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多个“维度”看大赛
2013-08-30张韦韦闫志刚
张韦韦 闫志刚
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的深度,与产业联系的紧密度,各地区承办赛事的广度,“技能状元”们所代表的就业力度,大赛国际化的高度——热度、深度、紧密度、广度、力度、高度成为“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最耀眼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关注“热度”】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何在?已经连续举办六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便是最好的证明。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技能大赛从举办初始就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六届技能大赛,身为国家领导人的刘延东参加了五次。
今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出席技能大赛闭幕时评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六年,为展现职业教育成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扩大职业教育吸引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已成为职业院校师生追梦圆梦的舞台,推动了校企合作,对引导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段讲话充分肯定了大赛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在民间,大赛的办赛规模、专业覆盖面在逐年扩大,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参与热情也在不断升温。
自2008年开始首次举办该赛事到今年,主办单位已经由最初的11家增加到31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增到全国15个分赛区;赛项数目由24个增加到100个;参赛选手从1862人增长到逾万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长到近千家。大赛体系日趋完善,基本构建起国赛、省赛、校赛的大赛体系,“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的局面进一步形成。
今年有28个省、4个计划单列市组织了省赛,在全国形成了各地广泛参与比赛,承接比赛,以赛促教学、以赛促改革、以赛促发展的大赛教学互动运行机制,一些赛项还设计了教师参与环节。在校赛方面,赛项相关专业的近1/3在校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竞赛选拔和相关活动。
随着大赛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大赛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今年,所有开设赛项均一体化设计了技术体验和成果展示环节。除天津主赛场外,各分赛区在组织竞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开放赛场,一体化设计赛项观摩、技术体验和成果展示环节,供社会各界、家长、学生、中外友人体验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观察产业现状、感受技术进步改变生活。
谈到大赛的开放度和受关注度,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感慨:“2008年开始举办技能大赛时还是业内自娱自乐,随着大赛的逐年开展,职业院校参与面在不断扩大,老百姓关注和参与大赛的热情在不断提高,到大赛上招聘人才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大赛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提升。”
媒体的关注度也是空前的,主流媒体及近百家地方媒体和行业媒体对大赛进行了报道,仅在百度输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的搜索结果已经达到2020万条,较去年同期60万条,提升了33倍多。
在大赛的作用下,一股“职教热潮”已经从职教圈向全社会蔓延,重视职教、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为了使这项参与度和关注度高的赛事更加成熟、稳定、规范,教育部在今年年初发布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提出了未来三年技能大赛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介绍:“以前的大赛,我们都是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年大赛的比赛方案、赛项设置,《三年规划》则是对技能大赛未来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它的突出作用就是改变了往年的‘一年一策划的办法,使我们办赛有据可依,走上了健康科学发展轨道。”
关键词二【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优势所在。同一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一样,企业参与大赛也经历了一个“由冷转热”的过程。
前两届大赛,企业的参与度比较低,一些项目没有企业冠名。然而,近两届大赛,不但所有赛项都由企业冠名支持,即便不能冠名,也会通过设置体验区、观摩区等,来拉近与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的距离。
这样的改变,源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科学设计。
近年来,利用大赛这样一个优质平台,教育部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对接,成立了覆盖全行业的行指委,为职业教育发展“把脉”。具体到大赛,从赛项设计、到裁判,都由行业企业来主导。正是这样的“大手笔”,激发了行业企业的参与热情。为了冠名大赛,企业间还出现了“竞标”场面,竞争十分激烈。
能够冠名大赛的企业,往往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这进一步提升了技能大赛的“品质”与“含金量”,也实现了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合作。对于引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
今年,大赛在赛项设置上紧跟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意图更为明显,比赛内容直接与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接轨”;80个行业组织牵头,企业专家广泛参与项目的设计、组织、命题、裁判和器材提供工作。
高职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赛项是今年的新赛项,该赛项是由冠名企业——北京神州祥升科技有限公司发起、设计的。该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经理管继斌告诉记者,公司对大赛也经历了一个认知过程。“其实,我们2008年就知道这个大赛了,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对这项赛事理解还不透彻,2011年第一次观摩大赛,才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管继斌介绍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与职业学校合作中,公司认识到有必要将学校需求与企业理解进行整合,而通过大赛赛项设置就是一个好的方式,经过精心策划,向教育部申报,最终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赛项出现在了今年大赛中。
