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和技术创新

2013-08-29陶爱萍张丹丹

中国科技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惰性技术标准诺基亚

陶爱萍,张丹丹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1 引言

技术标准锁定既有阻碍技术创新的作用,又有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何种作用占据优势取决于技术标准锁定的程度及其属性。当技术标准锁定程度很深,新技术标准难以撼动和替代旧技术标准,或技术标准锁定次优技术时,技术标准锁定对技术创新的负效应会超越正效应。在技术标准锁定效应的作用下,凭借技术标准锁定获取市场优势或市场控制权的企业容易滋生创新惰性;反过来,因惰性而导致的创新思维定势和创新乏力也会加剧技术标准锁定,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常常是相关联的,技术标准锁定的负效应和创新惰性的结合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倍增的阻滞作用。

2 网络效应、转换成本与技术标准锁定

技术标准的用户规模是指技术标准的使用者数量,用户规模既能产生网络效应,也会增加技术标准转换成本:一方面,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越显著,现有标准对新用户的吸引力越大;另一方面,用户规模越大,标准之间的转换成本越大,老用户越难以摆脱现有标准[1]。由用户规模而产生的网络效应和转换成本在技术标准锁定形成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下述模型来说明。

假设市场上现有两项技术X和Y展开标准竞争,在初始t期采用X技术和Y技术的用户数量分别为n1和n2,N为市场上的用户总规模,Ux(n1,n2)代表t时期使用X技术的网络效应,Uy(n1,n2)代表t时期使用Y技术的网络效应,Ux与n1正相关,与n2负相关;Uy与n2正相关,与n1负相关。又假定初始t期X技术在用户数量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即 n1> n2,Δn=n1- n2,从而 Ux(n1,n2)>Uy(n1,n2)。t+1期在既有用户规模和网络效应的作用下,X技术和Y技术的用户数都将发生变化,假定X技术的用户数变为n1',Y技术的用户数变为 n2'。由于在 t期 Ux(n1,n2)>Uy(n1,n2),因而对t+1期进入市场的新用户来说,在其他影响用户选择因素无差异的情况下,将会更偏爱于X技术;不仅如此,在由Y技术转向X技术的转换成本低于两种技术之间的网络效应差时,Y技术的既有用户也可能会转向采用X技术。如果令Δn'=n1'-n2',则必有Δn'>Δn,即t+1期X技术和Y技术的用户规模差距将越来越大。当X技术的用户数量跨越临界值以后,正反馈机制会使X技术的用户数急剧增加,甚至会导致市场一边倒,即n1'→N,X技术因此而成为市场上的技术标准。此时,不仅是Y技术甚至是比Y技术更先进的技术都难于撼动和替代X技术的市场标准地位,这就是技术标准锁定[2]。

新旧技术标准之间的转换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在旧技术标准基本设备及互补资产 (如相关软件)上的投资、花费在旧技术标准上的培训和学习费用等,这部分投入与旧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无关,不随旧技术标准用户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看成是转换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与新旧技术标准的异质性程度有关,异质性程度越大,意味着在旧标准上投资的资产专用性越大,若转向新标准,沉没成本就越大,用户也就越不会轻易舍弃旧标准而转向新标准;其二是随着旧技术标准的用户规模和网络效应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部分,旧技术标准的用户规模和网络效应越大,现有用户转向新技术标准的收益损失越大,从而转换成本越大。可变成本在正反馈机制和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呈递增的速度增加,随着旧技术标准用户规模的扩大,可变成本会越来越大,相对于在旧标准上的既得网络收益,新技术标准对用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3 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

技术标准锁定有顺向标准锁定和逆向标准锁定之分,顺向标准锁定是指标准锁定最新或最优技术;逆向标准锁定是指标准锁定次新、次优甚至劣质技术。创新惰性有积极惰性和消极惰性之分,积极惰性可以理解为物理学中的“惯性”,指创新主体用已有的成功技术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思维定势或行为倾向[3];消极惰性则可以解释为组织行为学中的“懒惰,不作为”,指创新主体安于接受现有技术的不思创新心理或疏于创新行动的行为。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是相互关联的,技术标准锁定下的技术垄断和创新难度增大容易使创新主体滋生创新惰性;创新惰性下的创新思维定势和创新乏力会加剧技术标准锁定。从类型上看,顺向技术标准锁定通常与创新的积极惰性相关联;逆向技术标准锁定通常与创新的消极惰性相关联。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的关系通过图1来说明。

