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结合中西药辨证治疗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2013-09-04陈燕红邹卫兵蒋小兵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耳部面瘫疱疹

陈燕红 邹卫兵 蒋小兵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 新余 338025)

Hunt综合征又名耳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HZV)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侵犯外耳皮肤、面神经的膝状神经节及邻近颅神经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耳部疱疹、面瘫、耳痛三大主症,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内耳症状。中医称耳带状疱疹为“疮”,病变常累及一侧,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起病急,病程长,迁延难愈。任何季节都可发病,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我院自2005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46例Hunt综合征患者,26例采用针灸结合中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并与常规西医治疗2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6例Hunt综合征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龄17~69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5例,右侧21例,病程3 d~2个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左侧14例,右侧12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左侧11例,右侧9例。两组年龄、性别、耳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所有病例均根据病史、影像检查排除中枢性面瘫及其他原因所致面瘫,符合Hunt综合征面瘫标准[1]:耳部疼痛、耳部疱疹、面瘫三大症状。常有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聋及眩晕。

1.3 辨证分型 邪毒外袭型表现为耳甲腔、外耳道或耳后皮肤灼痛、刺痛感,局部出现针头大小疱疹,密集成簇状,疱疹周围皮肤潮红;可伴有口眼斜、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肝胆湿热型表现为耳部灼热、刺痛,疱疹增大、溃破、黄水浸淫、结痂;伴口苦咽干,甚则口眼斜、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灸疗法 (1)耳部剧痛者,可取翳风、曲池、合谷、太冲、血海、阳陵泉等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1次/d,以祛邪行气止痛。(2)口眼斜者,可取翳风、地仓、风池、合谷、太冲、人中、攒竹、牵正、承浆、颊车、迎香、足三里等穴,针刺,用泻法,1次/d,以祛风活血通络。(3)耳聋耳鸣者,可取翳风、耳门、风池、听宫、听会、肾俞、命门、太溪、足三里等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1次/d。

2.1.2 中药治疗 (1)邪毒外袭型:银翘散加减:以连翘 15 g、银花 15 g、苦桔梗 12 g、薄荷 12 g、竹叶10 g、生甘草 10 g、荆芥穗 10 g、淡豆豉 10 g、牛蒡子12 g为基本药方;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淡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薄荷疏风散邪,全方合用可疏风散邪,清热解毒。应用时可加龙胆草6 g、黄芩10 g、板蓝根30 g、栀子花10 g以清热解毒;痛剧者,可加延胡索15 g活血行气止痛;出现口眼斜者,选加白附子10 g、僵蚕 10 g、全蝎10 g、蜈蚣2条、蝉蜕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地龙10 g等,以祛风活血通络;年老体虚加黄芪30 g、党参15 g、太子参15 g。(2)肝胆湿热型:龙胆泻肝汤加减:以龙胆草6 g、黄芩 9 g、山栀子 9 g、泽泻 12 g、木通 9 g、车前子 9 g、当归10 g、生地黄20 g、柴胡10 g、生甘草6 g为基本药方;方中龙胆草苦寒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清热解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滋阴,以使标本兼顾,若湿热俱盛可减去,柴胡引诸药入肝胆经,甘草调和诸药。热毒盛者,加板蓝根30 g以清热解毒;痛剧者,可加延胡索15 g活血行气止痛;出现口眼斜者,选加白附子10 g、僵蚕10 g、全蝎 10 g、蜈蚣 2条、蝉蜕10 g、桃仁 10 g、红花10 g、地龙10 g等,以祛风活血通络;年老体虚加黄芪30 g、党参15 g、太子参15 g。以上诸药,水煎服,每日1剂,与针灸疗程同步。

2.1.3 西药治疗 (1)抗病毒药:更昔洛韦5 mg/(kg·次),每 12 小时静脉滴注 1 次;(2)大剂量类固醇激素[2]:强的松 30 mg,口服,1 次 /d,7 d 后递减;(3)营养神经药:弥可保注射液0.5 mg,肌肉注射,1次/d;辅酶A 100 U、细胞色素C 30 mg、三磷酸腺苷二钠 40 mg,静脉滴注,1 次 /d;(4)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

2.2 对照组 对照组仅使用西药治疗,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3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面瘫症状完全消失,带状疱疹完全消失。显效:患者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运动时仍有双侧稍不对称,带状疱疹完全消失。有效:患者面瘫症状部分消失,面部运动时仍有双侧明显不对称,带状疱疹基本消失。无效:患者面瘫症状稍有减轻,面部无运动时双侧明显不对称,带状疱疹部分消失或者不消失[3]。

3.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例(%)

4 讨论

Hunt综合征或Ramsay-Hunt综合征,又称带状疱疹膝状神经节综合征,指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而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伴有剧烈耳部疼痛或耳部带状疱疹以及内耳的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1907年由美国神经病学家Ramsay Hunt在《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上发表文章,综述了文献报道的56例和作者自己观察的4例病例,提出该病系由面神经膝状神经节炎引起的,并伴有面瘫、耳部疱疹和耳痛三联征,同时将这一综合征分为三种类型:(1)单纯型:仅有耳廓、外耳的带状疱疹;(2)稍重型:单纯型加周围性面瘫;(3)最重型:稍重型加第八对脑神经症状。Ramsay-Hunt综合征于青年及老年人群多发,发病率是0.02%,一年四季均可散发,春秋季发病率较高[4],常因劳累、受凉、感冒、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诱发[5]。

中医认为Hunt综合征大多因肝胆积热,阴血内耗,卒感风热之邪,则引动肝火上炎而致病。本病初期多由于风寒客于面部经脉,若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则风寒郁久化热,可表现为风热证候。风热邪毒外侵,上犯耳窍,故耳部皮肤灼热疼痛、潮红,渐生疱疹;伴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甚或口眼斜。日久则肝胆湿热蒸灼耳窍肌肤,脉络闭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肝胆湿热上蒸耳窍,故生疱疹,甚则溃破,黄水浸淫;邪毒入络,脉络阻滞,故口眼斜;肝胆湿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并伴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目前西医主要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和面神经炎所致面神经水肿采用抗病毒、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常因年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原有疾病等诸多因素,致病情迁延,甚或遗留后遗症等,导致治疗效果不甚满意[6]。中医多通过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是中医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不同的证,即使是同一疾病亦可有多种同病异治方法。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研究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针灸加中药辨证施治,并结合常规西药治疗,综合了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全面兼顾了Hunt综合征的症状多样化、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及各期不同特点。因此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治愈率。多法联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一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更为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手段。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2]刘哲枢.针灸药物并用治疗Hunt综合征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105

[3]吴向农.银翘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Hunt综合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2):36-37

[4]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14

[5]李志轩,赵云.面瘫的中医分期论治[J].河南中医,2009,29(3):300-301

[6]张国权,陶林燕,朱仙芝.Hunt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05,9(3):196

猜你喜欢

耳部面瘫疱疹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银地清疮汤加减联合中药外洗治疗成人耳部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耳部放血疗法治疗风热血热证风瘙痒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