为了满足比赛要求,在赛项设计上,行业、企业也费尽心思,“我们充分考虑到了高职学生的状况,所以我们设计的题目是‘智慧校园,这样既能满足比赛技术要求,又让学生不至于感到陌生。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公司还请行指委给予了指导。”管继斌介绍说,公司希望继续赞助大赛,“明年的计划已经开始做了。”
在企业“助力”大赛的同时,大赛也在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职组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为例,就充分考虑到了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诉求。赛项裁判长、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军琪说:“物流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人才紧缺。一个成熟的员工,他的效率会比一个生疏的、没经过培训的员工高若干倍,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对于这样的设计,赛项专家组副组长、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教授薛威强调,这既是基于行业企业需要,也是社会需要。物流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能实现社会的增加值,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是物流业的关键和核心,这样能够大幅度降低我们产品的社会成本。薛威介绍说:“很多制造业的制造成本并不是特别高,像医药、化工、日化等,大部分是这种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费用,如果能够降低物流成本,那么整个成本可能能降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种种变化恰是大赛的用意所在——通过技能大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而行业企业专家的积极参与也让“教产合作”的深度融合变成现实。
目前,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的制造水平,加快中国创造步伐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造就一流的技能人才队伍。作为职业教育改革“风向标”的技能大赛正在沿着这一方向前行。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的“指导思想”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表述:依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产业专项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
保罗·麦可维是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副校长,在观摩了大赛现场,并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考察后,他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美国在强化劳动力技能培养方面的理念越来越接近了。据他介绍:在美国,职业学校与工商业界的关系非常密切,职业学校不仅聘用企业优秀工程师到学校做兼职教师,还和工商企业联手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大纲,甚至安排课程进度。企业则向校方提供人才需求信息,确保职业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并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检查活动。
关键词三【参与“广度”】
2010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始在天津以外设立分赛区。2012年,技能大赛首次明确了分赛区设置制度,在提出申请的省份中,选定了10个分赛区。
今年,除天津主赛区外,还在河北、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甘肃、广西、大连和宁波等地设置了15个分赛区,承办了66%的大赛项目。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曾表示,分赛区的设立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拓宽大赛发展空间、促进参赛机会公平、扩大比赛专业覆盖而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革,也是保护和激发各地参与和举办大赛的积极性,推动地方增加对职业教育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在省赛方面,今年有28个省份和4个计划单列市组织了技能竞赛,开设赛项不仅全部覆盖国赛赛项,部分省市还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开设了特色赛项。例如,种子检测、园林植物修建、英语学前教育、报关,等等。
这是技能大赛的发展趋势——扩大赛事举办地,充分调动各省主办大赛的积极性,发挥其他地方的条件优势,使各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服务于全国大赛。这为提升全国大赛的赛项质量和办赛水平提供了新的保障,也为全国大赛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地区承办大赛的积极性很高,今年全国已经有15个分赛区。尽管黑龙江未在其中,但该省教育厅副厅长辛宝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黑龙江现在是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明年想争取承办农业类赛项。”
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连续6年代表山东省参加中职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是全国唯一连续6年获得该赛项一等奖的学校。在采访中,记者获悉,明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运用与维修的比赛将落户德州,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魏荣庆认为,一所民办学校能够承办全国大赛,不但是对学校办学实力的肯定,还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契机。
大赛的举办地不断扩大,在大赛的引领下,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差距却在不断缩小。
往年,在大赛中采访西部省份代表团领导、职业院校的院校长、指导教师、参赛选手,他们谈到最多的是贵在参与,参加大赛是抱着学习、交流、提高的态度,许多指导教师表示:“在大赛中,我们看到了差距,也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回去之后如何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他们同时也感到,西部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仍存在巨大差距。如今,尽管差距依然存在,“缺口”却不断在缩小。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副主任韦思健,从2009年开始四次担任高职组电子信息类赛项的总裁判长,几年下来,他切身感受到了选手之间水平差距的缩小。“2009年的时候,从省赛到国赛,有些省份的成绩是比较差的,能完成任务的队伍很少,但最近一两年国赛当中,能够完成任务的选手越来越多。”
与往年不同,在今年技能大赛的一些赛项上,传统意义上的东部强队,成绩却不如中西部。而在一些赛项上,中西部省份甚至占据了优势。
这种变化的背后到底说明了什么?
