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传统染料靛蓝

2013-08-29占达东王哲波周娜娜吕能标王玉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蓝靛黎族吲哚

占达东,王哲波,周娜娜,吕能标,王玉杰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传统黎族服饰中蓝色是主要元素,天然靛蓝染料在现代黎族服饰纺织中还有应用,天然靛蓝染料具有可再生性和生态环保的作用;“黎族传统棉纺织技艺”被列入首批“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然染料的生产技术是海南黎族服饰自纺、自织、自染、自绣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传承和保护.

1 靛蓝植物

1.1 靛蓝植物的种类

1.1.1 黎族言语对靛蓝植物的称呼 海南省生长有多种靛蓝植物,蓝草是许多种能够制作靛蓝的植物的总称.历史上黎族人进行靛染和栽培蓝草的习俗十分普遍,现在有些地区还种植蓝草(如木蓝、马蓝、蓼蓝),但数量很少,一般局限于保护性种植.由于靛蓝植物种类多,不同黎族方言对蓝靛植物的读音也不完全相同,下面是在田野调查的读音记录.

乐东县番平镇黎族方言称野生蓝靛植物为:be-fu-xian;称种植的蓝靛植物为:befen.东方市东河镇黎族方言称靛蓝植物为:be-fu 、be-fu-ban.东方市大田乡马龙村黎族方言称靛蓝植物为:fou、xian.保亭县六弓乡田圮村黎族方言称靛蓝植物为:nao-da.白沙县牙叉镇方亮村,受访者不了解蓝靛植物读音.海南汉族靛蓝植物为:蓝靛、大青.

1.1.2 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 Linn)[1]木蓝,海南称为假蓝靛,为豆科植物野青树的茎叶及种子.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直立灌木或亚灌木,是蝶形花科木蓝属植物,高1~1.5 米.茎有棱角,稍分枝,被紧贴短柔毛.羽状复叶,长5~10 厘米,有小叶7~15 枚,小叶对生,矩圆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1~2.5 厘米.先端矩锐尖,上面近秃净或略被疏毛,下面灰白色而被紧贴的柔毛;托叶锥尖.总状花序腋生,长2~3 厘米;花柄极短而下弯;萼钟形,被紧贴的柔毛,5 齿裂,齿闰而短,约与萼管等长:花冠蝶形,红色,长约5 毫米;雄蕊10,2 束;花柱短,柱头头状.荚果圆柱形,下垂,弯曲如镰状,棕红色,长1~1.5 厘米,被短柔毛,有种子6~8 颗.花期春季.

1.1.3 马蓝(Baphicanthus cusia Brem)[2]马蓝,别名:大青、山青、山蓝、爵床科.产地海南等地.

茎直立或基部外倾,高约1 米,通常成为分枝,幼嫩部分和花序均被锈色、粉状毛.叶柔软,纸质,椭圆形或卵形,长10~20 厘米或过之,宽4~9 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稍收狭,边缘有稍粗的锯齿,两面无毛,干时黑色;侧脉每边约8 条,两面均凸起;叶柄长1.5~2 厘米.穗状花序直立,长10~30 厘米或过之;苞片对生,长1.5~2.5 厘米;萼后裂片长14 毫米,其余的长约10 毫米,均被短柔毛;花冠紫色,长4.5~5 厘米.蒴果长2~2.2 厘米,无毛;种子卵形,长3.5 毫米.花期:11月.

1.1.4 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on)[3]蓼蓝,称为蓝或靛青,是一种一年生的蓼科草本植物.分布河北、广东、广西等地,及海南保亭.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 厘米;粗壮,几无毛,很少分枝.叶具短柄,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7 厘米,宽2.5~4.5 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短缘毛,新鲜时深绝色,干时呈暗蓝色;托叶销状,膜质,干后缘白色,通常无毛,顶端具短缘毛.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粗而劲直,花密集而使花序呈穗状,苞片钟形,具长缘毛;花萼长约2.5 毫米,带紫红色,5 深裂;雄蕊6-8 枚,花药淡红色;子房卵圆形,具3 棱色,花柱3 枚,上部分离.瘦果钝三角形或双凸镜形,长约3 毫米,褐色,有光泽,全部包藏于花萼内.花期:夏秋间;果期:秋冬间.

