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多元化与商贸英语听力技能研究
2013-08-29北京物资学院何啟滨
北京物资学院 何啟滨
商务英语是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英语语言。它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认为是英语语言学习和教学研究的特殊学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21世纪,许多人学习英语是为了与说英语的国家和这些国家的驻外公司进行贸易往来。世界各地间生意界的英语交流通常发生在英语为母语与英语为非母语说话者之间或者英语为非母语说话者之间。在英语语言多元化的商贸交易中,商贸英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决定贸易协商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而听力作为信息输入和能否正确反馈信息的重要技能,是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础。
1 研究背景
20世纪下半页,地球村和万维网的出现促使人们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界或某一局部地区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由于英语在国际间的贸易、外交、科学、技术等领域作为国际交流语言,加速了英语的迅速蔓延,使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Global Language,Crstall 1997)。“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的这种优势使得英语为非母语者的人数远多于英语为母语者”(Graddol 1997,Crystal 2003, cited in Rubdy & Saraceni 2006)。英语从主要是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变成非母语者之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交际工具(Rubdy & Saraceni 2006)。正如韩里德等人所主张“英语已不再是英国,甚至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产物,而是一种国际语言”(from Bolton,2003)。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的经贸活动与经贸协商和谈判要求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既懂得先进的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国际间交流、谈判的商贸工作者。由于英语在我国为外国语,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导致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明显滞后于读写能力。面对英语语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商务工作者在与世界各国进行商贸活动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凸显其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是商务英语教学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广泛应用于商务交流活动中,电话会议、远程视频会议已成为商务活动中为节省成本而应用于企业运营和商务谈判、商务管理活动中。面对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商务模式,商务工作者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与来自不同种类英语使用者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功进行贸易活动的关键,而听力能力是获取正确信息和做出正确反馈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商贸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听力能力,即能听懂来自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的多种类英语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2 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与Kachru的三个核心圈理论
由于15至19世纪英国的两次殖民扩张,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国,英语也因此而迅速扩散。“英国的第一次殖民扩张导致英语在澳大利亚、北美和新西兰等国家扩散;英国的第二次殖民扩张导致英语在南亚、东南亚、西非、东非和菲律宾等国家扩散使用。而两次扩张导致英语的扩散有着重要的差异,因为英语的第二次扩散明显地导致英语呈现出英语非洲化和亚洲化的特征”(Kachru,1992)。“换句话说,英语在语言习得、教学和创作能力方面已经变成具有亚洲和非洲语言规范和模式的多重标准的语言”(Kachru,1996)。
2.1 Kachru的“三个核心圈”理论
Kachru(1985)提出的“三个核心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如图1)理论充分证明了英语语言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和应用情况。该理论中“三个核心圈”中的内圈(The Inner Circle)包括英国和由于英国第一次扩张而将英语作为本族语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具有传统的文化和英语语言基础,在社会语言学中是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外圈(The Outer Circle)包括由于英国的第二次殖民扩张而产生的殖民地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肯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些国家经过长期殖民统治,英语用作官方语言或者第二语言;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包括从未纳入英国殖民地的中国、日本、韩国、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英语在这些国家和区域既缺乏官方语言的地位,在语言使用上又明显受到限制”(Kachru,1992),因此,英语在这些国家的使用类型为外国语。
2.2 多元化的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
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二语言在殖民地国家使用中融入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英语在发音、词汇和应用方面呈现出语言本土化现象,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和菲律宾英语。这种由于殖民扩张而产生的世界范围内的英语本土化现象使英语语言出现多文化、多种类的语言变体,伴随着20世纪美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力量崛起,英语在世界各地快速蔓延,“英语已逐渐形成新的区域性身份验证模式和语言规范中心”(Kachru,1996)。英语语言愈来愈凸显其多种类的多元化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英语语言多元化现象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英语语言多元化背景下英语这一术语不能再用World English来体现这一社会语言现象,而必须用World Englishes这一术语来表示英语语言的多样性。
