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对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价值分析
2013-08-26谭稻香秦微曾双志杨佩
谭稻香 秦微 曾双志 杨佩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的常见呼吸道疾病,好发于春秋两季[1]。据相关报道,近年来,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日趋上升,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反复发作的胸闷、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严重时长期反复发作并伴有呼吸受限不能平躺,甚至发展成为终身的痼疾。但只要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基本都可通过药物有效控制[2]。为指导临床医生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本研究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支气管哮喘组 随机选取东莞市石排医院 2010 年10 月~2012 年 4 月收治的 46 例患有支气管哮喘的小儿组成支气管哮喘组,所有患儿均符合我国 2003 年哮喘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且均处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持续期。其中男 19 例,女 27 例。年龄 0~5 岁,平均年龄(4.3±1.8)岁;病史 1 d~3 年;实验室检查:胸片检查 25 例胸片未见异常,21 例发现不同程度肺纹理增粗或炎性浸润阴影,均未发现结核病灶等其他肺部异常;血常规检查:WBC增高 11 例,余 35 例正常;3 例痰培养提示细菌阳性。所有患儿均无气胸、肺不张、心衰等严重心肺并发症;无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全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患儿及其家族史见表 1。
表1 46 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家族哮喘史和过敏史
1.1.2 对照组 同期选取 46 名儿童组成对照组,其中男 19 例,女 27 例,年龄 0~5 岁,平均年龄(4.2±1.9)岁,经我院健康检查正常。其家族成员也均无哮喘史。
两组小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隙状态、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 4 级,分别空腹静脉取血后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并记录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同期对照组 46 名儿童做同样操作,测得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记录。
1.3 分级标准 间歇状态:症状<1 次/周,短暂出现,夜间哮喘≤2 次/月,FEV1占预计值≥80%。
轻度持续:症状≥1 次/周,可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2 次/月,但<2 次/周,FEV1占预计值≥80%。中度持续:每日发作,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1 次/周,FEV1占预计值 60%~70%。重度持续:每日频繁发作,短暂出现,夜间哮喘经常出现,体力活动受限,FEV1占预计值<6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患儿不同严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间隙状态、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 4 级间随着病情加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有增多趋势,见表 2。
表2 支气管哮喘组和对照组儿童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便,也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3]。据有关研究指出,目前全世界哮喘患者已超过 3 亿人,且仍有上升趋势。各地患病率高达 5%~10%,病死率 3/10 万~5/10 万[4]。而小儿因其免疫系统等各方面尚不完善,易引起感染、气胸、心衰等并发症。因此小儿支气管哮喘更应引起注意,尽量做到早期明确诊断,以便规范治疗。
目前的医疗观点认为,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结构细胞如平滑肌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以及各种细胞组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反应[5]。这种炎症反应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并常伴发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道受限。患者常常因呼吸道病毒感染、接触变应原等诱发因素,出现反复发作的胸闷、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尤其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明显。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且患儿多数是初次发作哮喘。因此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误治从而导致病情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较低,而在发生感染、创伤、急性炎症等情况下其血清含量可迅速增高。因此临床上一直用作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指标。而有关研究提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也有一定诊断价值,为进一步研究其临床诊断意义。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 46 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组成哮喘组,与 46 名健康儿童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以及不同严重程度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差异。结果显示,哮喘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哮喘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有增高趋势。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组患儿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的水平相比明显增高,且随着严重程度的增加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增高趋势。因此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对临床上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有一定诊断价值。
[1]焦凤兰,杨文东.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5):919-920.
[2]蒋璟 .小儿支气管哮喘 96 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 2388.
[3]王有鹏,徐鑫.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11):1324-1325,1366.
[4]孟庆英,赵继英,边小青,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90 例[J].中国中医药,2011,9(13):52.
[5]方成波,周强.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2,18(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