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

2013-08-29张剑丁杰

江苏陶瓷 2013年1期
关键词:艺人紫砂壶文人

张剑 丁杰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艺自明代末期开创以来,经历代紫砂艺人的不懈探索和文人的参与,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紫砂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经典器型。作为新一代紫砂艺人,如何做好继承和创新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继承什么、创新什么。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经明代末期以来历代老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又能充分表现其紫砂泥料优良特性的全手工成型技法:将紫砂成品泥通过不断的拍打制成泥条、泥片,然后根据壶器的造型拍打出身筒,制作嘴、把、盖、的并镶接到身筒上,最后光坯,整个工艺流程按部就班、步步相扣。根据不同的盖、底、的等附件还有各种独特的加工方法,为与此成型工艺相配套,历代紫砂艺人还创造了独特的工具和制作工具的方法,并且某些特定的工具还直接决定着茶壶的造型和线条的变化,可以说工具的制作直接反映了紫砂艺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纵观紫砂壶制作工艺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前辈们对制作工艺包括工具的改进都围绕着 “充分表现紫砂泥料的优良特点、提高工效、制作更为简单精准”等要点进行。显然,这些要点正是紫砂壶传统全手工成型工艺即“围片镶接法”的核心依据,也正是我们对紫砂壶制作工艺继承和创新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制壶过程中应该用心体会、理解这样的工艺处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囫囵吞枣、徒有其表。这样,我们对工艺的继承才会更加准确,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工艺创新。比如对工具的改进,现代铁质转盘替代了古人的木质转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例子。

紫砂壶艺不仅有着独特而成熟的传统全手工成型工艺,同时还承载着灿烂的紫砂文化。紫砂壶因应中国茶道而生,它自大而小,自烹饪器演变成冲泡器,最终成为茶具之王,这恰恰反映了中国茶道自明代以来的发展历程,紫砂文化与茶道文化应该说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因此,紫砂壶的适用性正是紫砂文化的内容之一,它在品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良好的发茶和发香性能、出水的流畅、口盖的严密、手执的舒适等无不反映出紫砂壶品茗的功能美。

中国文化根深叶茂,儒、释、道学说深切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中国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主流文化发展,传播主体的中国文人在紫砂壶创作过程中的深度参与,使紫砂壶拥有了优雅的文人气质,承载了正统的中国文化。

宜兴紫砂壶虽然进入了皇家,却幸运地没有成为官窑。正是这份幸运让历代文人通过自己的方式,或陶刻、或设计,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渗入到了紫砂壶的创作中,形成了极为厚重的文人壶。至此,紫砂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壶,而是升华为承载着不同时代文人的世界观、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的载体,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创作者的个性。而陶刻的落款和款识的运用则显示了创作者对自身创造力和价值的肯定,这在封建社会背景下的陶瓷生产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陶瓷种类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紫砂壶的人文内涵。这样的内涵和壶功能性的统一可以说形成了紫砂文化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就是需要我们来继承的。

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创新不是生搬硬套的胡乱堆砌。无论是传统全手工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经典造型,我们都应该通过仔细研究,在正确理解其实质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拿“仿古壶”来说(见图 1),从“大亨仿古”到“寿珍仿古”,再到“景舟仿古”,他们的造型各有各的特点和不同,却也有着相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正是他们的个性,相同的恰是“仿古壶”的基本造型特征。我们在制作“仿古壶”时不能只是去模仿某一人,而应该通过对历代“仿古壶”的研究,抓住其造型特征,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处理线条的变化和壶的架子,创作出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的“仿古壶”,而不是简单地以“对不对”来评判。

图1 仿古壶

总之,我们继承应该是继承传统工艺和传统造型的内涵。创新也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和时代感的紫砂壶,从而使宜兴紫砂文化的发展既有脉可寻,也不会误入歧途,走进死胡同。

猜你喜欢

艺人紫砂壶文人
文人与酒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文人吃蛙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