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浅谈“井栏壶”里的思乡情结
2013-10-09陈光德
陈光德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的诞生,离不开古人饮茶的传统。明代张源撰写的《茶录》里有云:“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不则减茶香矣。”尽管茶饮之道与今已大不相同,然正是这种对茶道的钻研,直接导致了紫砂的诞生。明代文人李渔关于茶饮器皿的研究里说:“茗注 (泡茶之器)莫妙于砂”,又“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可见,早在明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紫砂壶是最好的茶饮器皿。然而,紫砂的发展并不限于此。随着人们对茶道和紫砂壶的喜好之情日益攀升,紫砂壶无论是在壶器造型还是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也渐入佳境。尤其是当紫砂与早已成熟完善的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等等艺术相融之后,紫砂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全面的彰显,紫砂的艺术价值也开始自成一家、各领风骚。
作为紫砂艺术的从业者,多年的实践经历,得以更深地体会到紫砂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尤其是对古典壶型的研究,逐渐领悟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对紫砂艺术的影响,意义匪浅、价值深远。历朝历代的诗文中广有思乡之篇,婉转优美的乐曲中也多有思乡之音,在紫砂的王国里传统的 “井栏壶”(见图1)便可称为思乡的代表。而以质朴浑厚的紫砂泥为底色,经过热情雄浑的大火的锤炼,这种“思乡”之情便显得尤为蕴藉浑厚。
图1 井栏壶
“井栏壶”,是仿照民间乡民供饮水井之“井栏”而造。“井栏”,原是水井之护围,以使井口高出地面,防止沙尘污水入井,也防止人不慎跌入井中,故又称井床、井幹。“井栏”的诞生,大致离不开水井的存在,因而,“井栏”的意象大多等同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井”的意象。李白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据文学家及考古家考证研究,此“床”便是旧时家乡古井之“井栏”。故而,望井或井栏而思故乡,是古代游子羁客常有的情思心绪。
“井栏壶”,无论是名家精品,还是后世创新之作,大致都是以模仿“井栏”造型为基础。“井栏壶”大多型制简洁、气韵古朴;壶盖、壶身嵌合平缓,壶钮与壶身统一和谐,一弯壶嘴曲畅微妙;壶把圈大,外扁平,里圆润;壶底圆阔平广,大气拙朴。自然,因其特有的情怀寄托,多数“井栏壶”壶身均有铭刻,或绘图、或铭文,以期寓意完美呈现。如清代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之“井栏壶”,便有铭刻:“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表现的即是纯朴美好的“投桃报李”的乡情、乡意。至于后人之作,雕山镂水、铭文刻字,以托情怀的也比比皆是。然纵观诸壶,借“井栏”以托“乡思”之怀的当属首选。究其原因,这和“井”、“井栏”所具有的文化寄托脱不了关系。
“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井,最初给人们提供的便是生命之本、生活之源。故而,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常常都是聚“井”而居,如《易经》所言:“改邑不改井”,最初的地理行政划分大多也因“井”而定,如“井邑”、“井落”、“井户”、“井市”、“井里”、“井田” 之称, 均带有历史的痕迹。因而,因井而居,日常往来中诞生的乡里人情,便是一个人最初、最原始的情感和记忆。久居乡外,因事淹留,饱尝人世冷暖的游子羁客,望井而生思乡之情便也是家常之事。
“井栏壶”名为“井栏”,又取型“井栏”,便很好的把井之“形”及井之“韵”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所谓饮水思源,思乡也好,思归也好,总之都是对最初那份温暖的情义的怀想,这也通常是很多人人世飘摇中最心底的一份暖意,常常以此作为之后路途跋涉中最大的动力。南北朝诗人庾信《徵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如同叶落归根、花落成泥,一个人对于生命本源的怀想,常常是伴随其一生的生存动力。而人世跋涉的艰辛,也常常在念本思乡的瞬间得以缓解。泡一杯清茗,捧一把“井栏”,望“井栏”而思故乡,望故乡而归叙难收。想起曾经聚族而居,清晨打水、傍晚牧牛的欢乐时光,想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生活,心中的暖意必是油然而生。“纵使外界风霜刀剑,我心自有一室温暖。”想来,这便是“故乡”真正的意义,这也是遥望“井栏”的真正意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井栏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慰藉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思乡念本之情,堪称为紫砂王国里的《静夜思》。抚“井栏”,思故乡;思故乡,叹人生。小小一把紫砂壶,包含的却是博大精深的乡思文化,寄托的是众多人灵魂深处的“无意识”情结,怎能不动人心魄,抵人肺腑。所谓艺术,本就是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心理活动,一样打动人心的艺术品,必是“形”有尽,而“意”无穷。“井栏壶”便是这样的典型,即以“有形”、“有尽”的壶体,触动人“无形”、“无尽”的情思,显现出艺术无穷的魅力。
紫砂艺术不是文学,却常常能体现出文学作品才有的抽象情思;紫砂艺术也不是雕塑,却常常表现出雕塑作品才有的直观视觉效果。究其原因,自在于紫砂艺术的大师们,在努力呈现紫砂作品的造型魅力时,也从未忽视过文学、书画、金石、雕塑等等其他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从紫砂诞生之日起,匠师们就有意识地将这些艺术渗透于紫砂壶的创作中,正是这种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艺术态度,和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艺术追求,才成就了今日紫砂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以“有形”之“壶身”,载“无形”之“壶神”;以技艺打造“壶身”,以文化锻造“壶神”,这是大师们用经典作品直观教导我们的经验,也将是我们新时代匠师需要努力继承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