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自我,克服图书馆员职业倦怠
2013-08-15张燕
张 燕
(邯郸市图书馆,河北 邯郸 056002)
职业倦怠,也叫“心理枯竭”或“职业枯竭”,是一种缘自心理、由于长期重复同一种机械的工作而导致的心理枯竭、失去激情的现象或状态。职业倦怠目前在国内各种类型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其表现是图书馆馆员工作缺乏兴趣、没有热情、对自己工作冷淡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时还是图书馆员因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和心理满足,对工作产生了厌烦、压抑、苦闷、怨恨、忧郁等情绪。当职业倦怠向图书馆员袭来的时候,伤害的是图书馆员个体的职业发展、身心健康、服务质量、工作能力等,无形中对图书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及其质量打了折扣,也制约了图书馆服务的提升。职业倦怠的出现有着方方面面的因素,分析探讨图书馆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由自身做起,积极找到好的干预对策,对于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稳定图书馆馆员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馆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1.缺乏敬业精神
做“局外人”,对图书馆的任何事情都不管、不问、不参与。比如:对图书馆的任何制度、做法都认为无所谓,怎么样都行;开会一言不发,不向图书馆领导进言献策,甚至希望看馆领导的“笑话”;不参与图书馆举办的文体活动,等等。迟到、早退现象较多,有事无事都要请假;工作不主动积极、应付推诿,马虎敷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只做“份内事”,对“份外事”,即使与自己的工作有联系、有交叉,也不肯去干;当面接受意见,过后继续去干违反纪律的事;工作质量不高,差错较多。
2.缺乏工作主动性
不少馆员工作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应付差事,领导催一催,动一动。对于分管的工作勉强应付,能拖的则拖,能不办则不办。对于读者态度冷漠,缺乏热情,有的甚至顶撞读者,多年来图书馆一直倡导的主动服务基本上停留在口头上。深层次文献开发在许多图书馆只是喊喊口号,谈谈而已。
3.缺乏进取精神
有些馆员不求进取,得过且过,无所用心,守着知识的宝库却感叹才能无法施展。不学习专业知识,不研究专业技术,一有时间,谈天说地,东拉西扯。有的则沉醉于玩游戏,上网聊天。
二、馆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1.社会的偏见造成图书馆社会地位低下
图书馆在学校和科研院所中,从理论上说与教学和科研部门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无贵贱轻重之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是有差距并且在某时某事上表现得非常突出。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图书馆是“借借还还”的地方,是安插闲人、剩余人员的地方,技术含量不高。再就是采购图书、期刊等资料。这就造成图书馆员职业声望不高,所花费的心血往往被人视而不见,使馆员难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极大地挫伤了馆员的自尊心,使其对职业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尤其是在实行“双轨制”的地市级党校,图书馆的地位虽谈不上“惨不忍睹”,但也可称为是“最下层”,就其身份在实际工作中像过山车一样,飘忽不定,介于行政与专业技术之间,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领导决策层,他们都瞧不起图书馆员,不尊重他们的劳动。这种轻视图书馆的思想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馆员情绪低落,产生“屈辱感”和“失落感”。
2.职业的低创造性
图书馆员的工作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不同,他们与读者之间没有课堂上师生间那种讲授与互动的过程,没有多大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反而重复性显得比较多。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逐渐被消磨,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不仅在于工资待遇优厚和工作轻松,更在于能给人显露才华的机会,使人感到有发展前途,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能终有所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却缺乏这些条件。
3.图书馆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行动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人的需要按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书馆员属于知识型群体,他们的自尊心一般比较强,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有相当多的图书馆员力求在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努力钻研,事业上有所作为,学术上有所造诣,以赢得人们的尊重与理解。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图书馆社会地位低下,图书馆员有时连获得尊重的需要都不能满足。在图书馆内部,人才观念较差,一些具有某些专长的馆员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发挥,他们的一些意见、建议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再加上分配、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的“阴差阳错”,挫伤了馆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主动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会无所作为,牢骚满腹。
三、图书馆职业倦怠个人干预对策
1.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图书馆同仁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2.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图书馆员,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图书馆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部门,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3.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馆员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图书馆员,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的任务伴随着我们职业生涯的始终,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而成功地克服了职业倦怠,孜孜不倦地从事图书馆工作,我们从中收获的是心灵的充实、人生的幸福、精神的享受。
[1]李立新.试论图书馆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文化成因及对策[J].图书馆,2008,(4)
[2]张馨.高校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问题解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3)
[3]翟敏杰.图书馆员职业倦怠心理的形成与克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
[4]吴涛.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4,(8)
[5]王维.高校图书馆编目员职业倦怠现象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