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骶尾部皮下痛风石1例报告

2013-08-27宛希兵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7期
关键词:秋水仙碱骶髂尾部

宛希兵

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湖北 黄梅 435500

患者,女,79岁,已婚。近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骶尾部疼痛,多次在当地卫生室长期抗炎治疗无好转而入院。入院检查:体质消瘦,低热,精神差,手、足多关节稍肿胀,骶尾部偏左臀大肌处红肿并破溃,时有白色粉状或糊状物排出,触之内有硬结。体温 38.5℃,血压 120/90mmHg。经抗炎治疗一周后无明显好转,此时溃烂处时有结晶石排出。

CR检查:骶尾椎正侧位:骶椎骶髂关节处骨骨质稀疏,骶髂关节面毛糙,见囊状减低,骶椎后缘软组织肿胀,其内见不规则增高影。手、足正侧位:手、足骨骨质结构完整,关节未见异常,周围软组织稍肿胀。诊断:考虑骶椎结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12.1×109/L,中性白细胞相应升高,肝功能正常,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58mm/h,血尿酸为680μmol/L。

此病人最后使用糖皮质激、秋水仙碱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

讨论

痛风好发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0∶1,多发于手足小关节处,极少发生于脊椎,皮下痛风石仅发生在骶尾部极为少见。痛风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引起。

痛风石的形成与长期高尿酸血症相关,是痛风的特征性改变。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放射学改变;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可见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造成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偏心性圆形或卵圆形囊性变,甚至呈虫噬样、穿凿样缺损,边界较清,相邻的骨皮质可膨起或骨刺样翘起。重者可使关节面破坏,造成关节半脱位或脱位,甚至病理性骨折;也可破坏软骨,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及继发退行性改变和局部骨质疏松等。血尿酸测定:男性血尿酸值超过7mg/dl,女性超过6mg/dl为高尿酸血症,对秋水仙碱治疗有效者可诊断为痛风;滑液或滑膜活检发现尿酸盐结晶者即可确诊。

猜你喜欢

秋水仙碱骶髂尾部
秋水仙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与争议
船舶尾部响应特性试验与计算
加长骶髂关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秋水仙碱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MRI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海洋大探险
N的最大值是多少?
萱草属植物花蕾中的秋水仙碱HPLC测定
MRI和X线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小心,半熟的金针菇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