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鱼得水壶”的文化蕴意

2013-08-29李志鑫

江苏陶瓷 2013年1期
关键词:鱼戏莲叶鲤鱼

李志鑫

(宜兴 214221)

紫砂壶作为民间高档的实用工艺品,其装饰手段多样,充分体现了紫砂壶艺的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纵观紫砂壶艺的发展史,紫砂壶的装饰工艺伴随着紫砂壶的成长而发展,其中不乏创意。早在北宋时期,随着紫砂壶艺的成熟,装饰技艺上也达到了一定水准,比如紫砂壶的壶嘴用鸡头作为装饰,手法简练、神态各异,创意颇有玩味;元代,陶刻文字装饰的兴起也是一大创举;明代,由于著名书画家、文学艺术家广泛参与到紫砂壶的装饰中来,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档次,促进了紫砂壶由日用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过渡。综观紫砂壶的装饰艺术及其发展,要达到好的设计效果,要提升紫砂壶的档次,使之成为真正的高档艺术品,必须紧密围绕紫砂壶的创意,采用多种装饰手段,做到适度得体,才能达到紫砂壶装饰的目的。

图1 如鱼得水壶

创意是紫砂壶的灵魂,是为了体现一把壶的主题构思,每把紫砂壶不是运用装饰手段、占用的比例越多就越好,而是需切合壶的创意,真正体现或突出壶的主题,把握好装饰的“适度”。紫砂壶的创意是从紫砂壶的造型开始的,在文化蕴意上得到升华。“如鱼得水壶”(见图1)是在圆壶的基础上设计的,其造型独特,壶身近似扁圆球体,略有变形;壶口宽,壶盖微坡,桥梁钮;壶颈高,使整体造型显得壶腹略小;壶颈和壶腹中间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使壶身于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过渡痕迹藏于其中,达到天衣无缝;环形壶把与壶身、壶颈相连,这是设计此壶的一大创意;壶流自壶腹胥伸自然,顺溜向上,显得张扬,壶把高挑且圆润,其曲线的变化形似一片花瓣,与流对应称势,在简洁的造型中求得变化,虚实相间,生机盎然;壶底略大,设计简洁,为一捺底。整体造型极其简洁、古朴、浑厚,口、盖、钮、流、肩、把的组合协调自然,无一丝多余的地方。

圆器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一体。文人的参与把壶艺推向高层次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理、伦理名言,从而提高了壶器的装饰层次,使其深蕴文化内涵,更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紫砂壶器的雕刻装饰艺术除了应该避免单一和重复经典的设计,雕刻本身还应具有独特的文化蕴意。比如,“如鱼得水壶”的壶腹上设计了四条神态自若的鲤鱼,而在壶颈上设计的水纹则很好地与之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如鱼得水”的自然情景,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鱼得水,比喻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此处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中国文化对鱼赋予了很深的情感,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古诗《江南》里有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人用莲象征爱情,用鱼代表女性,《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可以说,这是一首借“鱼水之欢”表现男女相悦、嬉戏的情诗。鱼文化表现了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自由的追求。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开篇诗讲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他们看透世态,冷眼看红尘,得大自由、大自在。最为经典的传统就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必然有鱼,人们只为图个“年年有余”,这是采用了“余”与“鱼”的谐音。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鲤鱼一直是吉祥物和吉祥语、吉祥图案的内容,鲤鱼很早就被赋予了更加特殊、更加丰富的文化色彩。因“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吉祥图案“渔翁得利”、“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等中的纹图都是鲤鱼。“如鱼得水壶”不但以鲤鱼装饰,而且水纹荡漾,蕴含着自由自在、富贵吉祥的寓意。

“如鱼得水壶”不但在造型上别具一格,而且蕴含丰厚的文化。也就是说,紫砂壶的创意必须建立在以形体来表现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历代的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都是紫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把紫砂壶,“如鱼得水壶”因为有了“如鱼得水”的设计理念,才使得此壶有着万般感情的寄托,真是让人品味不尽。一边使用此壶泡茶品饮,一边回味着“如鱼得水壶”的人生追求,这就是紫砂壶创意所体现的价值,也是追求紫砂陶艺思想境界所必须深入探索的文化领域。

猜你喜欢

鱼戏莲叶鲤鱼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采莲曲
鲤鱼旗装饰坠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接天莲叶无穷碧
读迷作品
鲤鱼跳龙门
江南
植物占领世界?
小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