的年龄模式与性别比例表
表2 1870年至1920年全国人口的年龄模式与性别比例表
结合具体的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对美国移民潮的人口模式进行具体分析。表1列出了1870年至1920年外国移民在年龄模式与性别比例上的特征,并与表2所列的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④Campbell J.Gibson and Emily Lennon,“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the Foreign-born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850 -1990,”Population Division,U.S.Bureau of the Census,Washington,D.C.,February 1999,Table 7;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Series A 119-134,数据计算.http:∥www.census.gov.可以看出,在三个年龄段中外国移民的比例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青壮年组25~44岁 (也就是劳动力的主力军)的人口在外国移民总数中的比例特别高,说明外国移民中以中青年人居多。在男女比例上,外国移民每100个女子对应的男子数目更高得惊人,尤其是191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31.1。同时,全国的男女水平却一直都保持在比较均衡的状态。因此,在19世纪后半期美国移民的高峰时段,外国移民的主体是青壮年男性,他们无疑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来源,这也说明了移民来到美国的最重要动机是为其丰富的经济机会所吸引。
与本土美国人相比,外国移民在地理分布上的最明显特征就是:特别集中于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从1910年外国移民在美国四大区域的分布比例来看,外国移民在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特别集中,两个地区加起来容纳了近85%的外国移民。①Gibson and Lennon,“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the Foreign-born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850 - 1990”Tbale13,Tbale14.http:∥www.census.gov.同一时期,不同人口集团中城市人口的比例差异显示了外国移民尤其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外国移民中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20年,全国人口中有51.4%居住于城市,而外国移民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5.4%。本土人口正好相反,只有47.7%居住在城市中,也就是说一半以上仍然留在农村中,本土人口城市化程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充分显示了外国移民的涌入是美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以城市规模论,外国移民在美国大城市中的集中程度最高,而本土人口则更偏爱中、小城市。1870年外国移民中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比例为26.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7%,而本土人口的这一比例则为8.1%。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1920年,外国移民中居住在1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比例达到47.7%,本土人口则为22.6%。②Gibson and Lennon,“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the Foreign-born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850 - 1990,”Table 18.http:∥www.census.gov.显然,到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时候,本土人口更多居住于中、小城市和农村。
在美国的大港口城市和工业城市中,外国移民往往是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这三大城市中外国移民 (不包括其第一代子女)的比例就达到了40%以上,而波士顿、克利夫兰、布法罗、匹兹堡、底特律等工业城市中,这一比例也达到了30%以上。③Gibson and Lennon,“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the Foreign-born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1850 - 1990,”Table 19.http:∥www.census.gov.作为欧洲移民进入美国的最主要口岸,纽约是美国“移民”城市的典型代表。1820年至1920年间,全美入境移民中2/3是由纽约港上岸。1890年,纽约市外国移民及其第一代子女占全市人口的81%,这个比例在美国各大城市中占首位。此外,芝加哥为78%,费城为55%,波士顿为69%,巴尔的摩为41%。④林广:《移民与纽约城市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5页。
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涌入美国的外国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其中,1880年之前进入美国的移民主要来自西北欧和中欧,爱尔兰人尤其在19世纪上半期大量来到美国。而1880年之后,来自东欧和南欧的移民数量显著上升,主要有意大利人、俄国人、波兰人等,其中还包括不少犹太人。由于移民来源地的显著转变,学术界一般将1880年后高峰时期来到美国的移民称为“新”移民。
不同移民集团的城市化倾向也有差异。1910年,78.6%的东南欧“新”移民居住于城市,而西北欧“老”移民居住在城市的比例是68.3%。⑤Howard P.Chudacoff and Judith E.Smith,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Society,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Inc.,2000,p.123.1880年之前来到美国的移民,尤其是北欧国家的移民和德国移民,很多拥有一些资产,教育程度较高,常以港口城市为跳板,迁徙到内地经营农场。当时美国西部一些人口稀少的地区,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垦殖。例如,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密歇根和密苏里都设立了州移民局,赴欧洲开设招募点,散发广告,宣传移民。直到1880年之后,这些州已经繁荣兴盛才停止了官方的努力。挪威人、瑞典人和丹麦人在明尼苏达和威斯康星形成了一个“小斯堪的纳维亚”。他们以勤劳、节俭、守法和较高的文化程度著称,绝大多数都致力于农业,在中西部空旷的原野上重建了源自母国的家庭和农场。同时,不少德国移民从本地人手中购买已经开垦过的农场,在土地上辛勤工作,他们在大西洋中部和中西部各州形成了散布的聚居区。①Arthur Schlesinger,The Rise of The City,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33,pp.55 -56.
