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
2013-08-23赖少华姚富华黄国财
赖少华,姚富华,黄国财
(贺州市广济医院骨二科,广西 贺州 542800)
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绝大多数为闭合性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5%,老年人更为常见[1]。损伤原因常为跌倒时手肘着地或肩部着地,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往往造成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常为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困难,复位后固定不易,保守治疗有治疗周期长、无法早期功能锻炼、造成患者长时间痛苦等不足,治疗效果不佳。近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老年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提倡积极手术治疗。贺州广济医院骨二科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使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4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龄53~72岁,平均61岁。损伤原因:车祸伤9例,摔跌伤33例,硬物击打伤3例,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9 d,平均4 d,均采用国产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行内固定治疗。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术前检查,如患肢肿胀明显,可予消肿治疗,有其他并发症的术前积极治疗至稳定。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呈仰卧位,患侧肩部稍垫高。取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切口从喙突至三角肌止点,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在胸大肌和三角肌间隙分离,头静脉常走行于该间隙需注意并加以保护,可将头静脉和胸大肌一起轻柔的牵向内侧,三角肌牵向外侧。达到肱骨表面后,尽量少剥离骨膜,清理骨折端嵌顿的软组织,在牵引和克氏针撬拨下将骨折复位,以结节间沟为标志整复对位[2],不要求解剖复位,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选用合适长度的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放置于肱骨外侧,注意钢板位于结节间沟外0.5 cm,大结节顶端下1 cm,钢板远端一般不超过三角肌止点。用1 mm克氏针从钢板近端固定孔向肱骨头方向打入,临时固定钢板,先用一枚普通皮质骨螺钉于钢板远端近骨折端处扭入加压固定,钢板近端扭入3~5枚自攻锁定螺钉,钢板远端扭入2~3枚自攻锁定螺钉。骨折端骨质缺失较多的可取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活动患肢骨折固定牢固,肩关节无摩擦感,伤口止血、清洗后放置引流胶片,逐层缝合伤口,术毕。手术时间45~90 min。术后12 d伤口拆线,三角巾悬吊患肢制动14~21 d,患肢逐步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病例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4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3 d复查X线照片示所有病例骨折均复位良好。肱骨头无螺钉过长穿出,肩关节活动良好。术后1个月和3个月门诊复查X线照片,骨折位置无改变,无螺钉退钉及钢板断裂。术后6个月X线照片示骨折线模糊,无肱骨头缺血坏死,内固定物无松动。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27例;良12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90.7%。典型病例术前及术后X线片见图1-2。
图1 术前X线照片
图2 术后X线照片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以老年人多见,骨折移位多较严重[3]。Neer分型三部分以上移位明显的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及对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可适用手术治疗。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端骨质压缩缺失。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和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常不能牢固固定骨折及碎骨块,术后容易出现退钉现象。手术时应尽量保留肱骨骨膜,以促进术后骨折愈合。复位时尽量不要用骨膜剥离器伸入骨折端进行撬拨复位,这会导致骨质进一步压缩缺失,可于肱骨头打入数枚克氏针通过撬拨和牵引复位骨折。术中骨折端骨质缺失较多的必须取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骨。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设计符合肱骨近端的解剖形状,使用时能贴合骨面,螺钉加压后可促进骨折复位。钢板近端有多个克氏针孔,可用于临时固定骨折块和维持钢板位置。近端锁定钉的方向交错,可增强螺钉的把持力,减少螺钉切割和松脱。其远端的钉孔设计成锁定、加压两用,即可使用锁定螺钉锁定固定,为骨折端和碎骨块提供相对牢固的固定,又可使用普通皮质骨螺钉加压固定,使骨折端加压促进愈合。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钢板放置位置不可过高,否则术后容易出现肩关节撞击,影响肩关节上举;近端打入肱骨头的螺钉不可太长,否则螺钉穿出,术后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关节功能;螺钉孔不要完全打完,使用一半左右的钉孔即可。
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设计合理,操作简便,同时具有固定和加压作用,固定骨折牢固,术后骨折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恢复。因此使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较好的方法。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6.
[2] 朱爱平,李继春,程国林,等.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6):651-652.
[3] 胥少汀,葛宝丰,许印坎.实用骨科学[M].4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