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感调查*
2013-09-05张晓慧闫秀明
张晓慧,闫秀明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1191)
高职院校贫困生因其家庭经济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弱势,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诸多心理问题[1-2],在就业时则要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高职生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制约着高职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因此通过自编的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测量高职贫困生对客观存在的就业压力源的主观评价程度(就业压力感强度),系统考察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和特点,为研究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及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问卷编制
1.1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理论维度的建构根据Lazarus认知-交互作用的观点(1984):压力(Stress)也称为“应激”,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当个体认知评价后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就产生了压力[3]。个体产生压力的主要来源有两类:一类为内因性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个体自身方面的,如不良的自我概念、过高的自我期待等;另一类为外因性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方面的,如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等[4]。就业压力源作为产生就业压力的刺激的客观变量,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实践、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据此可推论出,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来源可初步分为外因性压力源和内因性压力源,而就业压力感则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也就是个体对压力源的内在体验及感受。
1.2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测题的编制与修订 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关量表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选择了大量的与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相关各种事件或情境[5-7],征求高职贫困生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改,最后合并筛选出55个项目形成问卷的初稿。根据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选定100名三年级即将毕业的贫困生预测样本。并对预测结果通过项目分析,计算问卷各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35的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在第一个主成分上因素负荷值小于0.40,项目共同度偏低的题目,最后共保留45道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问卷。各项目均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记1分,“很轻”记2分,“一般”记3分,“较大”记4分,“极大”记5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
正式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学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答卷纸,由辅导员统一召集本班约20名贫困生,共380名。以班为单位施测,同时发放,统一收回。回收问卷37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占92.10%。同时施测SCL-90量表,并以心理症状总分作为压力感的预测指标。
1.3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结构组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Analysis)对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源量表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从中抽取公共因素,并通过正交旋转法求出最终的因素负荷矩阵。运用KMOand Bartlett’s Test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适当性考察,结果显示KMO指数=0.875,Bartlett球形检验结χ2=11312.16,P <0.001,结果说明本次研究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其中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11个,根据“碎石图”的显示和各因子所含题目的意义,最后保留6个主因素,共36个项目。分别属于外因性压力源和内因性压力源。外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来源于个体外部的社会环境因子、家庭背景因子和学校影响力因子;内因性压力源主要指源自个体内在的自我认知因子、职业期望因子和个体能力因子。
以往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心理压力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密切,心理压力感越大则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8]。本文以SCL-90的症状自评总分作为个体心理症状水平的指标,计算了量表各维度与心理症状总分的相关系数,以考察心理压力源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能力。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稳定性系数为0.56,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同时心理压力感量表各维度的分数与个体心理症状总分的相关达到0.50(P<0.001),表明心理压力源量表的得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由此可见,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2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调查结果分析
2.1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调查结果高职贫困生总的就业压力感处在中等偏上水平(M=3.160,稍微高于理论中数3)。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是:自我认知、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体能力、学校影响力、职业期望。按照内源性和外源性分类,高职贫困生的外源性压力感和内源性压力感基本相当,特别是内源性的自我认知及外源性的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感较大。这一点不同于对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研究结果,即外源性就业压力源的程度高于内源性就业压力源,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压力的认知首先倾向于外部归因[9],具体结果如表1。
3.2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结果分析贫困生中不论哪一类同学,他们性格中的共同特点就是:独立而孤僻,进取而自闭,成熟而沉重,朴实而呆滞。因经济的原因,形成了他们性格中的多重性。所以在就业时面临种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他们内心的压力感与普通高职生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
表1 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压力感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贫困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10]。因为未能进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贫困生自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甚至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因为自我认知有偏差,则直接导致他们不敢轻易面对挑战,或者即使面对挑战,也要给自己寻找失败的退路,因为他们在内心就已经认定——我不行,我会失败。所以在还没有就业时,自己已经把自己打败,缺乏方向感而产生就业压力,从数据结果也可看出,内源的自我认知偏差导致的压力感位居首位。其次,在当前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面前,高职贫困学生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和社会的竞争,无论对于哪一位毕业生,这种外源的就业压力感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排在第二位。再次,如果说社会环境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残酷的,那么家庭背景则可以调整这种残酷的程度,因为家庭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贫困家庭已经为此而靠贷款和借债来维持,贫困生不可能获得家庭及相应的社会人际资源,因此而产生无能为力的就业压力感。另外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贫困生因为没有经济条件去参加一些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和培训,而且自卑心理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在求职时因综合素质差被淘汰,也就是因个体能力有限而产生的压力感。数据显示仅次于家庭背景带来的压力感。
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因学校无影响力而产生的压力感。高职高专学生在高校毕业生中地位最低,常因为学历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这种心理作怪,使高职高专贫困生没有勇气去尝试,去挑战高要求的职位,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错失很多面试、上岗的机会。贫困生从入校到毕业就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全部心血,为报答父母亲友师长的栽培,在求职中也更加希望找到令周围人羡慕的工作,所以择业期望过较高、不现实。一旦失败碰壁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也就是职业期望较高带来的压力感。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高职贫困生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探讨高职贫困生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及压力感的特点。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感为中等偏上程度。就业压力的来源按程度大小排位依次是:自我认知、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体能力、学校影响力、职业期望。按照内源性和外源性分类,高职贫困生的外源性压力感和内源性压力感基本相当,特别是内源性的自我认知及外源性的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感较大。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与高职贫困生固有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所以要想缓解高职贫困生的就业压力感,教师要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特别要加强对自我认知的教育,使他们建立起合乎客观的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进而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1]徐浩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和对策[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83.
[2]苏白茹,洪丽,叶彦琪等.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幸福感及防御方式的特点[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3):23-27.
[3]Lazarus R S,FolkmanS.Stress,appraisal and coping[M].New-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4.
[4]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5(5):441-444.
[5]陈 雯,陈 新.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966-968.
[6]吴建国.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与防范[J].教育与职业,2010,94(5):77-79.
[7]杨旭华,曹端荣,刘志良,等.高职院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11):57-58.
[8]王富荣,茅 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1):31-36.
[9]李兰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来源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27):62-63.
[10]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30(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