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①——以河南省为例

2013-09-02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课题组

中国商论 2013年35期
关键词:小微贷款融资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课题组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目前,小微企业也已成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根据河南省工信厅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河南省中小企业约有39万家,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8%,贡献了60%的GDP和50%的税收,吸纳了全省85%的就业人员。其中,小微企业功不可没。统计表明,小微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3%,总数达到36万余家。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仍然是企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因为其本身资本金较少,经营比较困难,而且由于自身特点,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同时,碍于经营规模小、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不善、欠缺抵押、确实担保等诸多内部与外部制约因素,小微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融资难”成为普遍现象。

1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 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分析

根据河南省工信厅的调查问卷显示,86%的企业认为融资方面“比较困难”或“困难”;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占21.7%,大部分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79.1%的企业表示流动资金短缺;企业发展目前最需要解决的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问题中,资金问题占到55.8%。例如,仅商丘市永城市140多家面粉加工企业就缺少流动资金7亿多元,其中90%靠民间融资,银行贷款仅占10%,民间融资利率较高,加重了企业负担,严重制约了行业和企业发展。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河南省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强劲增长。2012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58.42亿元,较年初增加813.24亿元,增幅28.58%,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幅13.5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增幅10.32个百分点。2013年,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量将在2012年年底的基础上增长不低于10%。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河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的“本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累计支持小微企业69138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4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农信社全部贷款总额的40%,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近四成。

1.2 小微企业的融资政策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发展。2011年12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的意见》,要求确保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长,进一步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拓宽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小型和微型企业的服务,加大税费政策支持力度等。2012年10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精神,河南省政府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豫政〔2012〕81号),就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提出26条意见。其中,重点指出要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同时,河南省金融界也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2012年3月,河南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会议在洛阳召开,会议下发了《河南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家银行要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确保小微企业有款可贷、有钱可用。

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小微企业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河南省以及中原经济区将会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缓解。

1.3 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分析

根据不同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差异,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按照资金是否来自于企业内部可以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按照企业融资时是否借助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交易活动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2 小微企业融资的SWOT分析

2.1 小微企业融资的优势分析

2.1.1 “灵”:特点突出

小微企业在经营规模、产值、雇佣人员上相对较少,融资活动存在数目小、时间急、频率高等特点,提高了融资灵活性。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流动性。

表1 小微企业几种融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2.1.2 “利”:银企“双赢”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必然存在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其中蕴涵着除信贷之外更大的业务空间。立足于传统银行业务空间已经收窄的背景,大力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将是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和业务创新的战略选择。

2.2 小微企业融资的劣势分析

2.2.1 “贵”:成本高涨

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治理结构欠规范等特点,银行及担保机构对其投资承担一定风险,故要求获得相应的投资风险报酬。以2011年为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较之往年提高2.5%~4.5%,导致企业盈利的30%~40%用于支付财务费用。

2.2.2 “窘”:抵押不足

抵押能力不足导致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一方面,小微企业负债比率高,企业拥有处置权利的自有资产较少,部分企业采取承包或租赁经营,没有独立自主的产权可办理抵押。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普遍不实。

2.2.3 “苦”:服务不足

由于信息和规模经济问题,金融机构更偏向于服务大企业、排斥小微企业。另外,中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国有商业银行或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在全国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来增强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将会产生过高的内部代理成本和管理成本。

2.3 小微企业融资的机遇分析

2.3.1 “幸”:银行发力

2012年,银监会深入推动落实《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及其补充通知要求,截至2012年底,全国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4.7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95%,比年初增加2.43万亿元,增速为19.73%,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4.09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底,中小微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小微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共计募集资金134.35亿元。此外,政策性金融也新添小微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小微企业专项资金141.7亿元,国家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2.4 小微企业融资的威胁分析

2.4.1 “缺”:信誉不足

鉴于小微企业多处于发展初期,主要经营者信用观念淡薄,逃债、赖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金融业整体普遍存在对小微企业信誉的质疑。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准入条件、信用等级评定、审批程序、信用管理及违约处理等方面,并不明确与大型企业的区别。

2.4.2 “乱”:信息不对称

从风险—收益角度衡量,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不能满足银行对贷款安全性的需要。由于小微企业财务透明度较差,使得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及账务的了解成本高,在信用分析中表现出高于大企业的信用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在信贷分配时必然会倾向于大企业而绕过小微企业。

