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草原鼠虫害防治成效显著
2013-08-27杜桂林洪军贠旭疆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
文│杜桂林 洪军 贠旭疆(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
2012年,全国共防治草原虫害7620万亩,草原鼠害应急防治和持续控制面积1.08亿亩,超额完成2012年年初既定任务,为保护草原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统筹做好“三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比例连续两年超过50%
虫害是草原上重要的生物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暴发性强等特点。农业部和各级农牧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狠抓落实,将草原虫害防治工作作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落实牧区发展新政策的重要举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2012年3月,农业部畜牧业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编发了《2012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报告》,指导各地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等地专门召开了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会,编印发生趋势报告,做好防治准备工作。4月上旬,全国畜牧总站举办了全国草原鼠虫害监测技术培训班,有关省区也积极开展防治技能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现场培训等方式,累计培训人员7.4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基层人员监测与防治技术水平。
二是全面部署工作。2012年5月中旬,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通知》;5月下旬,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召开了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再次对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各级防治机构认真贯彻通知和会议精神,结合本地灾害发生特点,抓住关键时期和重点环节,提前制定方案,细化任务目标,逐级落实责任,保障了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6月1日~8月31日,全国各级草原虫害防治机构实行24小值班和周报制度,保障灾情畅通,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三是适时督查指导。2012年6~8月,农业部畜牧业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督查工作组赴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重点地区,深入防治一线,督查指导防治工作。通过调查灾情、查看防治现场、走访农牧民,了解虫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与当地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对策。有关省区也多次派出督查组开展督查指导,对重点灾区实行包片包干,责任到人,切实做到了“督查指导到位、技术服务到位”,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四是创新防控机制。按照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和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有关批示精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作为试点,开展防控机制创新工作。试点地区在加强动态监测、数据分析、预测发生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灾害特点和防控现状优化方案,划定防治区域,确定防治规模,积极探索防控机制创新。基本建立起了“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防控模式。
五是开展多样化飞机防治。在运5飞机防治基础上,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积极开展其他机型防治试验推广,防治机型日趋多样。2012年,全国共调用飞机18架,作业1917架次,防治草原虫害365万亩。其中,内蒙古调用运5型、小蜜蜂等12架,作业1335架次,防治草原虫害314万亩。新疆调用三角翼动力飞机5架,作业532架次,防治草原虫害46万亩。青海省克服高海拔、气象条件复杂等因素,首次开展飞机防治草原毛虫的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调用小蜜蜂飞机1架,作业50架次,防治5万亩。
六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各地在防治工作中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牧鸡、牧鸭和招引粉红椋等生物防治技术。全国畜牧总站在内蒙古、新疆、河北、甘肃等10省区组织的“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 取得了良好效果,牧鸡治蝗面积1400余万亩。新疆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多地举办“爱鸟周”活动,大力宣传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技术,四川、辽宁等地积极开展新型生物药剂的试验示范工作,推进生物防治工作。
2012年,全国防治草原虫害7620万亩,生物防治比例连续两年达到50%以上。
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
2012年,农业部和各级农牧部门高度重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把其作为改善草原生态建设、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事来抓。各级草原部门精心组织,全力投入,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制定落实防治方案,确保了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2011年8月以来,内蒙古、新疆等13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原业务部门组织3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对草原鼠害进行监测调查。2012年3月,农业部畜牧业司会同全国畜牧总站编制了《2012年全国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报告》,划分了主要草原鼠害预警区域,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并组织各地应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对草原害鼠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和预报,明确了重点监测区域,密切关注鼠情动态,确保防治工作适时开展。
二是及早动员部署。2012年5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12年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狠抓落实,建立健全防治指挥协调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周密安排部署,切实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防治”。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2012年年初,全国畜牧总站向全国基层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村级草原植保员免费印发了草原鼠害防治知识台历7000册,普及草原鼠害防控知识,提高防治水平。各地在认真总结防治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重点宣传防治技术和工作成效,提高群众防灾意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4月中旬,举办了全国草原鼠害监测技术现场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草原鼠害监测能力,为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各省区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积极做好技术培训工作,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农牧民识别害鼠、实地调查、毒饵投放、安全用药等基本技术,不仅提高了防治技术水平,也有效防止了人畜中毒。
四是强化示范作用。2012年,各地继续开展草原无鼠害示范县创建工作,创建过程中按“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合理布局,稳定区域,加强监测,发挥防治与监测双重示范作用”建设思路,通过防治综合技术示范,结合定点监测,设置永久观测样地,进一步提高鼠害监测与防治水平,推广示范县经验、成果,加快草原鼠害可持续治理进程。
2012年,全国应急防治和持续巩固合计面积连续两年超过1亿亩。据统计,2012年全国草原鼠害面积5.5亿亩,较2011年减少4.5%。各地防治区植被覆盖度、牧草产量和优良牧草比例均明显提高,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提高了草地防沙、固沙能力;采用生物农药、架设鹰墩、鹰架和放养狐狸等天敌控制技术和生态措施,保护了鼠类天敌,维护了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亮点: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
2012年,“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被农业部列为为农民办理的31件实事之一,全国畜牧总站与各地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2012年为农民办实事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悉心准备,扎实工作,细化措施,按照“惠牧民、保生态、办实事、求实效”的要求,着力推进“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2012年,全国共组织牧户1.25万户,投入牧鸡289万只,牧鸡治蝗面积1416万亩,涉及内蒙古、新疆等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7个县(市、区、团场)。按照每亩挽回鲜草30千克,每千克0.3元计算,减少牧草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7亿元,户均减灾10200元。牧鸡增收8065万元,户均增收645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明确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全国畜牧总站成立了李希荣站长任组长,总站有关处室和相关省区草原站(治蝗办)为小组成员的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单位、各部门之间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确保行动高效协调开展。
二是专题部署。2012年3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为农民办实事的工作方案后,全国畜牧总站立即组织有关省区召开了专题会议,要求各地遵循“实际、实用、实干”原则,狠抓落实,明确进度,扎实推进牧鸡治蝗工作。
三是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工作方案,全国畜牧总站制定印发了《“农业部2012年为农民办实事——百万牧鸡治蝗增收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行动的实施方式、组织规模、实施范围、工作进度、责任分工和主要活动,并组织有关省区繁育雏鸡、编印牧鸡治蝗技术手册和明白纸,要求有关省区结合本地区虫害特点,开展牧鸡治蝗工作,确保取得成效。
四是举办启动仪式。2012年6~7月,分别在内蒙古、河北、甘肃和新疆举办了行动启动仪式。现场向牧民赠送优良牧鸡4.9万只,发放技术手册和明白纸8000册,参观了牧鸡治蝗现场,实地调研了牧鸡养殖情况。
五是开展技术服务。2012年3~7月,各地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发放技术手册或明白纸85534册,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下乡2639次,进村包户,结对帮扶,指导牧鸡饲养、放牧治蝗和疫病防控等工作,培训农牧民4万人次。
六是深入实地调研。各地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牧户,对治蝗效果、养殖规模、销售方式、补饲成本、运行模式等进行调研,掌握一手材料,为继续推进牧鸡治蝗、推动牧民增收积累经验。
牧鸡治蝗增收是广大农牧业工作者和农牧民朋友在长期治蝗工作中积累的典型经验,对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调节畜产品供应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补充。今后草原虫害防治工作要从保护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将天敌控制措施和生物农药结合起来,扩大生物防治区域,进一步提高生物防治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