图1 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的关系

网络效应是导致顺向标准锁定和逆向标准锁定的共性因素,顺向、逆向标准锁定各自也有导致其生成的关键因素,最新或最优技术之所以能够成为技术标准的关键是质量优势,次新、次优甚至劣质技术之所以能够被标准锁定的关键是转换成本。顺向锁定下以质量优势在标准竞争中胜出并成功上位为市场或行业标准的技术所有者,一方面,可以凭借标准锁定建立技术的市场垄断地位和获取垄断利润;另一方面,现有技术已经在标准竞争中取胜,突破再创新的“创造性毁灭”能否再次获胜具有一定的风险;即使能够获胜也是用新的成功代替现有的成功,新技术标准的市场控制力和得益是否能够超越现有技术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既得巨大利益和革命式创新的风险使得顺向锁定下的标准在位者宁愿选择对现有成功技术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渐进创新,持续的渐进式创新会诱发技术创新中的思维定势和行为僵化,进而加深标准对现有成功技术的锁定。逆向锁定下的标准在位者不需要经过技术革新即可维持市场控制力和获得垄断利润,因而乐于保持其落后技术被锁定的现状;非标准在位者虽受困于现有落后技术,却因转换到新技术的成本过于高昂而不得不维持现状;这种由转换成本导致的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安于接受现有落后技术标准的心理或行为即是“消极惰性”。当转换成本足够大时,逆向标准锁定的技术所有者没有被替代的危机感,不能居安思危、居危思变;非标准在位者则因阻力过大、创新困难加剧、创新成功率降低而产生畏难思想,缺乏变革的足够勇气。不思变或者没有勇气思变作用下的创新不足或不创新加剧了标准对落后技术的锁定[4]。

顺向标准锁定和逆向标准锁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演化的。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标准竞争愈演愈烈的时代,如果渐进式创新对现有成功技术改进完善的幅度跟不上技术变革的步伐,被标准顺向锁定的技术的质量优势会逐渐消减乃至消失,最新或最优技术会逐步退化为次新、次优甚至是劣质技术,顺向标准锁定就退化为逆向标准锁定。同理,根据 Andy Grove的“十倍”基本定律[5],若革命式创新能够创造出功能十倍于逆向标准锁定的技术的新技术,突破创新的发起者从新技术卓越性能中得到的收益就会高于新旧技术之间的转换成本,逆向标准锁定就会被打破,技术标准转而锁向革命式创新所得的新技术,即顺向标准锁定。

4 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

技术标准锁定既有促进技术创新的正效应,又有阻碍技术创新的负效应;技术创新既受制于技术标准锁定,又有利于技术标准锁定的解除。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两种反馈机制,一种是消极的负反馈机制;另一种是积极的正反馈机制,消极的负反馈机制加深技术标准锁定,阻碍技术创新的路径变革和技术升级;积极的正反馈机制有利于技术标准锁定的解除,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径跨越和路径创造。何种反馈机制起主导作用既取决于技术标准锁定的程度,又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技术标准锁定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轨道锁定;技术标准锁定的解除伴随着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的轨道跃迁,发生在新旧技术标准之间的革命实质上是新旧技术轨道的替代和跃升。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负反馈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过于强大,技术标准锁定限制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在强锁定效应的作用下,技术标准的内核即其中的关键性核心技术难以被撼动或被替代,技术创新只能顺着标准内核技术的轨道连续渐进地进行,囿于现有技术轨道的连续渐进创新一般属于跟随模仿创新,跟随模仿创新使得技术发展沿着标准内核技术轨道所对应的路径缓慢演进,受网络效应和自增强机制的影响,这一路径得以不断强化并最终导致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增加了技术变革的成本和难度,加深了技术标准锁定。特别是当技术标准最初锁定的是非最优技术时,负反馈机制下路径依赖的黏性效应会加剧技术创新的低效率,使技术标准闭锁在低层次状态,难以解脱。

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在较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建立于其上的革命式创新。要解除技术标准锁定,必须打破技术标准锁定下现有技术轨道的刚性,实现技术的变轨。与跟随模仿创新对现有技术路径的依赖不同,自主创新不受现有技术路径惯性的束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技术创新的涌现功能越强,偏离现有技术轨道的技术创新越容易发生,技术轨道转换的可能性越大。与渐进式创新在既有技术轨道上的技术改进不同,革命式创新是非连续的变轨创新,革命式创新通过路径跨越和路径创造两种途径引发技术轨道的跃迁。如果新技术的性能或绩效有一个低于旧技术的阶段,则新技术轨道是通过路径创造形成的,新技术范式需要经过萌芽期、成长期以后才能超越和替代旧技术范式;如果新技术的性能或绩效在起点处就超越了旧技术,则新技术轨道是由路径跨越而产生的,新技术范式的产生是旧技术范式的渐进式创新累积到一定程度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一旦现有技术标准下的技术轨道和技术范式被突破,新的技术标准就会替代旧的技术标准,原技术标准的“自增强”和网络效应便为新技术标准的“自增强”和网络效应所替代。如此过程不断反复,自主创新和革命式创新不断推动技术标准的更替升级。

