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任外长扫描
2013-08-21方乐迪
方乐迪
入列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成常态
另一方面,从几任外交部长的外交履历中亦可看出,外长人选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考量。
在两会换届中,外交部长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岗位。经梳理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多位外长晋升副国级领导人。中国外长的确有个好前途。另一方面,从几任外长的外交履历中亦可看出,外长人选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时中国外交政策的整体考量。
外长晋升副国级几成常态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任外长均由党内高级官员兼任。第一任外长是由周恩来总理兼任,陈毅则以副总理身份兼任了第二任外长。而此后多任外长则多晋升为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入列党和国家领导人行列几成常态。
自陈毅以后共有4名外长晋升为副总理,负责中国的外交事务。他们分别是陈毅的继任者姬鹏飞、黄华、吴学谦和钱其琛。上述4人中,也有人以副总理身份兼任外长。其中,吴学谦和钱其琛还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唯一的例外是乔冠华。
乔冠华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家,曾出任外交部部长(1974—1976)。但乔冠华因“四人帮”的牵连而长期受审查,政治仕途没有更进一步。事情源自逮捕“四人帮”时,从王洪文家中抄出了一份组阁名单,乔冠华的名字位列其中。这一名单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拟定的,上面有王洪文批改的笔迹。1982年时,乔冠华获平反,继续为中国外交事业服务。乔冠华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其妻章含之任对外友协常务理事。
1982年,国务院进行改组,增设了国务委员一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的规定,国务委员协助国务院总理工作,受总理或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重大的专项任务。
2003年换届时,中国的外交管理体系进行了调整。在国务院系统,将由一名资深外交官担任国务委员负责外交事务。唐家璇成为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领导外交工作。
2007年换届时,由于李肇星已过任职年龄界限没有晋升国务委员,由具有中联部和外交部任职经历的戴秉国兼任。
外长人选体现国家外交战略
新中国的外交从无到有,而外交人员亦经历了一个从革命家到职业外交家的更替过程。新中国的前两位外长都是革命家出身。周恩来和陈毅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身居要职。
姬鹏飞也曾参与长征,他也是第一位有驻外经验的外长,是中国驻东德的首任大使。姬在外交系统的时间较长,自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就在外交系统工作。而此后的几任外长均是经历过外交历练的资深外交家,多数外长均有驻外的履历。
某种意义上,中国外长的人选上代表着国家的外交政策整体考量。
仔细分析,乔冠华、黄华两位外长均有涉美的相关外交经验。而他们担任外长时间亦恰恰赶上了中国外交调整期(1974—1982)。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已日趋紧张,这使得中共不得不考虑自己在外交策略上的转向。与美国改善关系,借以谋求某种在外交上的均势和平衡。
在整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恢复,由恢复大使级会谈、尼克松访华再到1979年的正式建交。乔冠华、黄华这两位具有涉美外交经验的外长即是曾经具体执行者,也是后来的策略制定参与者。他们贯彻高层的外交思维,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最近两届外长也与美国有渊源,均是驻美大使出身。他们在与美国交往上具有丰富的外交关系,此外还与美国上层人士具有非常好的私人关系。在胡锦涛担任国家主席的10年,两任外长具有驻美经历,这与中央层面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思路也是有关系的。处理好中美关系,对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大有裨益。
曾经具有驻苏经历的钱其琛在1988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时出任外长,并且做了10年的外长(1988—1998),其继任者则是熟稔亚洲事务的唐家璇。在江泽民时期,两任偏向欧亚方向的外交家相继担任外长,亦是对当时国家外交思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