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东西培养了“抗日神剧”的观众

2013-08-26陈冲

文学自由谈 2013年3期
关键词:轮奸神剧女兵

陈冲

大约三十年前,有过一个说法,大意是:苏联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打了四年,被苏联作家写了四十多年,写出了各不相同、各具鲜明特征的三、四代作品;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了八年,完全可以预期,未来也会有新一代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出现。漫长的三十年过去了,这个本来说不上有多高的预期终于得以实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新一代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以相当可观的规模涌现于中国的电视荧屏之上,并且很快获得了一个恰当、贴切的命名:抗日神剧。

新一代作品的那个“代”字,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加上去的。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讲,它得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正如我们在说到苏联卫国战争的几代作品时,总会分别举出《日日夜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尖碑》、《一个人的遭遇》等等,当下中国的这一代抗日战争题材新作,不仅有数量可观的基本作品,也有一批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当然,具体说到哪些作品才能进入这个“代表”名单,可能是个敏感问题,如果我贸然列出A、B、C、D,明天就有可能被W、X、Y、Z的制片方指为收受了A、B、C、D制片方的红包——当然,同时也有可能被A、B、C、D的制片方指为收受了W、X、Y、Z制片方的红包。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姑且采用一个香港媒体的说法吧——香港的地位相对超脱些。这个说法还有一样好处,就是有论证,为每部有代表性的作品举出了一个有标志性的新贡献。代表性作品共四部,分别是(破折号后面的是其标志性新贡献):《利箭行动》——隔空打鬼子;《永不磨灭的番号》——手榴弹打飞机;《抗日奇侠》——徒手撕鬼子;《箭在弦上》——女兵被鬼子轮奸后小宇宙爆发。

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新一代抗日神剧的出现,同样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不同方面的质疑。要回答这些质疑并不难,事实上——同一些夹缠不清的“理论”相比,事实总是具有更坚硬的刚性——这些作品的收视率是相当不错的,播放它们的电视台也有可观的广告收入,这表明它们在一定人群中是受欢迎的。不过,我们还是不应偷懒,而是应该从正面来分析一下它们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原因和依据。

首先,它们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上一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继承再加上创新发展出来的。在它们身上鲜明体现出来的那种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我们在三十年到五十年以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在那些由当时级别很高的领导人所亲自主抓的作品中,那种“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的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气概,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这些不仅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一种红色经典的标记,而且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概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实践中得到了逐步的发展。大家都记得长映不衰的电影《地道战》、《地雷战》,想起其中那个“鬼子偷地雷”的细节,至今仍然会忍俊不禁。日本鬼子虽然可以出动六艘航空母舰、351架舰载飞机去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把美国佬打了个落花流水,稀里哗啦,但面对我抗日军民的土造地雷,却只能一筹莫展,无可奈何。而到了准样板的现代革命京剧《平原作战》里,一个游击队员手持一根赶车的长鞭,就把一群日本鬼子赶得团团乱转。在如此深厚的传统的基础上,开出今日之新花,结出今日之新果,实乃势所必然,毫不奇怪。

还应指出的是,这种传统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向,只不过另外的一支,一时未能形成像这一支那样的规模,但若假以时日,前途正未可限量。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在一些高投入的大片里,既保持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又适当调整了他们的装备,从而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日本鬼子的杀伤力。例如在著名的由曾经担任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的张艺谋所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中,一个班的中国军人,即装备有三支冲锋枪和两挺轻机枪,还有一支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扔出的手榴弹,爆炸威力不亚于一发迫击炮弹。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素质,更决非一般的训练所能达到。观众不难想象,以这样一支军队而未能守住南京,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主要还是为了给“秦淮名妓”们留一个用牛排刀去杀鬼子的机会。

当然,如果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一些量的发展,没有质的变化,最近涌现的这批抗日神剧还不足以称“代”。所以,我们还必须指出这些神剧为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所注入的那些新质,尤其要指出这些新质同样所来有自,并非凭空捏造。这些新质所传承的是中国文学写作的另外一个传统,这个传统的开创者就是曾经被誉为中国第四号文学大师的金庸。在金大师的笔下,自然界的人类是可以通过种种秘笈上的方法练成超自然的“内功”的,有了内功以后所发出的“内力”,一掌击出,足以将十几米以外的石块隔空粉碎。您圣明,正是对金大侠开创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隔空打鬼子,徒手撕鬼子,就有了合情合理的依据。编导们在采用这类桥段时自然也心里有底、有恃无恐——既然《笑傲江湖》播得,自然《抗日奇侠》更加播得。它还多出了一个堂堂正正的“抗日”内容嘛!当然,光有这两个传统的揉合还不够,还应该在揉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我们的编导们更在细节上下了更细化的功夫。这一点,在《箭在弦上》那个“小宇宙爆发”的桥段中有极好的体现。一个抗日女兵突然与三十几个鬼子兵遭遇。按说,这位女兵手里是拥有很致命的武器的——一张弓加一匣箭,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却被鬼子兵轮奸了。这个“某种原因”,按编导们后来的解释,就是因为她原是一个柔弱而且有些胆小的女性,所以需要某种足够强烈的刺激,才能把她的正能量激发出来,而编导们为她设计的这个刺激,就是让她被几个鬼子兵轮奸。一般没有内功的女子被轮奸之后,严重时可能被伤害到奄奄一息,但这位女兵却在受到足够强烈的刺激后小宇宙爆发,她一把推开骑在她身上的鬼子,打开了她的箭匣。到所有的箭用完,三十几个鬼子已经在她的周围倒成了一圈,每一支箭都插在一个鬼子的咽喉上,不多不少刚刚好。应该特别指出,编导们并没有满足于要了鬼子的性命就拉倒,而是为他们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不同死法。那整整一匣箭,一小部分是由女兵直接插入鬼子的咽喉,以展现女兵手劲之大,更多的是由女兵扬手一掷,便同样深深插入了鬼子的咽喉,可见她内功之深,只有三支箭是用她带着的那张弓射出的,但却是三支箭同时射出,射出时那张弓是竖着拿在手里拉开的,所以三支箭在弓弦上也是竖着排列的,但在射出之后,那三支箭却毫不含糊地插入了横着排列的三个鬼子的咽喉,由此突出显示了女兵的箭法之精。当然,这样的视觉冲击,观众看起来自然感到特别解气,特别过瘾!这不是很好吗?难道非要像香港人那样弄出什么以“第一部揭露中国女性被奸杀的南京大屠杀电影”为标榜的东西来才舒服?那不是故意要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吗?那真是还不如像影片《南京!南京!》那样,让被中国政府、中国军队丢下不管的中国老百姓,在面对敌人的屠杀之际,虽无能力反抗,至少还能按照某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喊着口号去死”,“昂着头去死”呢!