5 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合力下的技术创新

综上分析,技术标准锁定和创新惰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技术标准锁定越深,创新惰性越大;创新惰性越大,技术标准锁定越牢固,此为相互强化;反之,技术标准锁定程度较低,创新惰性也相对较小;创新惰性越小,越有利于技术标准锁定的解除,此为相互弱化。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反馈要视技术标准锁定程度和技术创新强度而定,当技术标准锁定程度过高时,负反馈机制将起主导作用;当技术创新强度足够大时,正反馈机制起主导作用。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合力下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图2来说明。在图2中“+”代表加深和促进的作用,“++”代表作用力的进一步加强;“—”表示减弱和阻止的作用,“--”代表作用力的进一步减弱。

图2 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合力下的技术创新

鉴于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之间的相互强化关系,当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以负反馈关系为主时,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的合力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倍增的负效应。一方面,牢固的标准锁定使得技术研发不得不遵循现有的技术路径和技术轨道,“顺轨”创新阻碍了技术的更替和超越;另一方面,积极惰性下的技术观念固化会导致创新的动力和数量不足,消极惰性下的创新行动懈怠会导致不创新或创新的低效率,两种负力量的同时作用必然对技术创新产生倍增的阻滞作用。此时技术标准、创新惰性和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关系。

鉴于技术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之间的相互弱化关系,当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以正反馈关系为主时,革命式创新会在突破技术标准锁定的同时克服创新惰性。一方面,革命式创新下的路径创造和路径跃迁促成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或升级,削弱和打破技术标准锁定;另一方面革命式创新促进技术观念创新、克服创新懈怠行为,深层次、突破性的变革使得惰性失去滋生的土壤。革命式创新同时作用于技术标准锁定和创新惰性的结果是两者都得以弱化,这时在标准锁定和创新惰性相互弱化关系的作用下,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和技术创新之间会呈现良性循环关系。

6 案例分析——Symbian系统锁定下诺基亚公司的困境与突破

6.1 Symbian系统锁定下的积极创新惰性

1998年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和Psion公司合作成立Symbian公司,1999年Symbian公司推出Symbian OS v5.x操作系统,2000年被誉为智能手机鼻祖的全球第一款Symbian系统手机——爱立信R380正式出售。此后,索尼、三洋、富士通和西门子等相继取得Symbian系统许可证,Symbian联盟形成,该联盟几乎囊括了当时全球所有著名的手机厂商。2003年Symbian操作系统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高端手机和掌上电脑市场的份额为57%,在中国坐拥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66.6%,Symbian系统成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Symbian系统在推出初期,因其集成通信网络、无线文字、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而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Symbian系统是拥有行业领先技术的技术标准,在性能更卓越的Android系统出现以前,Symbian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标准锁定无疑是顺向标准锁定。锁定于Symbian系统的几大手机厂商沉迷于Symbian系统的成功和既得市场地位,缺乏突破Symbian系统、研发新系统的精神,只是在Symbian的技术内核下对Symbian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式的渐进创新,Symbian OS v5.x到Symbian OS v9.x的创新历程体现了Symbian联盟成员以既往成功技术应付未来技术需求的“积极创新惰性”。

6.2 诺基亚固守Symbian系统的原因和困境

2009年智能手机市场上出现性能更卓越的操作系统——Android系统,LG、索尼爱立信、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先后退出Symbian系统转向Android系统,2010年仅剩诺基亚一家支持Symbian系统,诺基亚固守Symbian系统难以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庞大的用户规模和高昂的转移成本。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2009年诺基亚手机的市场份额在全球手机市场上的占比都在30% ~40%之间,2003年占比为34.8%,2008年达到顶峰逼近40%,2010年诺基亚手机的市场份额在全球的占比虽然跌破30%,降至28.9%,但诺基亚仍以4.6亿部的手机销量而位居各大品牌之首。庞大的用户规模聚积的网络效应使得诺基亚难以割舍Symbian系统。

1998年Symbian公司成立时,诺基亚持股数量位居第三;2004年诺基亚收购Psion公司持有的价值约为1.357亿英镑的Symbian公司股权,使其持有的Symbian公司股权达到63.3%。2008年诺基亚全资收购Symbian公司,Symbian成为诺基亚的独占系统。由此可见,诺基亚在Symbian系统上投入的不仅仅是研发资本,还有比其他手机厂商高得多的股权收购成本,巨额的资本投入使得诺基亚转向其他智能手机系统的成本昂贵。