1.1.5 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une)菘蓝称为:茶蓝、板蓝根、大青叶.分布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

二年生草本,主根深长,直径5~8 毫米,外皮灰黄色.茎直立,高40~90 厘米.叶互生;基生叶较大,具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茎生叶长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在下部的叶较大,渐上渐小,长3.5~11 厘米,宽0.5~3 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箭形,半抱茎,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锯齿.阔总状花序:花小,直径3~4 毫米,无苞,花梗细长;花萼4,绿色;花瓣4,黄色,倒卵形;雄蕊6,4 强;雌蕊1,长圆形.长角果长圆形,扁平翅状,具中肋.种子1 枚.花期5月,果期6月.

2 靛蓝的加工与染色

2.1 古代靛蓝的加工记载 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述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就指靛蓝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说明在战国时期我国已有制取靛蓝染料技术.古代中国人称呼今日的蓝色为“青色”,然而“蓝”在当时并不是颜色的名称,而是“菘蓝”、“蓼蓝”这类种植物.

在北魏时已有从蓝草中制取靛蓝的记载[5],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蓝》中记载:“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宋应星[6]在《天工开物·蓝淀》中对制靛的描述是:“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菘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捅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于底”.

以上制靛的基本方法一直沿用下来,但由于地理环境条件和温度的不同各地的制作过程有些差异.

2.2 海南黎族居民加工假蓝靛的过程 东方市东河镇农民加工假蓝靛的方法:整株收割新鲜假蓝靛植物,分别用几株假蓝靛植物自身捆绑成小捆,放入水缸(大塑料桶)中,加入水浸泡,加水量超过植物20~30cm,浸泡24 小时,捞出未腐烂的假蓝靛残枝,加入少量石灰水,不断搅拌,开始出现大量泡沫,继续搅拌,泡沫越来越少,直到没有泡沫为止;过半天后再一次搅拌,直到没有泡沫为止.用布过滤浸出液,将多余的水滤去,得到湿蓝靛,这种蓝靛可放置一至二年.(保亭县六弓乡田圮村的加工方法基本与上述相同,但已没有人加工.)

在染色时,先割鲜假蓝靛草少量,用水浸泡过夜,捞出植物残枝杂物,加入少量米酒,再加入少量草木灰滤出液(草木灰溶于水后过滤出溶液),调成适当浓度.

将要染色的布或线放入染缸内,根据需要的颜色深浅决定染色次数.深蓝色染7~8 次;浅蓝色染3~4次.每染一次后都要经过漂洗,再染下一次.

海南省民族地区现在还有种植和加工蓝靛居民,但数量很少.

2.3 海南汉族居民加工假蓝靛的过程 海口市(琼山)居民传统加工假蓝靛的过程:采收新鲜假蓝靛植物茎、叶,分别用几株假蓝靛植物自身捆绑成小捆,放入水缸中,加入水浸泡.加水量超过植物,用石块将假蓝靛压入水中,浸泡3~4 天,至假蓝靛完全腐烂变质,捞出未腐烂的假蓝靛残枝,加入少量贝壳灰(用贝壳烧制成的石灰)水溶液,用打靛器上下舂陶缸中的溶液(打靛器的制法:取一段竹子,避开成许多瓣至一个节眼,再用软竹片各瓣分开,编成一个带杆的喇叭状物件),直到没有泡沫为止.在地上挖出一个坑,敷上一块粗布,倒入打好的浸出液,通过土壤吸收滤过出水,得到湿蓝靛,本地也叫青黛.

染色时,取蓝靛浸膏放入染缸中,加水配成一定浓度,把白布或线放入染缸,浸泡一定时间,颜色深浅由染色次数来定.

二十世纪末60-70年代起,海南汉区种植和加工蓝靛逐渐减少,现在海南汉族居民已经不种植和加工蓝靛了.

3 科学制靛蓝的原理

科学家已经分离和鉴定了起染色作用的靛蓝分子结构,靛蓝的化学分子式如右.

天然靛蓝与化学合成的靛蓝化学结构完全相同.靛蓝分子在蓝靛植物中不存在,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才生成的.

3.1 蓝靛植物的主要染色成分[6-7]蓝靛植物种类有很多,植物体内含有的成分非常复杂,但其植物体内所含的染色成分基本相同,染色主要成分是3-羟基吲哚,它在植物组织细胞中以糖甙或酯的形式存在:

其中Ⅰ为菘蓝甙(酯),它实际是吲哚醇与果糖酮酸生成的酯,不属于甙.而马蓝和蓼蓝中含的是靛甙(Ⅱ),它是吲哚醇与β-D(+)葡萄糖生成的配糖体.