总的说来,外国移民主要居住于城市中,首先是因为他们贫穷。移民中的大多数,尤其是1880年之后来自东南欧的移民,都是赤贫的农民。他们来到美国时身无分文,根本没有开办一个农场所需的资本,诸如种子、肥料和农机设备的投入。而且1890年之后美国的拓殖“边疆”消失,美国也不再缺乏劳动力来开发土地。相反,随着美国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在大城市和中等工业城市中,不仅创造了大量非熟练工人的工作机会,而且扩大的经济规模带来了低技能的服务业的大量需求,这些都是教育程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移民们最佳的立足之地。因而,在美国整体上还是一个农业国的时候,外国移民们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城市中。
其次,原已存在的相对集中的移民社区,对“新”移民的立足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依靠种族、地缘、亲属和熟人的纽带,“新”移民们能够相对容易地找到工作,维持社会联系,有熟悉的语言和文化生活环境可以使他们逐渐适应新世界,并依靠集体力量应对外部压力。这也可以从移民们的职业选择中体现出来:
大城市中选择职业的情况却很有趣,表现出按民族划分,甚至是按种族特性和境遇划分的特点,而与旧大陆上的经济背景不尽相同。例如,爱尔兰人多做巡警,希腊人开冷饮店,中国人开洗衣店,黑人当搬运工,比利时人当守门人等等。②R.E.帕克:《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事实上,绝大多数外国移民都是农民,但他们来到美国之后,并不会重操旧业,而是直接进入城市,成为劳工或仆役。
很明显,由于城市的特性——高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大量短暂、浅层的交往,以及移民们高度集中于城市所导致的社会问题丛生、城市环境恶化、文化冲突加剧、经济压力增大,使得城市中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之间“鸿沟”日益扩大。尤其是“新”移民们大多是天主教徒或异教徒,英语能力差,教育程度低,只能出卖苦力,操持贱役,在城市的职业阶梯中处于最底层。不同于西北欧移民,美国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主流社会对“新”移民们有更多的歧视和偏见;而与本土居民在就业机会上的竞争,更使得他们成为“仇外”和发泄不满的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民高峰时期,城市中本土白人对移民的敌意也日益显著和公开。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就是明证。然而,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也正是这种近距离、高强度的交流方式,最终导致了种族之间不同程度的相互融合。可以说,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主要是在城市中完成的。
二、本土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美国城市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在城市化蓬勃兴起之时,美国的农业尚有极大的发展余地,不仅西部存在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而且农场也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说,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都是迅速增长的,美国城市人口的来源并非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具体说来,内战之前,美国国内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向西部、向农村流动为主。由于西部“边疆”的存在,吸引了大量东部人口,还有部分外国移民,奔赴西部进行垦殖定居。
事实上,美国西部开发中这样一种模式比较典型,很多老的拓殖者清理土地,建立了一个农场或半成品农场的时候,就把它卖给新来的人,而自己又深入到边疆荒野中开垦新农场。就这样,梯队式、波浪式的开发使得“拓殖线”迅速向西部推进。托克维尔对此也有极为精辟的论述:
一般人都认为,美洲荒野的开发全靠每年来到新大陆的欧洲移民,而美国的居民仍停留在他们祖先早已开拓的土地上繁衍。但这是一个很错误的看法。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欧洲人在这里无亲无故,而且往往一文不名。为了谋生,他们不得不受雇于人,很少有人能够离开大洋沿岸的大工业地带到内地去开发。没有资本和贷款,岂能开垦荒地?而欲到森林里去冒险,又必须事先锻炼身体,使其适应新环境中的凛冽气候。因此,长期离开自己的出身地,到遥远的荒凉地区创业的,实际上是美国人自己。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325-327页。
