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铁路水泥搅拌桩的成桩及检测
2013-09-04赵璧
赵 璧
(沈阳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 110013)
1 工程概况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位于营口市西海岸低产盐田和滩涂区域内,产业基地铁路走行范围内分布着广泛的软土地基,为满足路基稳定性及工后沉降技术要求,设计采用水泥搅拌桩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
产业基地铁路全长 24.45 km,路基工程总长23.37 km,地基需要加固区段总长为22.10 km,占路基工程总长的94.57%。施工前开展了对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试验及检测,目的是为水泥搅拌桩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参数,这对于铁路的正常施工及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工程地质概况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铁路水泥搅拌桩成桩检测试验段位于线路DK17+300处,路堤填筑于一低产盐田内,路堤填方高度为2.0 m。试验段地质情况如下(从上至下):表层为淤泥,0.5 m厚,灰褐色、流塑,承载力60 kPa;粉质黏土,1.9 m厚,黄褐色、软塑;粉质黏土,2.1 m厚,灰色、软塑;粉质黏土,5.2 m厚,灰色、流塑;粉土,2.7 m 厚,灰色、中密、饱和;粉土,3.7 m 厚,灰色、密实、潮湿、见少量云母碎屑;细砂,8.4 m厚,黄褐色、中密、饱和、含少量黏性土,承载力210 kPa。地下水埋深为0.1 m。
粉质黏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含水率26.6% ~37.3%,天然孔隙比0.753~0.997,天然重度18.424 ~19.11 kN/m3,黏聚力4 ~28 kPa,内摩擦角4.8°~22°。
粉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天然含水率20.1% ~30.1%,天然孔隙比0.5860~0.804,天然重度19.01 ~19.894 kN/m3,黏聚力5 ~28 kPa,内摩擦角6.1°~13.4°。
1.2 地基处理方案
试验段试算桩长为12.0 m,桩径d=0.5 m,正三角形布置,桩间距为1.1 m及1.3 m两种。清除表层淤泥后在桩顶设置0.5 m厚的碎石垫层,垫层内铺设1层50 kN/m高强度双向拉伸土工格栅。由于试验段毗邻渤海,地下水具有氯盐环境,作用等级为L3级,故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3%的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
1.3 施工设备
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设备采用SJB-Ⅰ和SJB-Ⅱ深搅钻机、NJ-600型搅拌机、80型注浆泵。
1.4 施工工艺参数及流程
1.4.1 施工工艺参数
钻进提升速度:0.6~1.2 m/min
转速:56 r/min
喷浆压力:0.4~0.9 MPa
1.4.2 工艺流程
(1)施工准备:水泥搅拌桩施工现场事先应予以平整,清淤;
(2)桩机就位;
(3)喷浆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0.2 m,停止提升继续搅拌30 s;
(4)提升搅拌,在搅拌头尖部距预定停浆面1.3~1.8 m时(即搅拌头的长度)停止提升,继续搅拌30 s后再提出钻头;
(5)重复喷浆搅拌下沉至设计加固深度+0.2 m,停止提升继续搅拌30 s;
(6)重复提升搅拌至预定的停浆面,在搅拌头尖部距预定停浆面1.3~1.8 m时(即搅拌头的长度)停止提升,继续搅拌30 s后再提出钻头。
试验段共计布桩24组,每组9根,布桩的具体形式见图1,参数见表1。
图1 水泥搅拌桩布置形式
表1 各组水泥搅拌桩参数
续表1
2 成桩试验及检测
2.1 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
试验采用堆载法进行。
2.1.1 荷载板
复合地基荷载板为正方形厚钢板,边长分别为1.02 m和1.20 m,水泥搅拌桩为等边三角形布置,处理面积分别为1.04 m2(桩间距为1.1 m)和1.44 m2(桩间距为1.3 m)。压板底高程与基础地面设计高程相同,压板下中粗砂垫层厚10 cm,试坑长度与宽度均大于压板尺寸的3倍。
2.1.2 加荷系统
由1 000 kN级油压千斤顶、高压油管、联接头、0.4级精密压力表及高压电动油泵组成。千斤顶型号为QW-100型,行程200 mm,压力表量程为60 MPa,精度为0.4级。
2.1.3 沉降观测系统
由基准梁、CZ-6型磁性表座及2块大量程百分表组成。基准梁由2根6.0 m的[16型钢组成,垂直于试验主梁布置在基准桩上。基准桩、试桩间中心距离不小于4d,百分表安装在压板上。百分表量程为50 mm,精度为0.01 mm。
2.1.4 堆载
(1)共分10级加荷,每级荷载分别为25 kN(桩间距为1.1 m)和35 kN(桩间距为1.3 m)。
(2)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各记录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每隔30 min测读1次。当1 h内沉降量小于0.1 mm时,即可施加下一级荷载。沉降稳定标准为每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速度小于0.1 m/h。
(3)终止加荷条件
当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荷:
①达到最终荷载控制值且沉降已经稳定时;
②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经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
③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经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
(4)卸载及卸载观测
卸载时,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卸一级间隔0.5 h,读计回弹量,逐级卸荷至0。
(5)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原则
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且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1/2。
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可取s/b(s为沉降量、b为正方形荷载板宽度)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压力的1/2。
2.2 抽芯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采用抽芯试验对水泥搅拌桩质量进行评价,试验依据《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1]。
桩身抽芯检测采用XY-100型钻机,钻进前检查测量取芯钻具。钻机设备安装周正、稳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中心与孔口中心在同一铅垂线上,钻进过程中确保钻孔的垂直度,其误差不大于1%。
