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犹未尽的质疑
2013-08-26石华鹏
石华鹏
此文关涉的话题我写过文章,但意犹未尽,再罗嗦几句。
每到岁尾年初,总会有好几种年度“文学作品排行榜”接二连三出炉。无一例外,这些“排行榜”冠以的名头都很吓人:“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中国散文”——此架势,大有为过去一年中国文学“指点江山”的气概,也有为过去一年中国文学“盖棺定论”的决心。比如,在今年前三个月的文学文艺类报纸上,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些已经揭榜的“排行榜”:“二○一二年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学会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等。
四个都是排行榜,四个都是关于2012年中国文学,只不过有的是单项(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排行,有的是囊括所有文学体裁的多项排行,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谁更值得信任?谁的发布最有权威?谁又有资格代表整个中国文学发言?
毫无疑问,这是一笔糊涂账。我想,既然各个排行榜敢于并热衷于“揭榜”,那么各个排行榜肯定会自信地认为“我最有权威”,“我有资格对中国文学发言”,他们会说,你看我的学会不是“国”字头的吗?我的媒体不是中央的吗?我的刊物不是京城的吗?我当然有资格弄这个排行榜。但是,大量的写作者会买账吗?那些久经沙场的读者会买账吗?不会,只是苦了那些不知文学底细的读者,他们会犯糊涂:一年的文学作品,弄出了三四个排行榜,真不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就像《西游记》里边出了两个孙悟空,连唐僧也真假莫辨;也不知道该相信谁,都打着“中国”的旗号说文学的事儿,都如真理在握似的,你在排行榜我也在排行榜,信谁都难办。
再或许,这些过于正经的问题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追问,因为发布这些排行榜的,不是某家报社、某个杂志社就是某个学会的几个人,既不见公开也不见透明,既不见写作者参与也不见读者投票,神不知鬼不觉地搞出一张“单子”来,那么几个人,走一走所谓的自欺欺人的程序,然后粗暴而简单地,就把一年来全中国的文学作品用几篇给“秒杀”了,文学之“梁山好汉”的“座位”轻而易举地也给排出来了。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排行榜其实当不得真,因为发布这排行榜的就没把这事儿当“真”,他们更多地是看中了“排行榜”这三个字的噱头,和这三个字背后蕴藏的“文学话语权力”:一是拉大旗作虎皮,“中国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散文排行榜”,看起来很吓人,也很吸引人,既是“全中国”的——范围很广,又是“排行榜”——水平最高,这大旗帜一竖起来,似乎把一年的文学精品和文学精华一网打尽了;二是立自己的山头,搞这么个榜,一方面吸引很多希望“被承认”的文学新人,这些人对排行榜感恩戴德;另一方面给已经成名成家的写作者“锦上添花”,为排行榜自身“增彩”,看上去彼此都很风光。这一切,“祸”起“排行榜”。
“排行榜”曾经是个热门词汇,很能吸引眼球,很能制造新闻效果,因为它里边有竞争,有PK,甚至还有火药味,我胜出你就得淘汰,而且“座次”有一有二,如百米速度竞赛。榜上有名者是实力的象征,是PK的结果,公平公开,荣誉感极强,很多人在乎,当局者在乎,旁观者也在乎,所以“排行榜”三个字总是很受人青睐。一直以来,各类排行榜层出不穷:歌曲排行榜、图书阅读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奢侈品排行榜、富豪排行榜、慈善排行榜,等等。
排行榜始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先河的是流行歌曲排行榜,叫“打榜”。我记得当年我也是忠实的投票者,喜欢哪一首歌,从报上剪下投票单,填好后寄信去投票,一周后公布,喜欢的歌排名升升降降,自己心情也随之喜喜悲悲,很刺激。那时的排行榜是真诚的排行榜,是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排行榜。慢慢地,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看到了其中的名利,开始注水、买卖、操纵,排行榜变得虚假和虚伪起来。现在虽然还有各种排行榜,时不时还像小丑跳到前台来表演一番,但这些排行榜已经假到人们不在乎了,当一种娱乐玩玩而已。