内战之后,美国“拓荒”式农业开发接近饱和——189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宣布一直持续向西推进的“拓殖边疆”已经消失。同时,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市中丰富的就业机会开始吸引大量农村剩余人口。“到19世纪80年代,东北部城市的吸引力阻止了本地区土生人口向西部的移民,并开始导致一股从西部农村向东部回流的浪潮”。②Blake McKelvey,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1860 -1915,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63,p.62.18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第一次表明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很多农村地区都出现了人口下降。在俄亥俄州和伊利诺伊州,56%左右的农村小镇人口下降,新英格兰诸州大片的农场土地被废弃,退化为荒野。③Schlesinger,The Rise of The City,pp.67 -69.1880年到1910年美国城市净增人口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为1,000万,外国移民为700万,还有1,100万是1880年之后由农村迁入城市的。到1910年,城市居民中超过三分之一来自本国出生的农村人口。这说明1880年之后,农村剩余人口已经是美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途径了。与外国移民的大城市倾向不同,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是逐步进行的。大量农村人口首先迁入邻近的小城市,小城市的人口继续迁入地区中心城市乃至大都市中心。1890年至1910年,美国2.5万人以下的城市中,本土人口的比例从53%增加到58%。④McKelvey,The Urbanization of America,1860-1915,p.63.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城市中外国移民的数量显得较少,与前文所述来到美国的移民数量有较大的差距。由前文丹尼尔斯 (Daniels)的数据可知,1880年至1910年间估计超过1,770万外国移民进入美国。那么为什么最终留在城市中的外国移民远远少于进入美国的移民总数呢?原因就在于很多来到美国的外国移民后来又返回故土。据估计,1820年至1870年间,每100名进入美国的外国移民中有10至12人回国,1870年至1900年间,每100名外国移民中24人回国,1900年至1914年间,每100名外国移民中33至40人回国。⑤Chudacoff and Smith,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Urban Society,p.126.促使移民回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美国经济萧条使得就业机会减少,或者很多移民根本就没有打算永久留在美国,而是出来打工挣钱再衣锦还乡,后者以华人最典型。减去回国的移民,再加上一部分外国移民流入农村地区,因而最终留在城市中的外国移民数量就减少了。
19世纪晚期以来,南部农村黑人开始涌入北部工业城市。这一新的人口流动趋势,虽然绝对数量不多,却因其对美国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而引人注目。内战以前,南方黑人是奴隶,根本不能脱离土地。内战之后,黑人虽然获得了人身自由,但是由于没有任何资本和技能,绝大多数仍然是农业劳动力,滞留于南部农村。也有少量黑人在内战前迁徙到城市中,多为第一代年轻未婚的自由黑人。19世纪晚期美国工人运动高涨时期,北部工厂主还招募一些南部黑人充当“罢工破坏者”。
总的说来,在1910年之前黑人迁移到北部和城市的数量并不算多,南部黑人迁移的高峰期出现在一战爆发之后至1920年代,史称第一次黑人大迁徙。1900年90%的美国黑人居住在南部,1910年为89%,1920年为84%,1930年为79%,这表明1910年之后南部黑人持续外迁的趋势。⑥Campbell Gibson and Kay Jung,“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Population Totals By Race,1790 to 1990,and By Hispanic Origin,1970 to 1990,For The United States,Regions,Divisions,and States,”Population Division,U.S.Census Bureau,Washington,D.C.,September 2002,Table 4,Table 1.数据计算。http:∥www.census.gov.1910年至1920年间,南部黑人净迁出约45万人,1920年至1930年间,南部黑人净迁出约75万。⑦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Migration,Series C 25-75,数据计算。http:∥www.census.gov.离开南部的黑人移民绝大部分前往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城市。1890年,离开南部的黑人中约3/5居住在城市;191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5。①Charles N.Glaab and A.Theodore Brown,A History of Urban America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83,p.138.1910年至1920年间,中西部和东北部的大城市中黑人数量迅速增加。