3.2 蓝靛植物染色成分的水解

由于菘蓝酯与靛甙的键合结构不同,其水解的反应过程也是不同的.但水解后的主要产物都是吲哚醇:

3.2.1 菘蓝植物染色成分的水解[8]菘蓝植物被水浸泡后,其茎、叶腐烂变质,菘蓝甙(酯)从植物细胞中溶出来,在浸泡液中加入碱(如草木灰、石灰),菘蓝甙(酯)酯键在碱性条件下易发生断键水解,游离出吲哚醇.

3.2.2 蓼蓝植物染色成分的水解[8]蓼蓝植物被水浸泡后,其茎、叶腐烂变质,靛甙从植物细胞中溶出来,但靛甙上的甙键必须经过长时间发酵,通常加入酒糟促进发酵,由糖酶及稀酸作用靛甙水解断键,水解出吲哚醇和葡萄糖,葡萄糖可进一步分解为乳酸,使糖酶活力加强.同时乳酸又可以催化水解产生吲哚醇.

水解反应式如下:

R—代表葡萄糖或果糖基.

3.2.3 靛蓝合成 浸泡液中的吲哚醇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醇式和酮式互变异构现象:

在碱性条件下,两分子吲哚酮发生氧化、缩合反应生成靛蓝,靛蓝不溶于水,呈悬浮物状态:

在浸泡加入石灰为反应过程提供碱性条件,中和了发酵所生成的有机酸,并与发酵过程产生的CO2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新生的碳酸钙沉淀能吸附悬浮状的靛蓝,加快沉降速度,静置后就可以得到靛青.

3.3 化学合成靛蓝的方法[9]1865年,德国著名的化学家阿道夫·冯·拜尔(A dolf von Baeyer)开始对靛蓝进行研究.1870年,拜尔和他的学生一起用三氯化磷处理靛红,生成的产物再用锌粉-盐酸还原,最后得到了靛蓝,但当时所用的靛红,还是来自蓝草植物.1878年,拜尔掌握了由苯乙酸来制取靛红的方法,用三氯化磷、磷和乙酰氯把靛红还原成了靛蓝,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905年,在拜尔70 岁的时候,由于在研究人工合成靛蓝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890年,德国的化学家霍依曼(K.Heumann)发明了以苯胺为初始原料合成靛蓝的方法.他首先用苯胺与氯乙酸缩合;然后再进行碱熔,得到二氢吲哚;最后用空气氧化二氢吲哚的水溶液,就可得到靛蓝,从而实现了靛蓝的工业化生产.

现在常用的是靛蓝染料实际上是溴或氯的衍生物,其结构特征是由碳碳双键连接两个带羰基的杂环组成的共轭体系.靛蓝的这些衍生物作为染料,颜色鲜艳明亮,不仅其隐色体对纤维有较高的亲和力,而且耐光、耐磨度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4 靛蓝染料的文化传承

19 世纪中叶靛蓝染料人工合成问世,20 世纪里我国掌握了合成技术并大量生产,由于其在色光和色牢度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得天然靛蓝染料的应用逐渐被合成染料所取代.黎族传统棉纺织技艺也随着科学发展,而逐渐退缩,传统文化不断消失.黎族织锦、染色的传承方式几乎都是由母女相传或婆孙相传的家族式传承法,即由母亲传授给女儿,通过一次次的示范教会下一代染色技艺或奶奶对孙女,姐姐对妹妹示范和讲解等.这种逐步把技艺和经验传与下一代的方式最容易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观念的认同和被带动下,就会疏于继承传统的技艺,导致其慢慢的消亡.

而现在,是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2003年,“黎族传统棉纺织技艺”被国家文化部列入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级十大试点项目;2005年9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被列入首批“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靛蓝染料的提取加工,已经为黎锦的辉煌添色不少.加之靛蓝是从带有靛蓝类染料特点的植物中获取的一种天然蓝色燃料.并且靛蓝染料不含致癌物质,这和现代所倡导的绿色、环保的理念是相一致的.为此,做好靛蓝染料的传承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257

[2]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548-549

[3]广东省植物研究所.海南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390

[4]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蓝[M]

[5]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M]

[6]榕嘉.古代靛蓝染色工艺原理分析[J].丝绸,1991(1):45-48

[7]张志伯.我国古代植物靛蓝染色的探讨[J].上海纺织工学院学报,1979(4):91-95

[8]杨璧玲.植物靛蓝染色传统工艺原理及应用现状[J].染整技术,2008,30(3):13-15.

[9]张华玲.靛蓝染料制备方法及染色工艺的发展[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364-367.

猜你喜欢

蓝靛黎族吲哚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吲哚美辛肠溶Eudragit L 100-55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HPV16E6与吲哚胺2,3-二氧化酶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氧代吲哚啉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应用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