2.4.3 “哀”:经营不善

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多数小微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绩效不佳的问题。尽管原因来自多方面,但从小微企业内部看,可归结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意识、欠缺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及企业管理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继而引发银行“惜贷”。

乌村是独立于乌镇东西栅的高端乡村旅游度假区,是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又一新品牌。古镇旅游开发基本上靠门票经济,除此之外就是购物与餐饮,经营的业态比较单一。而乌村围绕江南农村村落特点,内设酒店、餐饮、娱乐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务设施,主打“一假全包”,所以在乌村吃住方面就不存在二次消费。为了创造额外收入,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童玩馆精品店就是其他收入的重要来源。

2.4.4 “叹”:担保乏力

目前中国信用担保体系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缺乏适应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的贷款担保体制,极大限制了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不仅自身担保能力有限,而且很难找到符合商业银行标准的其他担保方。同时,多数县级政府财力有限,也难以组建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

3 加强小微企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3.1 地方政府层面:推动融资配套机制建设

3.1.1 完善小微企业银企对接机制

建立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制,不定期组织小微企业开展融资知识、财务知识、信用评级等内容丰富的专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对小微企业管理人员按照地区进行分片集中培训和个体定点辅导。按照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第三方信用评级作为筛选、确定优质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对象的标杆,将金融服务的重点放在帮助优质小微企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构建新型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3.1.2 优化小微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由人民银行按季组织召开小微企业运行分析会、银企业务沟通交流座谈会,定期对筛选的小微企业通报经济运行、金融支持政策分析等情况和说明,相互交流相关工作经验,掌握国家和地区小微企业运行状况和发展形势。同时,针对典型小微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实地调查,及时掌握和了解小微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行业发展动态,相关行政部门联合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互通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协调组织,开展公平竞争,发挥金融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3.1.3 建立小微企业景气监测机制

人民银行等经济部门应联合建立小微企业信贷培育监测调查制度,选取重点小微企业按季进行景气监测。一方面,对当地小微企业按季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供求情况。另一方面,依托市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分析数据库,提高信贷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1.4 健全小微企业贷款安全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加强安全保障机制建设,协调司法、公安等部门加大金融案件的执法力度,简化司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帮助金融机构采用行政手段清收不良贷款。建立小微企业信用监督体系,对失信的小微企业,通过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予以打击和曝光,促进当地信用体制的建设。

3.2 金融市场层面:加大商业银行改革力度

3.2.1 识别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建立完善的客户结构

各商业银行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信贷定位及信贷政策,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参与市场竞争,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目标客户市场。应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全力支持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并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

3.2.2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需求

一是创新融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二是创新贷款保证方式。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和保证方式要灵活多样,对抵押性贷款融资,其融资比例应低于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三是创新贷款管理手段。一方面,向企业提供专业化融资解决方案,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信贷流程;另一方面,创新授信管理办法和业务流程,对贴现、存单质押贷款等低风险信贷业务及“包贷包收”等特殊业务品种,可突破正常的授信管理限制,采取即时增加授信的办法。

3.2.3 加强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联系

人民银行及地方金融办要发挥积极作用,协调金融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小微企业也要积极予以配合,提供相关财务报表、交易凭证、信贷记录等重要资料,方便信息数据库的建立。金融机构要促进与小微企业的双向沟通交流,促成双赢局面。

3.3 企业自身层面:提高自身制度建设水平

3.3.1 加快小微企业公司制建设

公司制是小微企业实现机制转换和突破体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一是公司制是企业能够进入资本市场,从而迅速、大规模集聚资本的有效组织形式;二是通过公司制改革,可以引入新的投资者,建立新的股权结构,优化法人治理,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三是公司制建立了包括“三会一层”、信息披露等有效监督的制度框架;四是公司制能够有效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是投资者和经营者实现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小微企业有必要加快公司制建设,建立规范的适合小微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促进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融资地位的提高。

3.3.2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加强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一是小微企业要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建立自身会计制度包括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财务会计管理体系、稽核制度、内部财务制度、原始定额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记录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二是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会计组织设置。小微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计从业人员少、会计部门不独立。因此,小微企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如不具备设置条件,可以委托合格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1] 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6).

[2] 何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障碍与融资路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

[3] 黄孟复.中国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 邱玉兴,等.齐齐哈尔市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长效机制研究[J].理论观察,2009(4).

[5] 周轩千.中小企业信贷创新从何入手[N].上海金融报,2010-12-21(5).

[6] 苏峻.中小企业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小微贷款融资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
融资
融资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7月重要融资事件
小微企业借款人
旧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