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彩浪浮龙盖——“三足云龙壶”创作漫谈
2013-08-29蒋美珍
蒋美珍
(宜兴 214221)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陶,是手工陶瓷艺术品类中的艺术珍品。千年陶都,薪火相传,历经传统日用粗陶的粗犷造型,传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设计“东坡提梁壶”至明朝茶事、茶器、茶具变革,金沙寺僧抟泥成壶易换香火,供春成“树瘿壶”起始及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 (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紫砂提梁壶的出土,表明了明朝紫砂壶诞生时期,更有“紫砂四大家”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对紫砂壶造型承前启后的贡献,紫砂壶造型开始成型并逐渐完善。
“三足云龙壶”的整体造型源自“华表”。华表多用于古代王室宫殿、桥头、墓地的小型装饰建筑品。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装饰的石柱华表,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而在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这对紫砂“三足云龙壶”(见图1)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图1 三足云龙壶
明代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门内的两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归”的思想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有些相似。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栩如生。故通观整件“三足云龙壶”,其创作灵感以及创作思路皆出于此。
通过对古典建筑中“华表”的这些特征的观察,以及对现在天安门前华表的认真分析,并有对古典建筑的某些特征具象化地表现在紫砂壶的造型上,从而形成了整件作品的轮廓。
“三足云龙壶”的整体以天安门门外的华表为型,而通过对“华表”的形象化表现、抽象化的艺术创作,把原有缠柱云龙的浮雕改成适宜紫砂壶的身筒,装饰线条与方块格子符合传统紫砂壶的审美情趣,以及紫砂壶泡茶的实用性,简洁明快;壶嘴、壶柄饰以传统文化中的祥云为造型,行云流水般地浮动着一种祥瑞之气,带着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以及民间、民俗的吉祥如意。以静制动的艺术创作表现手法,将整件作品的韵味体现得尤为可贵。
“三足云龙壶”盖、钮一体的创作,是源于传说中龙生九子之意的犼[hǒu],它是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有文献记载,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之所以选它作为装饰是因为它的“望君归”的文化内涵,以及守望的性格,用于紫砂壶上更有文化寓意。此时把云龙吞云吐雾的神态进一步表现出来,尔后通过镂空、浮雕、半浮雕的技法将该作品的盖与钮进行处理,也增加了整件作品的创作复杂性,增强了艺术创作的难度,对于紫砂壶艺的创作也是一种挑战。
对于作品命名以及整件作品的着力点在于三足,即为“如意云足”,传统如意纹饰的三足,充满着传统的文化线条美感,而整件作品着力于高身筒、流云嘴、柄的平衡点,也是物理上称之为“重心”的压力的分力处,所以“三足”的设计既考虑了通体的艺术美感,又考虑了整体的物理原理对于整件作品“举足轻重”的作用。
“方匪一式,圆无一相”的紫砂壶造型,或取材于动植物的自然形态,或取材瓷器、青铜器、玉石器的借行改装,或借几何形态自由组合,方器线条规整、圆器圆润通融,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三足云龙壶”的创作,是集传统壶型创作技法与现代创作思维与一体的紫砂壶创作。紫砂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集传统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着多元化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