芝加哥黑人数量增长了148%,底特律增长了611%,克里夫兰增长了308%,纽约增长了66%,费城增长了59%。而南部最大的两个城市,巴尔的摩和新奥尔良,分别只增长了28%和13%。②Campbell Gibson and Kay Jung,“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Population Totals By Race,1790 to 1990,and By Hispanic Origin,1970 to 1990,For Large Cities And Other Urban Pl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Population Division,U.S.Census Bureau,Washington,D.C.,February 2005. 数据计算。http:∥www.census.gov.1920年,南部黑人中约25%居住于城市,而东北部黑人中约89%,中西部黑人中约85%,全国黑人中约33%居住于城市,③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Population,Series A 172-194,数据计算。http:∥www.census.gov.这表明南部黑人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南部以外地区黑人居住于城市中的趋势更明显。
这种向北向城市的黑人流动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是源于南部农业的一场灾难。20世纪初期,横扫整个南部的棉籽象鼻虫使得棉花大面积绝收。棉花一直是南部的支柱性产业,这使得大量的南部农民无以为生,被迫离开土地。其次,南部的种族情绪一直严重,而南部农村种族歧视尤其严重。1890年时,南部各州通过法律以种种名目事实上剥夺了大部分黑人的选举权,黑人被隔离和排斥的程度很深,极端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针对黑人的“私刑”也时有发生。而北部相对来说,虽然不见得就是理想中的“自由乐土”,但其城市起码提供了一种追求更好生活的可能。全国黑人最重要的一份报纸《芝加哥守卫报》(Chicago Defender),在南部黑人中有很大的发行量,曾经向他们的兄弟呼吁:“死于严寒比死于暴徒之手要光荣得多,我恳求你,我的兄弟,离开那片黑暗的土地。”再次,但也极为重要的是,此时北方城市大规模工业化所提供的大量工作机会。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动力,大量的黑人也无法在北方城市立足。有了工作,就意味着有更好的收入和生活。一战的爆发尤其是此时黑人来到北方的重大刺激因素。由于欧洲移民的骤然下降,北方城市一方面是劳动力需求缺口巨大,一方面是战时工业的迅速扩张,因而大量的黑人劳动力被“求工若渴”的北方工厂主招募而来。自1916年1月起的18个月内,超过5万的黑人进入了芝加哥,其中大部分都持有当地企业提供的免费车票。④David R.Goldfield and Blaine A.Brownell,Urban American:A History,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0,p.224.
这一时期黑人迁徙的方式不同于本土白人,而是和外国移民一样直接进入城市,尤其集中于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大城市。全国铁路网的形成无疑为其迁徙提供了较大便利。大量黑人的涌入,也使得这些城市中开始形成明显的黑人聚居区。社会距离的逼近以及就业机会的竞争,黑人的到来激起了白人居民的普遍排斥,北部城市中的种族主义尘嚣渐上。而城市中本来有限的住房资源又因为大量黑人的进入而更显紧张。因陌生而恐惧,因恐惧而排斥,因排斥而隔离,因隔离而更加陌生。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美国城市中第一代黑人“贫民窟”形成了。
三、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方式和城市人口特征简析
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是城市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于美国来说却有特殊性,因为美国的农村和城市都是在荒野中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在1880年之前由于城市人口基数很小,而且城市出生率一直显著低于农村,因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数量较少,对城市化影响不太显著。1840年,农村每千个育龄妇女平均有1,134个五岁以下儿童,而城市育龄妇女这一数据为701个。1910年,农村和城市相应数据分别为782个和469个。⑤“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 1970,Series B 67-98.”http:∥www.census.gov.在1880年之后,由于外国移民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迁入,城市人口基数大大增加,因而城市自然增长的数量比较可观,开始对城市化产生较大影响。克莱布和布朗在《美国城市史》一书中指出:“尽管历史上移民、出生率和死亡率、城市增长之间的联系难以精确的分析。但还是可以比较肯定的说,直到进入20世纪之后,美国城市居民的自然生殖才能使城市人口得到足够补充。”①Glaab and Brown,A History of Urban American,p.135.
