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排尿装置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2013-08-28闫桂虹姚琲谢菲袁宇李建江邢国胜李轩程慧玲张蕾
闫桂虹 姚琲 谢菲 袁宇 李建江 邢国胜 李轩 程慧玲 张蕾
(1.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300211;2.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CI患者的膀胱或膀胱括约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尿潴留;膀胱内压力增高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从而引起尿路感染或肾积水、肾结石的生成,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由此诱发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是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正确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积极改善膀胱功能,最大限度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SCI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要尽量以恢复和接近生理排尿为目标[1]。我们应用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膀胱压力,依据膀胱压力适时排尿的原理,自行研制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并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12月住院的3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入选标准:(1)SCI(完全性)患者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2000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型[2],经脊髓CT和/或MRI检查证实;(2)神志清楚,病情稳定,能予以配合;(3)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疾患者;既往有严重肾脏疾患、有严重的肾积水患者;检查时有严重泌尿系统感染者;不愿意签属知情同意书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依据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3],严格留置导尿操作标准给予常规导尿术。
1.2.1 对照组 入院后用14~16号双腔气囊导尿管施行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插管时动作轻柔,深浅适度,气囊内注水10ml,每天用0.5%碘伏无菌棉球消毒会阴、尿道口、导尿管近端一次。每日更换引流袋一个,鼓励患者多饮水,采取定时排尿,每3~4h放尿1次,保持会阴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会阴,保持导尿管通畅。
1.2.2 观察组 给予上述常规导尿的同时,在导尿管外端安装自制的带有压力传感器的排尿装置,装置可以实时持续对膀胱内压进行监测,当其达到生理安全压力值(40cmH2O)时,自制的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即通过膀胱测试针头、压力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使尿液自动排出,实现膀胱安全充盈与排空,完成模拟生理膀胱排尿方式。
1.3 观察指标
1.3.1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清洁中段尿或导尿留取尿液培养革兰阴性杆菌及真菌菌落计数≥105CFU/ml,革兰阳性球菌菌落计数≥104CFU/ml。
1.3.2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 排尿后立即导尿或用B超检查测定膀胱内残余尿量。正常女性残余尿量不超过50ml,正常男性不超过20ml。通过膀胱残余尿量测定,了解膀胱排尿功能,或判断下尿路梗阻程度,为膀胱治疗提供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液培养结果及残余尿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尿液培养结果及残余尿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14d G+菌 G-菌28d G-菌 G-菌残余尿量平均尿量 (ml/次) 残余尿量(ml)15 2 6 6 6 176.5±52.3 132.1±64.7观察组 15 2 3 3 5 237.8±65.4 86.1±36.8 P<0.01 <0.01 <0.01对照组
3 讨论
3.1 SCI患者由于神经环路受到损伤,导致逼尿肌亢进、逼尿肌无力、逼尿-括约肌不协同等异常,形成神经源性膀胱。导尿是国际公认的神经源性膀胱处理的基本措施,可以有效排空膀胱,降低膀胱内压,防止或减少神经源性膀胱并发症的出现,为膀胱训练和功能恢复创造条件。间歇导尿可使膀胱定期排空而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以预防膀胱过度充盈。它的优点为:降低感染率;减少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促进逼尿肌反射的早期恢复;避免膀胱挛缩;减少阴茎、阴囊的并发症;减轻自主神经反射障碍[4]。排尿时间点的确认是导尿的关键环节,但目前缺乏实验研究[5]。临床上多以饮水后一定的时间为排尿时间[6],这种定时排尿方法存在许多不足:排尿时间间隔过短,排尿次数过多,易造成膀胱舒缩功能不良引起尿路感染;排尿时间间隔过长,排尿次数过少,引起压力性尿失禁,会因膀胱内压过高出现输尿管返流,损害上尿路,严重可出现尿毒症[7]。造成上尿路损害及尿失禁的主要原因是膀胱内压过高。因此,只要把膀胱内压控制在适应人体生理安全范围内就可以达到预防上尿路损害及尿失禁的目的。为帮助患者排尿,以往采用药物、电刺激、手术及体神经反射等治疗方法或采用腹压、引流及转流等辅助排尿措施,均难以解决膀胱排尿功能障碍问题。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尿动力学检查仪,只适合于医院对患者进行单次、短时间的检查,而不适合对于患者进行持续地、实时地膀胱压力监测。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能实时监测膀胱内压并为患者提供适时排尿的装置。
3.2 我们研制的这种带有压力传感系统的自动排尿装置可以实时持续对膀胱内压进行监测,当其达到生理安全压力值(40cmH2O)时,这一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即通过膀胱测试针头、压力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使尿液自动排出,实现膀胱安全充盈与排空,完成模拟生理膀胱排尿方式。在早期即可以使用,避免泌尿系感染,极大促进膀胱功能的康复,为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 考 文 献
[1]廖利民.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现状和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 (3):201-205.
[2]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edical Society of Paraplegia: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M].Chicago: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2000:1-3.
[3]蔡文智.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4]井永敏,丁俊琴,曹志坤,等.个体化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23-924.
[5]沈海涛,李建民,励建安,等.体位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尿液产生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4):293-295.
[6]Woderich R,Fowler CJ.Management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in men with progressive neurological disease[J].Curr Opin Urol,2006,16(1):30-36.
[7]Wyndaele JJ.Complications of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thei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Spinal cord,2002,40(6):53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