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盈余管理的会计相关问题

2013-09-02陕西省铜川市消防支队曹伟

中国商论 2013年35期
关键词:盈余评价管理

陕西省铜川市消防支队 曹伟

1 盈余管理之前置条件

投资者和其他的财务报表分析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评价主要是以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四表一注”为分析对象,以相关的财务指标(比率)和已验证的计算模型为工具。因此,对公司价值和盈余质量的评估也必将受以上对象和工具的影响,这些都为掩饰财务报表和操控会计盈余提供了天然的“沃土”。以下将分别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经典研究学派角度和市场基础研究学派角度分析这一“沃土”的组成成分。

1.1 信息不对称角度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目前的社会投资环境中,各类经济主体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均是不一致或者是不对称的。在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投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被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2 经典研究学派角度

经典研究学派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也是财务报告形成的理论基础。而现行报表体系一个最大的特征在于它们是以应计制(而非现金制)为基础来编制的。然而应计程序是模糊和难以定义的,在会计核算中,许多会计业务的处理均存在多种可选应记方法,如存货计价的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资产折旧的直线法和加速法等,这些导致其在实际运用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依靠大量的假设。

1.3 市场基础研究学派角度

市场基础研究是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通过选取市场历史数据,研究市场对某项财务指标的市场反应,一般是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表现出来。其实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扭曲财务报表和操控盈余的动机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避免股价的非预期波动(或者说是不利波动)。

2 盈余管理的一般手段

2.1 应记利润操控

在现行的财务概念框架体系中,应计利润是投资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状况并对资产予以正确定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应计利润的数额有助于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然而,应计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诸多的认为假设和估计,这使得会计信息不可避免地含有偏差和噪音,这些偏差和噪音一方面来源于权责发生制会计理论客观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来自于权责发生制给企业管理者带来的盈余管理的空间。

下文就目前被管理层运用较为广泛的手段予以简要阐述。

2.1.1 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

虽然在会计准则中,对收入的确认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许多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这也为当局利用收入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具体操控方式:(1)吃粮,透支未来收入;(2)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3)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4)张冠李戴,弯曲部分收入;(5)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6)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7)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8)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9)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2.1.2 对费用进行管理

对费用进行管理的手段有以下几种:(1)提前确认费用;(2)递延当期费用;(3)滥用费用资本化。

2.1.3 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在应计制财务会计概念的框架下,考虑到各行业和各会计主体特有的经济特征和实际情况,会计准则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相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这同时也给管理层操控盈余提供了空间。

2.1.4 利用八项减值准备

目前可计提的减值准备有应收款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如对于无形资产,可改变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参量,从而改变其价值)来操控非正常损失,从而“名正言顺”地进行盈余管理活动。

2.2 实际活动操控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研究基本集中于应计利润的分析,包括手段和后果分析,但是很少有文献针对企业为达到预期盈余目标而不惜损失企业价值,这种后果比操控应计利润的后果还严重,往往具有持续性。本文通过阅读已有相关文献对其的分析,将实际活动操控归结为经营与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两大类别予以阐述。

2.2.1 通过经营投资活动操控盈余

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利润,而主要的工具就是通过经营投资活动赚取市场差价,因此对于这类活动的盈余管理手段是最为丰富的,同时其经济后果也是最严重、最持久的。多有以下几种方式:

(1)降低可操控费用。可操控费用主要包括研发支出、销售、一般支出、管理费用等,管理层会试图操控上述支出来控制盈余,特别是当高管任职末年,会在当期减少此类支出以达成“漂亮”业绩的效果。

(2)长期资产销售。长期资产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可是却是公司发展的根基,这一资产的销售一般是作为营业外收入处理,因此,公司这一行为直接增加了年度非正常损益,从而可以完成财务报告盈余。

(3)对经营与投资活动通过可供选择的灵活会计处理方法实施操控。现行会计准则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规定:对于不同公司统一商业活动,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况,依据准则和具体客观状况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因此,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组合交易来实现客观上必须被满足的官方管理目标。

2.2.2 通过融资活动操控盈余

目前根据既有文献显示,管理层通过股票回购、使用股票期权的薪酬激励方式、发行有条件可转换债券形式以及利用融资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对应计项目和其他项目进行套期保值交易。

3 盈余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一个企业的盈余水平如何应该从盈余持续性、盈余现金保障性、企业成长性、收益安全性、企业综合运营效率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刘樟生,2012),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中所有制造业类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并通过以下步骤确定了“盈余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

第一步,根据选取的数据计算出每年各单项指标Xk的数值。

第二步,以年限为类别,用算数平均法分别计算每年各指标的平均数Xk和标准差Sk。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它反映各指标的相对变异程度。

vVk= Sk/Xk(k=1,2,3,4,5)

第四步,对标准差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权数wk。

wk= Vk/∑Vk

第五步,对每年计算出来的权数进行平均处理,以此作为各基本评价指标的权重值wk。

表1 盈余评价体系表

[1] 黄世忠,连!斌,王建峰.2007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杨琼.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

[3] 侯晓红.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六维分析[J].财会月刊,2006.

[4] 张敏,朱小平.基于实际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国外文献述评及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5] 高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

[6] 刘樟生.企业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12.

猜你喜欢

盈余评价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