面对记者的追问,葛道凯表示:“有一些项目中西部选手得了大奖,说明西部的水平上来了,也说明西部的经济发展上来了。所以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是教育领域的比赛、技能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观察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
王扬南认为,首先,得益于各地对技能大赛的重视;其次,这是大赛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的重要体现。“如何把大赛的成果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去,对相对成熟的赛项来讲,这个作用是非常大的。这几年通过举办技能大赛会发现,在一些传统赛项上,中西部的成绩明显在提升。例如,冶金、涉农等赛项,东部不见得有那么强的优势。”
“技能大赛也是西部崛起的一个展示窗口。”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欣对此深有感触,这让她回忆起2008年技能大赛时自己亲历的一件事:“数控机床比赛现场,来自西部某省的学生,竟在赛场直愣愣地站了两小时!原来,在家乡只有手动机床,他们从来没见过数控机床这么“先进”的设备。那一年,他们交了白卷。可仅仅一年后,这个省份的参赛学生就取得了骄人成绩。
“这不但说明了学生努力,也说明西部经济在发展,数控机床有了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引领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反过来,职业教育也为现代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刘欣说。
关键词四【产业“紧密度”】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紧密对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这既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是大赛所要传达的“信号”。
当下,我国正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而大赛在赛项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葛道凯介绍,今年赛项设置更加强调与产业发展同步性。“在100个赛项中,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分别为10%、40%、50%,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基本吻合。”
在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有22个。近九成的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以天津主赛区为例,今年举办的34个赛项,紧贴环渤海经济区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布局,紧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承办了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注塑模具CAD与主要零部件加工、物联网技术应用、飞机发动机拆装检测与维护等赛项。
“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应用”是今年首次设立的赛项。该赛项的裁判长、来自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副教授章玮表示:“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工业机械手与智能视觉系统在工业生产线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今年特别增加了这样一个赛项,目的就是围绕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据了解,尽管代替人工劳动的智能化制造装备已经在一汽、三菱、富士康等一些国内外大型制造业企业中有所运用,但一直缺乏大量能够使用和维护机器人的技能型人才。
“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是今年的新赛项。该赛项承办校——天津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副校长张丹阳向本刊记者道出了开设这个新赛项的缘由。“目前,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特别是个人电脑的普及,计算机的维修市场非常大,但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计算机硬件的替换,基于主板的硬件检测维修开设的课程并不多,但事实上,这类人才却是未来市场的需求所在。”
高职组飞机发动机拆装检测与维护也是今年新增的赛项。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航空航天与汽车学院院长李文介绍:这个赛项主要考察学生们拆卸与安装飞机发动机的技能。“目前,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正在高速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急需一大批航天‘尖兵从学校走出。这批人若培养不出来,我们就会被外国人卡脖子。”
中职数控项目总裁判长、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工艺师金福吉,曾担任过多个部委组织的技能比赛的裁判,已经连续6年担任技能大赛裁判长。他赞同一个说法:科学家的规划,工程师的蓝图,高技能人才的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咱们把宝马汽车和瑞士手表的零件拿过来,未必能做出同等质量的产品。原因在于我们缺少高档的模具,更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和应用人才。”在他看来,高技能人才企业培养不了,还得依靠职业院校。
作为职业教育展示的大舞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除设置了中药传统技能、手工制茶、茶艺等赛项,也不乏“民族元素”与“文化特色”,而这些“特色”如果得到充分挖掘,往往能够转化为当地产业优势。
在今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展上,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向人们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黎族织锦技艺被当地职业院校继承发扬,学生们进行了现场的展示。满族的“布糊画”、纳西族的象形文字书写等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民族技艺,在职业院校找到了归宿、扎下了根。
中外药界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帮”是全国13大药帮和中药炮制的主要流派之一,“建昌帮”的炮制加工技术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省医药学校中药系副主任罗玲英介绍说,以前这种技术密不外传,从而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建昌帮”的主要传人,已经60多岁的上官贤为此忧心忡忡。经过慎重选择,他拒绝了一些本科院校的邀请,选择到江西省医药学校,收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徒弟就是在高职组中药调剂比赛中的获奖者。
正如刘延东在大赛闭幕式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各类技能人才发展通道,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
关键词五【就业“力度”】
众所周知,今年将有699万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因此也有媒体把今年称为“史上最难的就业季”。技能大赛被视为业内检验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的“试金石”。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今年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就业情况如何呢?