Symbian系统缺陷的不断暴露说明诺基亚公司的技术标准锁定已经由顺向转为逆向。2007年年初苹果iOS系统面世,同年11月谷歌Android系统公布,身居智能手机领域头把交椅的诺基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依然死守Symbian系统,并在2008年做出了全资收购Symbian之举。触摸屏、多媒体、新操作界面等技术在智能手机中的应用使得Symbian系统的优势不复存在,在iPhone和Android引领的新变革面前,诺基亚依旧成立了Symbian协会,致力于Symbian开源计划及Symbian的转型,这种逆向标准锁定和创新惰性终结了诺基亚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11年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9%,远低于苹果和三星,退居第三。

6.3 诺基亚操作系统的创新与解锁

在iOS和Android夹击下,Symbian手机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使得诺基亚公司意识到不进行大变革难以挽救市场份额日益萎缩的颓势,鉴于10多年来应用和升级Symbian系统累积的强大标准锁定效应,诺基亚决定联手微软进行突破式创新。2011年2月诺基亚宣布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合研发Windows Phone新系统,同时决定不再对Symbian系统进行更新。2011年10月,诺基亚发布了与微软合作的首批Windows Phone手机——Nokia Lumia;2011年12月,诺基亚官方宣布放弃Symbian品牌。2012年3月,微软和诺基亚联合注资2400万美元,用于新Windows Phone程序的研发,并和全球领先的互动娱乐软件公司EA合作,将多款人气游戏引进Windows Phone平台;2012年5月诺基亚宣布彻底放弃继续开发Symbian系统,取消Symbian Carla的开发。目前,诺基亚已经推出了多款Lumia系列手机,新近推出的Lumia 920与Lumia 820更是搭载了Windows Phone 8系统,引入了多项革命性技术,如PureMotion HD+。在Lumia系列的助力下,诺基亚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地开始逐步回升,诺基亚预计最早在2012年底,最迟在2014年将彻底终止对Symbian的所有支持。

7 结论与启示

革命式创新的“创造性毁灭”是启动技术标准锁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正反馈以及技术标准锁定、创新惰性和技术创新之间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但革命式创新又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成功启动正反馈和良性循环。在技术标准锁定初期、标准锁定效应比较弱、标准的网络规模还没有跨越临界容量的情况下,革命式创新启动正反馈和良性循环的成功率比较高。然而遗憾的是多数企业在这个时期都看不到被技术标准锁定的未来风险,它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沉迷于现有技术标准的成功,体现在创新上就是或积极或消极的惰性,2011年前的诺基亚公司就是如此,1998—2007年诺基亚陷入的是顺向标准锁定及由此引发的“小修小补”式积极创新惰性;2007—2010年诺基亚面对的是逆向标准锁定和巨大用户规模导致的难以改变现状的消极创新惰性。在技术标准锁定后期、标准锁定程度很深、标准的网络规模跨越了临界容量并愈积愈大时,革命式创新所创造的新技术必须性能足够卓越才能超越旧技术的网络效应和新旧技术的转换成本,革命式创新启动正反馈和良性循环的成功率大为降低。此时,为突破技术标准锁定和克服创新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力培育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革命式创新“创造性毁灭”的力度和强度,创造十倍于乃至几十倍于旧技术的卓越新技术;其次,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利用联盟的合力扩大新技术的用户规模,启动正反馈;最后,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弱化和突破技术标准锁定、通过有关标准选择机制的设计降低新旧技术之间的转换成本。

[1]Klemperer P D.Markets with consumer switching cos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7,102(2):375 -394.

[2]Gábor Kézdi,Gergely Csorba.Estimating the Lock - in Effects of Switching Costs from Firm - Level Data[J].Discussion Papers,2011,(8):20 -32.

[3]张永成,郝冬冬.技术创新的“积极惰性”及其克服[J].统计与决策,2010,(15):64-67.

[4]王生辉,张京红.突破性创新、在位者惰性与组织再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82-87.

[5][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3.

猜你喜欢

惰性技术标准诺基亚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离散分布对惰性基弥散燃料传热的影响研究
列举法的惰性——老师,我怎样学会深度学习(新定义集合篇)
刺破天空的“忍者飞镖”——美军神秘的新型惰性制导武器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基于惰性基质燃料PWR嬗变技术研究
诺基亚,除了情怀我们还要诚意
微软关闭诺基亚萨罗手机研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