在城市的人口特征方面,其基本趋势与这一时期全国人口模式的演变保持一致。例如,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都下降,人口的预期寿命增加,家庭规模变小,代际矛盾增加等等。在某些方面,例如出生率低、家庭规模小,城市会表现得更显著一些。美国人口普查的历史统计数据在这些问题上收集并不多,尤其以城市和农村分类统计的更少,其年代也较晚近。例如,城市和农村中男女人口数据始于1880年,且1880年和1890年的数据都出现了混乱和错误,因此只得以1900年开始采纳。由表3可知,美国城市中女性的数量确实较多,城市的男女比例小于农村。尤其是1900年,城市中的男性比女性还少 (少了约20万人)。②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s to再联系上文所述,这一时期大量外国移民进入城市,而他们大多为中青年男性,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城市中之所以女性比例较高,主要受到本土农村女性迁往城市的强烈影响。
表3 1900年至1920年美国城市中和农村中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表 (每100女性对于男性之比)
这是城市史中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可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20世纪晚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迅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这一现象也初见端倪。例如,2008年全国城市人口男女性别比为99.76,即每100个女性对应99.76个男性,低于农村和全国比例。尤其是在25~29岁年龄段中出现了低至86.79的比例。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导致男婴比女婴出生的要多,这一点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一致的,只有程度上的区别。③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年鉴2009》,北京:中国人口年鉴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同时,中国城市外来人口中以农村青壮年男性为主。2008年来自农村的城市外来人口中,男性是女性的近2倍。④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27页。那么,为什么中国城市中青年女性显得特别多?可以推测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从农村前往城市的女性人口虽然数量少于男性,但更集中于青年女性。
对于农村女性迁移动机的专门研究目前似不多见。为什么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农村女性具有迁往城市的强烈倾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工业化的城市能够为女性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早在19世纪初期新英格兰的新兴纺织城镇就招聘了大量年轻的农村姑娘进厂成为纺织女工。工厂主们专为这些姑娘们修建了宿舍,并以管理严格和道德严谨而受到称赞。像纺织、服装、店员等行业在这一时期都吸引较多的女性就业,因为她们的劳动力价格非常便宜,也因为她们传统上缺乏技能。女工的生活是极其困难的,她们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工作辛劳,很多是这一时期“血汗”工厂的主力军。
不过,随着技术的变迁和教育进步,一些办公室工作或专业服务工作,也开始接纳女性。例如,1870年绝大多数办公室职员是男性,但打字机的发明应用,以及女性被认为更灵巧并更能忍受重复性的工作,使得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开始转变为主要以女性为主的职业。而且,这种“白领”职业由于声誉清白也得到了很多家长们的支持。但办公室女性的薪水往往只有男性的一半。女性在专业服务工作上也扩展了天地。例如,1900年至1910年,受过训练的护士数量增加了7倍。1890年,从事社会工作的女性只有1000人,到1920年增加到3万人。1900年,学校当局倾向于低幼年级只任用女教师。在20世纪最初20年,女性在经济领域各部门的就业数量都有了很大增长。①Goldfield and Brownell,Urban American:A History,p.199.
尽管具体机制尚不清晰,但或许可以较为肯定的一点是,大量未婚女性迁徙成本较低,她们进入城市可以暂不考虑家庭负担,而未婚男性则要慎重考虑在城市立足的更多成本——成家立业,因而结婚往往要奋斗相当长的时间来积累财富。而且,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很多贫穷的女性在城市中从事了不道德的职业。当然,当时美国城市中兴起的大众娱乐业也很繁荣,例如,歌舞团、夜总会、戏剧、电影等等,由于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娱乐的本质也倾向于男性化,因而娱乐业吸纳了很多年轻的女性。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嘉莉妹妹》描绘了从农村小镇来到大城市的少女嘉莉的城市生活与心理变迁过程。这个丰满而真实的文学形象能够为我们了解这一问题提供形象化的理解。嘉莉对大城市焕发出的美——精美的饮食、精美的建筑、精美的服饰、丰富的娱乐和高雅的文化都倾慕万分,她对大城市中工人阶级艰辛、贫穷、肮脏的生活深感恐惧,看也不愿多看一眼的。无论如何,对未婚女性来说,农村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她们必将像母辈一样按部就班地组织家庭、生儿育女、操持家务,而城市为这些女性提供了丰富得多,但未必都是幸福快乐的机会。起码在一段时间内,她们可以选择除了家庭之外的很多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其子女也将获得比农村更多的教育和经济机会。
综上所述,19世纪美国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流动主要有三条途径,并且极富美国特色:第一,大量外国移民涌入美国,成为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19世纪美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十分迅速,美国城市人口的主要来源并非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因而美国国内人口流动的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多向性、交叉性的特点。大量外国移民来到美国,其中大部分流入大城市,小部分流入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前期到来的移民返回故土。与此同时,美国东部的大量土生白人奔赴西部“边疆”的农村和小城镇,直到1880年代美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才出现由西向东的“返流”。南部农村黑人人口则在20世纪初期开始较多地流入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大城市中。第三,美国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市化的影响相对比较次要。在19世纪美国城市人口中,女性对男性的比例要大于农村人口,中、青年所占的比例较大,外国人后代比例较高,职业的分化程度也较高——这些特点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强,并深刻改变着美国城市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