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3-09-01宫颖华杜继勇秘运冬
宫颖华 杜继勇 秘运冬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河北 邯郸 056005)
2005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六届八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构建“和谐河北”若干重要问题的指导意见》,2011年11月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和谐河北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现阶段我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河北”的理念提出以后,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1 当前形势下“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精髓。“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全社会各阶层成员之间的融洽发展、协调共存,强调成员之间的互尊互重、互帮互爱,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并将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5年,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做了全面的阐述和精准的概括,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 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怎样评价各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情况,查找社会和谐与否的具体程度,构建合理科学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科学合理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发挥以下作用:首先,指标体系要能为我省我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导向性。也就是使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具体,能够明确哪些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其次,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明确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度、优势和不足。另外,指标体系还应该能对各地区各省市的和谐程度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为各地区省市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3 构建指标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评价体系中每个指标的确定要以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和谐社会的内涵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构建依据为依托。
第二,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符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企盼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各种不同理念中又有着诸多共同点。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对这种和谐社会的共同属性进行概括和反映。另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主要问题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改变,增加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变,但是也产生了贫富差距扩大、劳资矛盾突出和干群矛盾紧张等新的社会矛盾;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使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快速转变,使我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双重考验;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使社会上出现了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扭曲和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和谐社会”社会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注意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着眼于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使指标体系能准确反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演进与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评价指标的确定要有代表性。和谐社会的内涵决定了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变得困难。指标的确定中既要反应全社会的整体和谐程度,又要能体现广大群众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同时还要保证指标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客观性。整套指标体系要反应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要结合未来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第四,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影响社会和谐程度的因素很多,各项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在选择与确定“和谐社会”各评价指标时,应注重独立性,力求各指标互不重叠、互不取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指标体系的效能和质量。
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广泛阅读相关学术文献,借鉴各地专家、学者“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评价指标,经过科学的筛选,我们初步设计了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情况如下表。
4.1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指标主要反应全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协调发展程度,指社会各阶层之间能够协调发展、秩序稳定。该一级指标下包括6项二级指标。其中,社会治安满意度指标由问卷调查得出,需要对一定数量样本进行匿名调查,该指标越高越好。基尼系数是一项根据洛伦兹曲线计算出的一项反应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越大,反应社会分配不平等程度越高,社会和谐程度越低。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反应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情况,该指标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大,社会越不和谐。基本社会保障包括城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种保障类型。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越高,人民群众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社会和谐程度越高。城乡消费水平对比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之比,该指标反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上的差异,比值越高社会越不和谐。城镇人口比重是指城镇居民人口数量占全体人口数量的比重,反应该地区城镇化的程度。
4.2 经济和谐
经济和谐指标主要反映社会经济增长程度和未来的增长潜力。该指标下包括6项二级指标。其中,人均GDP是GDP与人口数量之比。虽然不能仅以GDP来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但是该指标依然是反应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高,劳动力和资本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的支柱也伴随转移。因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项指标不仅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当前该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收入中可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以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城镇调查失业率反映该地区居民就业情况,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居民就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该指标不仅决定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社会的安定,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以上指标主要反映当前的经济和谐程度,万人专利数和R&D支出占GDP比重这两个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社会研发支出和创新能力决定的该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4.3 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互尊互重、互帮互爱,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该指标下主要包括5项二级指标。其中,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随着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会不断降低,而生活富裕程度决定了人际和谐程度。该指标越低越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反应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情况。近年来,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是促进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应社会和谐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口增长过快会大幅增加社会的成本和压力,也会使得未来的就业压力增大,降低民众的平均生活水平。人口增长过慢则会导致未来的劳动力不足和人口老龄化,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该指标保持适度水平最有益于社会和谐。千人拥有医生数量关系到本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是否达标。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特别是更加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这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基本生存问题,也是决定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
4.4 生态和谐
生态和谐是指在重视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的同时,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低质量的经济增长,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下共有5项二级指标。其中,万元GDP综合能耗是每创造一万元的产值所要耗费的标准煤的折合数量。该指标关系到经济增长中对能源的耗费情况。能源的过多消耗不仅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留下隐患,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会造成各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降低社会和谐程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反应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化程度。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3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应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2]红旗大参考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参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3]丁元竹.建设健康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李连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