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壁画材质的视觉心理效应
2013-08-23
(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材质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materialis,原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用来体现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包括材料和质地两层涵义。材料是自原料中取得的,是生产成品的初始物料;质地含有色泽、纹理、质感、肌理等性能之意。材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壁画也不例外,材质的开发运用和壁画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现代壁画的发展及对材料的新开发
20世纪以来,受现代艺术的影响,壁画逐渐向介于建筑、绘画、工艺等门类之间的方向发展。对于这个囊括了多门学科的艺术,材料的综合运用较单纯的绘画语言更易于表达这种大文化空间[1]。因此,现代壁画家不断探索和创新材质语言,力求准确地传达时代审美的特征。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可运用的壁画材质的种类在不间断地增长,这给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从“天然材料”(石、木、陶土、大漆、矿物染料)到人工材料(铜、铝、铁、不锈钢、塑料),从各类合金、高分子复合材料到新开发的光、电、霓虹、机械装备及声音、影子、水体等元素,材料的运用几乎到了无所不及的程度。另一方面,壁画艺术家通过深层次地开发材料的内在特征,进行新技法的综合实验,崭新的材料表现方式层出不穷。
在现代壁画开始发展的短短几年中,高温瓷化玻璃镶嵌壁画,陶板彩釉刻绘壁画,大理石镶嵌与及玻璃腐蚀、沥粉、贴金、重彩等的综合运用,使壁画艺术呈现出多彩的面貌。例如,吴作人、李化吉的《六艺》(山东曲阜阙里宾舍),袁运甫的《智慧之光》,张仃的《长城万里图》(北京长城饭店)等等,在探求不同材质的特色方面各有建树。艺术家推动壁画艺术朝着材料的综合运用及新材料探索的方向发展,犹如把洋溢着时代生机的新鲜血液渐注入壁画这种古老的艺术中。
二、壁画材质传统功能的变化
对材质的新开发引发了材质艺术地位的转变。传统壁画在绘画语言和技巧上虽然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由于注重“图解经变”和“传道”的主导功能,常忽视材质自身之美,加之技术水平的局限,材质的运用较单一。所以,材质常作为传统壁画内容的载体,而未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出现。
对于现代壁画,观赏者可能并不去分解里面的情节内容,却更容易被壁画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打动。材质自身的物质审美特性往往超越了传统壁画所强调的社会道德服务功能[2]。加之很多材质本身属于建筑材料,很容易与建筑墙体融为一体,所产生的视觉美感与环境有机协调,同时产生形、色、光的奇妙效果,给人极强的感染力。
现代壁画中,材料既是壁画的承载语符又是表现主体,是以自身的审美特征参与创作。于是,当大量以满足视觉欣赏为目的的现代壁画产生时,它独特的视觉美感成为艺术家关注的对象,材质的综合运用产生的视觉效应也就成为研究现代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壁画材质的视觉心理效应
(一)关于视觉心理效应的本质
视觉是一个光学——生理——心理过程。视觉效应是事物进入眼睛,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达至大脑,达到脑皮质的刺激性信息被分析判断,使心理上产生某种反应,这个过程以一定生理反应为基础,同时蕴涵一些情感内容。
视觉就象一只无形的“手指”,在空间中运动,捕捉材质,探索它们的造型与质地,从而在观者与作品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继而到达创作者的心灵,最终沟通创作者和观者的情感。
(二)材质的视觉心理效应在壁画创作中的运用及意义
1.量感
关于材质的视觉效应,首先是它的量感。因为它的物性赋予它与生俱来的可感知的实在的空间量。量有两个方面:物理的量和心理的量。前者指的是有关壁画材质的大小及轻重的感觉,后者指材料占据的空间、秩序与方向在心理中产生影响。
不同材料的形态对应不同的心理量,块状材料封闭的空间是稳定的,有充实感(相当于“肉”),如木块石膏、陶土塑料等,给人以丰满、稳定、结实等印象;线状料材如钢丝、塑料管、尼龙绳等,使人感觉活泼、流动,相当于“骨”;板材如木板、皮革、布、有机玻璃等,表面有扩展感,相当于“皮”,给人一种舒展的心理印象……这都源于材质的运用带来的“心理量”。
量感产生的效应可分为畏感、实感、趣感效应,对观者的情绪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示作用。当材质的物理量超过人的心理量和正常心理承受程度时,畏感效应发生了,观者会产生畏惧情绪及压抑、狂妄、神圣等方面的联想。纪念碑壁画,常采用块面大、体量大、坚硬凝重的材料,以增大客体和主体的对比度,使壁画产生崇高而庄严的美感。如丰都鬼城的大型浮雕壁画“鬼王石刻”,高138米,宽217米,雕凿深度26米。设计者采用现代爆破技术施工,在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山岩上,堆砌出了一个的巨型“鬼王”,塑造“鬼王”的石质材料块面大,表质粗犷且极具分量感,感觉厚重有力,与大山浑然一体。亲临其境,观者会被它宏大超凡的气势征服,产生一种神秘敬畏的感觉。(见图1)
图1 浮雕壁画《鬼王石刻》 作者:何力平
反之,当材质组合产生的物质量小于心理量时,它以一种玩偶的姿态进入视野,易使人联想到弱小、灵巧等,产生精致活泼的心理效应,这是趣味效应。当物理量和心理量一致时,观者产生实感效应,有亲切安全的感觉,比如在医院和家里的壁画,多采用大小相当、体量适中的材质,以拉近客体和主体的距离,使观者产生平静感和安全感。