据了解,今年共有来自全国的53家企业为大赛获奖选手提供了496个就业岗位。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招聘单位总数的70%左右。招聘的底薪是中职获奖选手不低于3000元,高职获奖选手不低于5000元。
这样的待遇,对于刚走出校门的中职生、高职生而言不算低了,但在做了6年裁判长的金福吉看来,这样的待遇并不高。“实事求是地说,许多获奖选手的水平比社会上的高级技师还高。”
来到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在一家企业的展台前站满了技能大赛选手。这家备受获奖选手青睐的企业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记者在与该研究所人事教育部规划教育处副处长李科的交流中了解到,从2008年开始,他们就紧跟大赛现场招聘,5年来从大赛招聘了百余名获奖选手。今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更是派出了强大的招聘阵容。“大赛获奖选手能力强、上手快,肯干务实,给出6万~10万的年薪也值。今年获奖选手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都很高,我们临时跟领导请示,增加招聘指标,把优秀的学生都招回去。”李科说。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人事主管刘益军也表示:“在我们这里,技师和院士一样,都在项目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很多尖端的研究项目中,工程实现的环节异常专业,不是搞研究的硕士、博士所能做出来的,这些技能人员能将科学家的想法变成现实。”
作为技能大赛的主赛场,天津也向这些技术技能人才伸出了“橄榄枝”。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闭幕式上明确表示:“天津正在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聚集和发展的热土,我们将继续实行大赛获奖选手落天津户口的政策,高职院校外省市毕业生落天津户口的政策,诚挚欢迎全国高技能人才来天津创业发展,成就梦想。”“高职组竞赛项目获二等奖以上选手,如果与在津企业签约,当年即可以解决天津户籍;获三等奖以上选手与在津企业签约,工作两年以后可以解决天津户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参观完招聘会后表示:“刚才我看了企业和获奖学生签约,工资都是在三千、五千、七千月薪,有的企业讲如果表现好,一年以后可以达到月薪一万块钱,看到企业和同学们满意高兴的笑脸,我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我想谁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我说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前景光明。”
5年来,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目标。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大赛主办方曾对过去5年的获奖选手做过统计,发现这些“技能状元”的就业情况呈现出就业率高、就业起薪高、就业对口率高、就业社会认可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四高一好”特点。
葛道凯介绍:一是就业率高,达到99.33%。近5年全国大赛获奖选手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竞相争夺的目标。2012年全国大赛闭幕当天的招聘会上,现场签约234人。二是就业起薪高。全国大赛获奖的高职选手岗位的月薪平均5000元以上,中职平均3000元以上,均超过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2766元的平均水平。三是就业对口率高,专业对口率平均达到90%以上。其中加工制造、电子信息、能源与新能源、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专业大类赛项获奖选手专业对口率接近95%。四是社会认可度高。全国大赛获奖选手在国有企业任职的占总数的23%;在政府及事业单位任职的占总数的14%;在外资企业任职的占总数的7%。五是发展前景好。全国大赛获奖选手总数的55%任职于民营、个体企业,其中4%属自主创业。他们均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需要,成为企业网络建设工程师、销售经理、首席化妆师、厂长、培训部长等,职业生涯发展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葛道凯坦言,我国多年以来的社会认知是,大专比中专就业好,本科比大专好,硕士高于本科,博士高于硕士,越往“上”越高,而这组数据“颠覆了我十几年的认识”。
关键词六【全球“高度”】
自2011年起,技能大赛开始邀请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来华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到2012年参与大赛各项活动的国家已超过50个,人员超过500人。
今年,技能大赛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大赛期间,邀请了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名代表以正式比赛、表演赛、对抗赛等不同的形式参与赛事及相关活动。其中,江苏赛区组织了中国——加拿大数控大赛;山东赛区组织了韩国、台湾地区参加宴会主题设计的对抗赛;吉林赛区组织了中国——德国职业教育高峰论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项本土赛事,为何要走国际化之路?