不知何时,文学作品排行榜也来“排行榜大军”里凑热闹了。但是从开始,这个排行榜似乎就没有多少人在乎,写作者有的在乎有的不在乎,读者一概不在乎,弄文学批评的也不在乎。可以说,文学作品排行榜连“鸡肋”都算不上,既无“商机”上的肉,也无“权威”上的味儿。尽管如此,以上四个文学作品排行榜中有三个(“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是首次发布)还是年年揭榜,各自发布各自的,其实这里边,三个“榜”彼此也在PK,也在“打仗”,掖着、藏着尴尬:三个榜摆在那里,如果入榜的作品没有重复,说明没什么评判标准,各自在玩各自的,没什么说服力;如果入榜的作品太多重复,说明彼此抄袭,没有三个榜都存在的必要;再者,如果重复太多,自己那些“关系户”、“利益共同者”又怎能入榜呢。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拿中、短篇小说的排行榜来说,两个榜,一个评了十篇,一个评了五篇,中篇小说有三篇重复,短篇小说有一篇重复,这份简单的数字说明一个问题,文学排行榜是没有什么标准的,如果弄一千个榜,便有九百个毫不相干的作品进入榜单。再者,就我的经验保守估计,全国每年通过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最少有三千篇,短篇小说最少有六千篇,而一个排行榜只评出五篇或者十篇,显然,这排行榜是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如果我们再有心一点,看看四个榜的那些入榜作品,老实说,2012年还有多少漂亮作品都不在此之列。尤其是那个“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简直不靠谱,入榜的三分之二的散文,质量之粗糙,水准之低下,不忍卒读。“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评选了四十篇,数量上超过了那几个榜,似乎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事实上,从那些上榜散文的发表来源看,面还是很窄的,我数了一下,居然有十四篇来自同一本刊物的“下半月”刊,我没有读过这本刊物,不知道是本什么刊物,好像也是发原创散文的,这就让人疑惑了:一本刊物发表的散文难道就占据了“2012年的中国散文”的小半壁江山?我还特意读了上榜的一些散文,老实说,那些小情小调的“豆腐块”算是把这个响亮的“2012中国散文排行榜”的名称给糟蹋了。在2012年,我读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遗憾的是在这个排行榜里没有看到它们的踪迹,我不知道这个榜是谁弄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弄出来的,但我知道,这个榜会误导那些散文阅读者和散文写作爱好者,他们会以为中国的散文就这水准,中国的散文家实在乏善可陈,其实弄到最后,损害的还是散文的声誉。
与这些排行榜发布之后的冷清——既无人追着去读这些上榜的作品,也无法为文学研究提供一份年度文学的真实样本——相比,这些排行榜的发布却显得热闹一些,开会、媒体公布、网上转发、去年在那里揭晓、今年在这里揭晓、哪些重量级人士参加,俨然一桩“文坛大事”了。
所以,我呼吁:年度文学作品排行榜可以休矣。我的理由有三:一是缺乏普遍性。每年,中国文学诞生的作品不计其数,尤其是网络发达之后,多少文学的珍珠藏于文字的海洋之中,一个排行榜入榜几篇,怎能就说是“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中国散文”的排行榜呢?就那么几个人评选,您又读了几篇文章呢,您的眼光之外,又遗珠多少呢?二是缺乏参与度和公开性。这些榜是怎么运作的,别说普通读者,就是我们这些日日与文字打交道的人,也不得而知。读者、作者都没有参与的所谓的“排行榜”,又怎能有说服力?自娱自乐的“排行榜”不如消失。三是文学作品不适合排“座位”、分名次。文学作品的好坏,没有量化的评判标准,它事关内心,事关灵魂,内心和灵魂怎能分出个一二、称出个轻重呢。而排行榜的排定,最重要的一点是有量化的标准,比如小说阅读排行榜,看点击量;比如慈善排行榜,看谁捐的钱多,而文学作品排行榜,看的是什么呢?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不可以看,没有标准。没有标准,便不适合弄排行榜。
退一步说,如果“排行榜”们真没事干,还是想为文学事业增添一丁点儿热闹,继续弄这个年度“文学作品排行榜”的话,“排行榜”们可以把“中国”二字拿掉,以你自己那家报社、杂志社、学会的名字命名弄个排行榜是可以的,千万别一上来就把“中国”二字举上头顶,把国家给粗暴地遭踏了。
一、本刊今年继续举办“馈赠邮购”服务活动。您只须提供受赠者姓名、邮编、地址及每份刊费48.00元,寄至:300040(邮编)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237号《文学自由谈》朱梅芳女士,您的亲朋便可在您为其购阅的年度内逐期分享您的情谊。
二、本刊不直接受理电子邮件,只拜读纸面文稿,并务附有效、快捷的联络电话(此点极为重要,包括老作者)。您得到用稿通知后,再向指定的伊妹儿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