2.空间知觉
材质壁画往往比纯绘画壁画更生动丰富,因为它的形态没有固定的轮廓,它占有的是多个连续立面的空间。那些被实体包围的,可测量的容积被称为物理空间,而没有明确边界但可以感受到的是知觉空间,实质来自于形向周围扩张而产生的力[3]。
(1)心理空间:由材料在空间中的形态及变化形成的视觉心理范围,是一种无法量化的主观现象。例如前面提到的丰都鬼王石刻,把块面巨大、造型粗犷的石材浮雕放在室外大山壁上很恰当,但把它放在一个住宅小区里,即使只是一小部分也觉得别扭,这说明材质形态及组合对周围的空间有作用力。
(2)进深空间:利用材质组合让观者产生比实际空间更深远的心理感觉。可以通过材料近大远小的渐变配置或者向心点消失加强透视感,也可运用反光性能较好的质料(如镜片和金属)来拓深空间感。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锻铜壁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作者利用人的透视经验,通过对材质的层叠,形态大小的渐变,隐藏灭点,在有限的前后距离中创造出超越有限距离的进深效果来。(图2)
图2 锻铜壁画《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作者:候一民
3.运动感
对于纯绘画式壁画,无论观者处在哪个方向,画中的形质是基本不会变动的(除透视变化外)。而材质壁画则不然,壁画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材料的组合摆放和变形变质,充分体现动感的魄力。一方面它本身的实在空间量使它可根据观者的位置变化呈现出不同形状,造成随时间推移而运动的立体形态。另一方面,质料更容易模仿生物生长形态,为无生命的物体形态注入活力,表现自身的韧性和反弹力,增强生命意味。
材质形态的平衡,轮廓线的曲直和长短,急缓的节奏变化结合可营造出不同效果的运动感。通过对材质形体扭曲、膨胀、倾斜、缠绕、分割等变形及形态的组合也可在壁画中创造动感。如扭曲使材质富有柔和旋转的动势,倾斜面和斜线产生不稳定的动态,膨胀表现出对外的弹性和动力。在材质的组合安放中,面与面夹角的大小和断面的凹凸曲直及对原有料质的破坏、切割、分裂都可以加强壁画动感。
如在壁画《速度、力量》中,作者通过对材质的切割、层叠、错位,准确地将形态变形的力象表现出来,表现出实际快速运动的物体经过时的视觉感受,由实到虚、由大到小等,我们仿佛能感觉到强烈真实的速度感、飞速旋转的风声(图3)。
图3 综合材料壁画《速度、力量》 作者:许 成
4.时间感
壁画艺术具有时间特性,这个凝固于瞬间的“空间艺术”,能通过各种材质及其组合手法,表现出跨度很大的时间尺度——心理时间。这一心理效应与人体机体内部的节律性(如规律呼吸)和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如四季的交替)有关。
设计者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把时间范畴的早与晚、快与慢及新旧的交替变成整体作品中材料的长短方圆、粗细曲直或者聚散分合、层叠先后等,这些手段可视作一种表现时间延续和转化多种空间场景的有效办法[4]。通过材质疏密不同的组合,伴随着视线和思绪的流动,观者会体会到生活的节奏、时间的律动,触发意识深处的美感神经,从而得到愉悦与满足。
在壁画设计中,艺术家将代表不同时代的材料配置在一起进行有规则的组合,会呈现出不同的时空结构的特质,表现出纵深的时间流向感;或者用代表一个时代典型特征的材质表现另一个时代的题材和主题,体现时光的交错和融汇。如壁画《法定天下》,作者用典型的具有现代气质的不锈钢材质打造古代文化符号,通过精心地组合,作品流露出强烈的古典向现代的延伸感。(图4)
图4 不锈钢壁画《法定天下》 作者:郝海飞
5.肌理感
任何材料表面都有其特定的肌理表面。肌理是由材料本质属性所显示的效果,可通过人的视觉和触觉来感应。从视觉心理感受的立场出发,由材质表面组织构造所引起的视觉触感,也称之为视肌理感。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感观常互相影响。对某种刺激的感受能在不同感觉领域中产生作用,我们称之为“联觉”或“通感”,如“看上去”是“柔和的”、“粗糙的”、“冷冰冰的”等等。这是由于人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仿佛可以“感受到”对象的粗细软硬等触觉,这种共性可以给观赏者造成独特的心理效应。
材质肌理的多样性为壁画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细密而光亮的质面(如锦缎),给人轻快活泼、精致华丽感觉;平滑无光的质面(如磨砂墙),使人感到含蓄安静朴实沉重;粗糙有光的质面(如皮革),使人感到笨重粗犷;粗糙无光的质面(如树皮),给人稳重而生动的感觉。
根据材质肌理的视觉效应,研究最为合适的配置方式,使其与壁画融合在一起产生和谐的视觉感受。当同一肌理的材质配置时,已含有统一协调的要素,可以通过肌理起伏的光影感和面、块的分布传递不同的表情。反之,不同材质的肌理组合中,由于材料本身的形色质已有了丰富的对比,就尽量在色彩、光感上作出协调的效果。例如,在这幅苏联壁画中,运用了毛、麻、棉、竹、晴纶等多种材质,作者通过巧妙的编织工艺把它们色彩和图案统一起来,突出了粗糙、柔细、质朴、弱光感的肌理语言,和谐的变化、含蓄的对比营造出豪放而细腻的表情和魔幻的视觉空间。(图5)
图5 毛织壁画
综上所述,把壁画材质置于现代艺术背景,更深层次地研究它的视觉语言带给人的影响,能启发壁画设计者的创造思维和灵感,更广更深地挖掘材质的视觉语言,促成新的壁画语言探求方面的突破。
[1]李镇.综合材料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J].装饰,2003(2).
[2]齐喆.浅析材料语言在现代壁画设计中的作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3.
[3]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4]蔡树本.壁画设计的独特语言[J].新美术,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