葛道凯解释:中国经济是开放的,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就需要能够伴随他们“走出去”的技术技能人才;外国企业要到中国来,也同样需要我们的技能人才能够符合他们的要求,技能人才是吸引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砝码。
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现场,该赛项裁判长、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资深委员会委员陈立定教授告诉记者,“这是大赛的传统项目,从2008年开赛之初便有设置。经过几年的探索,此赛项逐渐成熟,已经走出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今年,来自德国、越南、老挝、柬埔寨、津巴布韦、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8个国家的代表队选手,与全国近30个省区市派出的61支代表队进行项目的角逐。
技能大赛搭建的国际化平台使中外学生同场竞技,不仅加深了中外职教学生情意,而且开阔了我国职教学生视野。
在天津中德职业学院中德两国学生飞机蒙皮技术邀请赛的现场,本刊记者采访了德方指导教师——德国G15航空电气部门主管迈克尔·戈特沙尔克。他既是企业的主管,也是一名老师,此次带了两名选手来参赛。谈到选手的选拔方式,迈克尔·戈特沙尔克说:“主要看三方面成绩,德国实行的是‘双元制教学,学生在学校有一个成绩,在企业里有一个成绩,他们在整个培训期间会有中期考试,也有一个成绩,把这三个成绩加起来,从高到低选拔。”
天津中德职业学院的老师在看过这两名德国选手的比赛后对记者感叹:“确实是高手,本来设计四个小时完成的比赛,他们很快就完成了!他们的高超技能和心理素质值得我们学习!”
迈克尔·戈特沙尔克解释,确定到中国来参加比赛,他们并没有对参赛选手进行集训。他说,在德国,更多地取决于学生想做什么,“上大学和上职业院校是不一样的,大学是培养工程师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想搞研究,那么他就去大学;喜欢操作,就选职业院校。”
除了直接参赛,大赛赛场外出现了更多的外国观摩团。怀卡托理工学院国际市场总监黄迎告诉记者,怀卡托理工学院即将承办新西兰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们是来学习的,他们要将好的经验和长处带回新西兰。
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副校长保罗·麦可维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技能大赛竖起了大拇指,“大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学生的表现也非常好”。在他看来,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都会举办类似的职业技能大赛,这似乎成了世界各国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向技能化转变的一条教育通则。这种不约而同的选择背后,或许揭示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
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各国和地区职业技能展示交流的平台。中国于2010年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首次派出代表团参赛。
2011年,葛道凯参观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葛道凯感慨:看过之后收获很大,世界技能大赛对社会开放,排队参观,让人们了解并亲身体验技术技能在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技能大赛向社会开放,而且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就是借鉴了世界技能大赛的经验。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维津也参观过41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他看来,我们选手的水平并不比国外选手低。我们更强调难度,世界技能大赛更注重精度和准度。“如果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
刘欣认为,技能大赛国际化还应该尝试将一些教学标准与国际对接。“只有我们的教学标准和竞赛标准跟国际对接了,我们的国际化才真正能够实现和普及,同时我们的职业教育才有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我想我们的国际化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条件。”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是有战略高度的远瞻,这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雄心壮志。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中国最高水平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向世界开放,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握手,无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