3 听力技能的理论依据
“第二语言习得是研究在课堂教学内外学习除母语之外的一种语言。这里‘第二’是指学习者继母语(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亦可以指第三或第四种语言。而且‘第二语言’也不与‘外国语言’相比较,无论继母语之后的语言习得发生在居住在目标语的国家里自然习得的第二语言,还是在目标语的国家之外通过课堂教学而学得的外国语言,习惯上统称为‘二语习得’。二语习得理论有两个目标,一是描述二语习得;二是解释,即确定导致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方法的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内在因素指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外在因素之一是学习所发生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影响了学习者听和说这种语言的机会以及学习者对该语言的态度,另一个外在因素是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没有语言的输入,语言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问题所在是何种输入方法能够促进学习”(Ellis,1997)。
3.1 克拉申的英语语言输入假说
英语听力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技能,其语言输入的理解能力是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表达的重要基础。克拉申(1981)借鉴英语为第一语言学习者的“可理解输入”的重要启示提出“语言输入假说”。克拉申主张“语言习得能够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习得者理解的输入语言所含有的结构应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能力水平……,如果习得者的现有水平是i,则应理解的输入内容为i+1,1表示略高于i的水平。换句话说,呈献给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材料要高于现有水平并且能让学习者理解大部分内容,但是要更具挑战性以使学习者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的重要原则就是语言输出之口语表达不是直接或者是很快在教室里教会的。只有习得者建构了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i+1),语言表达才会出现。最好的语言习得发生在情感焦虑较低、没有防御的环境中,也就是克拉申所主张的情感过滤低的情境中”(Krashen,1981)。
3.2 语言输入与语言吸收
也许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口语表达是衡量语言熟练程度的主要标志,因此,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是学生口头练习来模仿和记忆短语、句子却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因此,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输入时要将大脑中的语言输入内化,在理解语言输入(input)信息的基础上将语言输入转换成语言吸收(intake)。如果即使教师呈现给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信息,而学生却不予以吸收的话,则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语言反馈,有效的口语交流也无法进行。因此,语言输入能否通过学生有意识或下意识的转换成语言吸收,在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rown,2001)。
4 英语语言多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听力技能策略
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多样性使英语语言出现两种形态,即英语语言规范的提供者和英语语言规范的依赖者(遵循者)。由于英语语言的多元化,“英语语言提供者出现两个规范标准,一是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内圈国家为语言规范标准;二是以新加坡、尼日利亚、肯尼亚和印度等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外圈国家为语言规范标准”(Krachru,1996)。鉴于此,对于英语语言规范的依赖者中国、日本、埃及、韩国等来自扩展圈国家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无疑会产生诸多的困惑和必须面对的挑战。其中最大的困惑和挑战就是语言习得及应用的标准和语言交际时需要应对的多样英语的理解。
Krachru(1996)认为人们既应该认识到世界英语的复杂性和深度,又要了解各种类英语的知识。因此,无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学生还是商务工作者,在英语语言多元化的环境中要有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的意识。在从事商务教学、学习和商务活动中要首先掌握坚实的英语语言知识,了解各种类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习惯,熟悉各种类英语语言的发音习惯和语流、语调,同时,英语语言教材的编写者和发行商要多提供各种类英语的语言知识和音频、视频资料,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多媒体的优势在自主学习中大量输入不同语言种类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发音,以此扩大学生英语语言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5 结语
总之,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各级商务英语教育工作者、学习者及管理者重视语言发展的趋势,掌握语言发展的动态,把握语言这个软实力在商务贸易活动中所起到的毋庸置疑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做贡献。
[1] Bolton,K.Chinese Englishes—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 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4] Ellis,Ro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Introductions to Language Study[M].New York:Oxford Press,1997.
[5] 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6] Kachru,B.B.The second diaspora of English.In T.W.Machan & C.T.Scott (Eds.),English in its social contexts:Essays in historical sociolinguist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7] Kachru,B.B.http://www.jalt-publications.org/tlt/files/96/oct/englishes.html,1996.
[8] Rubdy & Saraceni.English in the World— Global Rules,Global roles[M].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