采用双管取芯器,钻孔位置在桩直径1/4处,钻进压力、转速、给水要适中,提钻、下钻慢速均匀,清水钻进。
钻孔直径不应小于108 mm,取芯直径不应小于95 mm,每个回次不大于1.0 m,总取芯率保证在80%以上。全桩长抽芯,在桩顶1.0 m以下截取设计规定龄期的试件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取3个不同深度的芯样试件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对抽取的芯样进行描述,包括钻进回次进尺、芯样的颜色、含灰量、搅拌均匀程度、软硬程度、取样编号及位置等。
取出的芯样应有效密封,防治水分散失,及时送达试验室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通过芯样含灰量的情况、搅拌的均匀程度坚硬程度、完整性,桩身强度等判断桩身质量。如果试验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另行选桩加倍抽检,如仍有试验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应进行单桩及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并以此结果作为质量评定的最终依据。
3 试验成果分析
3.1 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
(1)在水泥搅拌桩龄期达到14 d后,进行了4组桩的复合地基试验,分别为 A1-5、B2-5、C2-5和 E2-5号桩。其中A1-5、B2-5号桩复合地基静荷载Q-S曲线均呈缓变型,复合地基承载力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可取s/b=0.006(b为正方形载荷板宽度)作为承载力特征值的截取标准,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大于最大加载力的1/2。由于本线铁路等级为Ⅱ级,天然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 0.12 MPa,所以取120 kPa为A1-5、B2-5号水泥搅拌桩承载力的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而C2-5和E2-5号水泥搅拌桩当加荷载至240 kPa时,沉降急剧增大,承压板周围土出现明显的裂纹,此时终止试验,其极限荷载为出现陡降时的前一级,即为216 kPa,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108 kPa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
(2)在水泥搅拌桩龄期达到28 d后,对其他各桩进行了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除了4组桩(水泥掺入量为15%)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外,其他各组桩均满足了设计要求。详见表2。
表2 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成果
对24组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所取得的试验数据及各种不同参数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水泥掺入比为15%的水泥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合格率较低,占该类桩的37.5%;水泥掺入比为18%的水泥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合格率较高,占该类桩的87.5%;水泥掺入比为20%的水泥搅拌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合格率为100%。
表3 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成果对比分析
从桩间距分析,本次试验为2种桩间距等边三角形的布置,分别为1.1 m和1.3 m,通过28 d龄期后的静荷载试验结果可知,两种桩间距都能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是否清淤,通过本次试验的数据表明,清淤和未清淤的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清淤的单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要好于未清淤的单桩复合地基最终沉降量。
3.2 抽芯试验
在搅拌桩达到14d和28d龄期之后进行了抽芯试验,所抽芯各水泥搅拌桩芯样完整性检测结果见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水泥掺入比为15%的桩群,6.0 m以上部分较好,6.0 m以下的部分固结差,部分不成桩,强度较软。水泥掺入比为18%的桩群,10.0 m以上部分较好,10.0 m以下的部分固结差,部分不成桩,强度较软。水泥掺入比为20%的桩群,全桩搅拌均匀,强度好,成桩效果优良。
4 结论
全线软土路基工点通过试算后确定的水泥搅拌桩桩长基本在8.0~10.0m,极少数工点的桩长达到12.0 m。综合单桩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和抽芯试验,在保证工程质量、工期安排、工程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采用水泥掺入比为18%、桩间距为1.3 m等边三角形布置的水泥搅拌桩施工是合适的。
表4 水泥搅拌桩抽芯芯样完整性检测结果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414—2003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106—2010 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10751—2010 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修订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
[5]屈晓辉,崔俊杰.客运专线铁路路基设计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龚晓南.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张光宗,王连俊.基坑降水对京沪高速铁路CFG桩-筏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1(12):30-32.
[9]李懿,王连俊,张光荣.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复合地基施工期的沉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1(12):33-35.
[10]徐伟,杜雪峰.京沪高速铁路济南西站CFG桩复合地基土模旋切截桩现浇桩帽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1(12):36-38.
[11]马伟珊,赵勇.大西客运专线路基CFG桩施工检测及质量控制[J].铁道标准设计,2011(S):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