可是,就是这样一些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的抗日神剧,却在刚要渐成气候之际,受到了种种的质疑。由于级别很高的媒体的带头,这类质疑不仅调门很高,而且涉及范围也很广泛,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了神剧的制作者和创作者,连花钱买了这些剧集用来播放的电视台也受到了指责,更有那胆儿够大的,竟然直指这些神剧“是审查制度下的蛋”。合计下来,迄今为止尚未受到深责的,也就只剩下观众这一块了。毕竟,这些神剧的收视率结结实实地摆在那儿,有那么多人爱看,你若连观众都要指责,还是不能不心存顾忌的。看看历史就知道,凡是想“打倒一大片”的,从来都没有好下场。

还得说人家香港比较超脱。也只有香港的媒体,才会为千夫所指的一方,提供一个做出回应的平台和机会。于是我们才能看见和听见,《箭在弦上》的导演、编剧面对公众说说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当然,在如此强烈的质疑面前,他们为自己所做的辩解,连我听着都觉得软弱无力。那位编剧说他曾经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就更加让人觉得不着边际。一部电视剧对待历史的态度,要看剧中有多少历史的真实,而不是看它的编剧翻过多少资料。至于说到那个“小宇宙爆发”的桥段,实际上在上星前送审时已经主动剪掉了,却不知何故流传了出来并被贴到网上,最多也就是让人有点儿可怜他们内部管理之混乱,而既然流传出来了,其实活该。按我说,如果他们确有诚意,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他们主动剪掉这一段,是因为其中的鬼子轮奸了女兵,而不是因为里面的女兵杀光了鬼子,虽然按生活的真实性来说,一群鬼子轮奸了一个女兵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女兵杀光了一群鬼子,却是只有在金庸的传统里才是可能的。然而,若要做个持平之论,二位编导倒是有一个说法让我觉得还是蛮真诚的,那大意是:我们欢迎大家的批评,但是我们更希望多一些积极的、建设性的批评,不光指出我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不对,更希望指出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出口在哪里。

是啊,人家拍电视剧,投入的是真金白银,这几百万几千万的投资里,没有电视部的钱,也没有铁道部的钱,没有你的钱,也没有我的钱,咱总归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是?人家投了资,且不说赚不赚,图个收回成本不过份吧,总不能要人家一回接一回地赔本赚吆喝不是?而为了保本有赚,有两条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一要播得出,二要有人看。这两条缺一不可。播不出,那就什么都别说了,那叫颗粒无收;播出了没多少人看,同样不行,那叫血本无归。何况电视台一点都不傻,一看就没多大收视率的剧集,再贱卖他也不买。说到这儿,那种“审查制度下的蛋”的说法,就显出片面性来了。电视剧审查,确实是一种即兴行为,不仅相当地严格,还相当地没准儿,但这只是局外人的感觉,而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之规的。然而,一个谨慎的投资者,绝对不会只考虑能不能通过,肯定更要考虑有没有足够多的人看。所以,单靠一个审查制度,是下不出来这个蛋的。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到那个坚硬的事实上来了,就是这些抗日神剧普遍都有不错的收视率。从理论上讲,任何文学艺术门类都一样,都在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而就电视剧来讲,这种互动关系的主导权则更多地掌握在接受者一方手里,即经济学家所谓的“买方市场”。也可以说,有需求才有供应。

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来认识抗日神剧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了。简言之,它意味着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导向的全面胜利,因为它不仅导向出了一批这样的神剧,而且在这些神剧出现的同时,说不定还稍稍有点提前,就已经为这些神剧培养出了足够多的观众。您甚至可以分析出这些观众在神剧出现之前,是用另外的一些什么东西在培养着,不过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题旨,也超出了本人的能力,您还是自个儿去琢磨吧!

猜你喜欢

轮奸神剧女兵
听着熟悉的BGM,你开启暑期神剧模式了吗?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强奸罪中犯罪形态和轮奸加重情节辨析
“抗日神剧”主创喊冤?
韩国银幕上的“神剧”
H是一座城
法国女兵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