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钱荒”

2013-08-27宋国庆

决策 2013年8期
关键词:钱荒铜币铜钱

■宋国庆

宋朝“钱荒”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协调造成的。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钱荒”的产生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历史上,从中唐开始,“钱荒”就一直发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是长期困扰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个难题。在不计其数的“钱荒”中,宋朝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的朝代。

宋朝较早发生“钱荒”的时候正值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当时不仅中央三司(主管盐铁、度支和户部的部门)缺钱,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无积蓄的钱财,整个社会货币总量显得“严重不足”。其中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于东南诸路,即现在的江浙地区。直至北宋灭亡,“钱荒”问题始终没能解决。

1127年,宋人南渡,建立南宋。“钱荒”时隐时现,最严重的一次曾使“台城(现今浙江台州)一日之间,忽觉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换句话说在“钱荒”闹腾得最凶的时候,台州城的市面上竟然找不到一枚可以用来交易的铜钱!作为一个封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宋朝真的“缺钱”吗?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从北宋中期开始,宋朝政府就开始大量铸造铜币,一般每年铸造额都在100万贯以上,最高曾达450万贯。这一数字是汉唐发行量的数倍至数十倍。到北宋晚期,整个王朝累积的货币存量已高达2.6亿余贯。如果加上铁钱和交子的发行额,宋朝的货币供应额将更为惊人。

那么,为什么“不差钱”的宋朝却屡屡闹“钱荒”呢?

为什么发生“钱荒”

在宋朝一些“公知”们看来,宋朝确实存在着“钱荒”,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从这一论断出发,对“钱荒”展开剖析,并相应提出了一些对策。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苏辙两兄弟,出于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需要,认为政府通过“免役法”、“差役法”等从民间聚敛大量钱财,是导致“钱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著名的思想家李觏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钱荒”的成因,在他看来,“钱荒”的发生有三个原因:一是民间销毁铜币,私铸恶钱(含铜不合标准的钱币)。二是销毁铜币铸造铜像、铜器等。三是铜币外流。

民间销毁铜币铸造恶钱和铜像、铜器等工艺品,主要是利益的驱使。在宋朝,铜矿仍由国家严加控制,结果造成民间缺铜,进而导致了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的价格居高不下,为追逐利益,许多人不惜触犯法律销毁铜币制造市场上短缺的铜器。

针对分析出的“钱荒”原因,李觏提出禁私铸、去恶钱的对策。建议政府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限期收购民间的恶钱,然后再熔铸成符合标准的铜钱。并对违令不听者,予以重法处置。对于铜钱大量从宋朝流向四边少数民族政权的问题,他又主张利用商业手段,鼓励商人用粮食布帛等实物代替铜钱交易的经济手段加以解决。

南宋的臣僚把“钱荒”的成因归为“四弊”,即铜钱外流、销钱铸器、铜钱铸造量低以及富户藏匿铜钱,其中前两项与李觏的认识是一致的。

宋朝经济发达,与日本、东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开展密切的国际贸易,宋钱差不多成了这一贸易区的国际货币,有点接近今日美元的货币地位。今天在东非、印度、波斯湾等地,均有宋钱出土。这些国家“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史载,南宋后期,日本商船每年都有四五十艘到达庆元(属浙江),他们“所酷好者,铜钱而已”,有时“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

宋朝人对“钱荒”的看法,基本上是从缺钱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此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但今人的研究认为宋朝钱荒并非因为钱币外流等造成的“缺钱”,这些因素对“钱荒”的产生有影响却不是根本原因。

宋朝“钱荒”的真面目

不仅宋朝的“公知”们,就是现代的一些学者,也都认为宋朝“钱荒”,甚至历史上所有“钱荒”的发生都是由于国家“缺钱”造成的,而货币销毁、外流和储藏的现象更加剧了“钱荒”的程度。这被认作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有专家估算了北宋商税额后认为北宋所需货币流动量至少在一千五百万贯以上。这就意味着,北宋晚期累积的2.6亿余贯货币存量中,大约只需要1/20货币用于流通。而剩余大量的货币量并非必要。也就是说,宋朝的“钱荒”并非流通中的“货币短缺”。那么宋朝“钱荒”的真相是什么呢?

为什么宋朝还要时常闹“钱荒”?宋人自己也比较困惑,李觏就问道:“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而近岁以来或以虚竭,天下郡国亦罕余见。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而今民间又鲜藏镪之家,且旧泉既不毁,新铸复日多,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

研究者认为,宋朝“钱荒”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不是因为“缺钱”,而是货币的供应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协调造成的。换成最近流行的说法,“‘钱荒’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钱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呢?———很大部分“沉淀”下来了。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王朝属于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税赋通常是以缴纳实物为主。唐朝杨炎两税法改革后,农业税征收形成了“夏税秋粮”的模式。农民必须一年两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纳货币和粮食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宋朝,货币在农业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差役法”更是规定必须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完纳。因此,农民一般都在收获季节出售农产品以换取货币缴纳赋税。

除去税收对钱币的回笼,还有民间储蓄风气的影响,储蓄铜钱能够保值。宋时富户所藏铜钱“多者至累百钜万,而少者亦不下数十万缗”。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富户那么热衷于收藏铜钱呢?除了炫富,主要的考虑还是保值。

北宋和南宋都有发行纸币,北宋时叫交子,南宋时叫会子,尤以会子的流通范围更广。但纸币作为信用货币,如果国家超发,就会迅速贬值,南宋后期的会子就贬值得厉害,第一界会子可以兑换近800文铜钱,发行到第十八界时,每贯会子只可兑换铜钱不到200文。这便出现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市民拼命花掉纸币,积储铜钱。而铜钱超发,钱的面值会贬值,但铜本身的价值却是稳定的,宋代大量铸造铜钱,导致铜钱的面值低于材值,一贯钱价值一千文,但如果将一贯钱熔成铜器出卖的话,其值将超过一千文。这就使得“毁钱铸器”成为有利可图之事,于是,“江浙之民,销毁钱宝,习以成风”,“奸民竞利,靡所不铸,一岁之间,计所销毁,无虑数十万缗”。而江浙正是“钱荒”的重灾区。

宋朝“钱荒”发生地区的特点很有意思——东南诸路即江浙一带特别严重,边境地区却几乎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钱币供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协调造成的。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用来发放官吏俸禄和士兵军饷。而官吏和士兵又多集中于京师和边境地区,因此宋朝实行了“内赡京师,外实边鄙”的政策,将大量货币投向京师和边境地区。

但从中唐以来,东南地区就成为我国新的经济重心。宋朝以后,东南诸路成为经济最为发达、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东南诸路经济的发达,也使它成为货币需求最为旺盛的地区。但宋朝政府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从东南地区征收大量货币,支援边境地区。以致东南地区“钱荒”频频发生。

宋朝“钱荒”并非“真荒”。宋朝的领导人虽然有非常明显的“重商主义”倾向,可惜经济学知识却很欠缺,宋朝的“钱荒”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没能在货币需求量大的时候和地区适时增加货币的投放量所致。宋朝政府没能认识到这一点,一边厉行“钱禁”,一边铸币放水,加大流动性的供应。它们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使得铜钱等货币的购买力极度下降。铜钱的交换价值小于他自身的价值,反而又导致熔铸铜币的做法层出不穷,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成为困扰宋朝政府最为头疼的一件大事,直至它灭亡为止。

猜你喜欢

钱荒铜币铜钱
铜钱
铜钱草上的小洞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