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增广贤文》的现代价值

2013-08-15蒋敬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格言仁义儒家

蒋敬诗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 400010)

《增广贤文》简称《增广》,大约成书于明万历期间,后经明末和清初民间的一些学者不断修改,增补,多认为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周希陶对其加以修改,刊行了《重订增广》一书。它是一种戒训类蒙学读物,所收录的是当时流传的格言、谚语和诗词名句。在大力倡导国学的当下,不少中、小学乃至大学都把它作为学生的诵读教材,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增广贤文》是一本宣传儒家思想的书,而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里仁》第四)。“忠恕”之道就是“仁道”和“恕道”。[1]仁道和恕道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重要的处事原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理论原则。因此,今天的人们重新学习和研究《增广贤文》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增广贤文》内容几乎覆盖了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处世、交友、求知、修身、齐家、日常生活的规范与原则。全书在通俗的格言、谚语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以韵文为主要表达形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深受人们喜欢。概括起来,《增广贤文》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增广贤文》的核心内容是儒家的“仁义”和“诚信”等道德观

(一)仁

仁,就是前面所言的“仁道”。仁是儒家道德核心,孔子说“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与此相联系的是“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1]“仁道”和“恕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要爱人,又要不能强迫他人做于人不利的事情。儒家的继承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强调了对他人之爱,并推及到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孔孟仁道的思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心”,“同情心”,“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增广贤文》在训诫人们要有“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时,由于是普及读物,它不是用理论来进行说教,而是采用“行为”方式进行教化,如: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千里送毫毛,礼轻仁义重。

这些谚语和格言,千百年来,成为人们为人行事的准则。

(二)义

“义”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人伦,超越阶级、超越等级秩序及其生命尊重的精神境界。在今天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先义后利的原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人们在追求金钱、物质利益之时,千万不能置“义”于不顾、在《增广贤文》中“仁义”并提,体现出仁义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如: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义”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在上层统治集团,还是在下层民间社会,它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在上层统治集团,它是维系上、下的关系,增进集团内部团结必需的“权术”。堪称中国封建统治集团“以义相召”典型的刘备集团,从一开始结交,即以“桃园三结义”的仁义为标榜,大得天下之心,尤其是得到手下良将谋臣的拥戴。至于下层社会的民间,一部以歌颂农民起义,以义而凝聚民心的英雄传奇《水浒传》,更是一曲响彻云天的“义”字颂歌。

古人重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此精神的感召下,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此前仆后继。先义后利的原则,关系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单位,每个人都要树立整体观念的大局意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正是仁义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才使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杀生求仁”、“舍生取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仁人志士出现,才使中华民族在最艰难的时候能团结一心共同奋斗。[2]如果我们丢掉了这种仁义至上的价值观,自然会出现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麻木不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取见利忘义。今天那些贪官污吏正是没树立“义”的道德观、价值观,而沦落为人民所不齿的阶下囚。《增广贤文》利用民谚、格言,儒家经典对“义”字进行传导和训诫,无疑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信

古人的“信”,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更是今天市场经济建设的命脉。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把诚信作为一种能否做人标准来看待的。《增广贤文》也选了许多有关诚信的谚语和格言,如: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欺老莫欺少,欺少心不明。

诚信是儒家伦理道德“做人”的根本,儒家把诚信视作维系正常做人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中国古代,诚信原则渗入到各个社会生活领域。上下级之间,要遵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夫妻之间,要“海枯石烂不变心”;朋友之间要“一诺千金”;即使在敌国之间,也反对“不宣而战”的不守诚信的偷袭行为。现代社会有人甚至将“兵不厌诈”的用兵策略,扩大到政治、经济乃至人际交往,其实是一种误解,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康德将“不说谎”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性。西方哲人像中国古圣贤一样看重这一道德原则。因为守信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须要求个体遵行的基本礼俗和原则。我们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失去了诚信原则,其结果就会导致市场经济本身也随之毁灭。

二、《增广贤文》的为人处世之道

一个人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后,面对复杂的社会,还必须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增广贤文》内容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为人处世的戒训。为人处世是古今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广贤文》在对一个人的戒训上,始终将“做好人”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人在做一个好人时首先应是从家庭中的父子(女)、兄弟(妹)、夫妻关系上做起: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百年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不但要注意家庭人伦关系,更进一步推己及人、弘扬人道博爱精神。首先对他人要尽心尽力,奉献爱心,替别人着想:

诸恶莫作,从善奉行。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己量。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增广贤文》这些民间伦理实践的提炼,放在今天依然有重要意义。我们如能吸取合理成分,就可以促进现实社会中人们相互爱护与尊重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创建和谐社会的形成。

纵观《增广贤文》所宣扬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们可以概括为:

1.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夫义妻贤的人伦之道。

2.近贤远小,谨慎交游的交友之道。

3.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博爱之道。

4.温良恭俭,和谐诚信的处世之道。

5.晓以大义、孜孜教诲的育人之道。

《增广贤文》在述及为人处世之道时近则至爱家庭,远则邻里乡朋,它倡导了至和的人际关系,弘扬了人道博爱精神。放到今天,它十分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尽管它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童蒙训诫类读物,其中也有一些封建糟粕和说教,但它依然有积极意义。

三、《增广贤文》的修身之道

古人重视修养,强调一个人的修养与家庭、国家、社会的治理有着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增广贤文》在论及一个人的修养之道时有许多至理名言,应该引起今天的人们注意。

1.要志存高远。志向的有无,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才,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人才的作用。《增广贤文》在论及人之立志时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2.要勤奋惜时。一个人的志向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勤奋和努力,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构建。《增广贤文》论此时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在于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节俭自律。节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修身、持家、治国的法宝。封建社会的仁人志士尚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今天共产党人更是倡导“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增广贤文》在论及勤奋自律时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4.严己宽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金玉之言,也是今天共产党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增广贤文》在论及此处时说:“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增广贤文》是在我国民间具有很大影响的一部古代蒙学典籍,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具有教化功能的妇孺皆懂、老少咸宜的通俗读物。其内容有的取材于儒家经史典籍,有的是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具有雅俗共赏的功能,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古代农业社会大众修身、处世、交友、求知、齐家、日常生活的规范与原则。[3]尽管我们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但它所宣扬的一些思想和行为,除去其中的糟粕,依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效法和学习,把它作为一种辅助读物在我们今天大、中、小学生进行宣传,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专门的专栏进行普及,依然有一定意义。

[1]杨伯骏.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彭友谷.增广贤文的现代教育意义[J].邵阳学院学报,2005(2).

[3]刘韶华.增广贤文里的哲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3).

猜你喜欢

格言仁义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格言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格言
格言
格言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