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牵引配合刺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
2013-08-21杨煜
杨 煜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226200)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采用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议座谈会”制定的标准[1],在诊断为颈椎病的情况下,还应根据以下进行诊断:(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转试验(+)。(3)X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多伴有交感症状。(5)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6)除外椎动脉I段进入C6橫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7)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椎动脉造影。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前述诊断标准(1)+(3)或(2)+(3)或(3)+(5)+(5)+(6);单纯椎动脉颈椎病者;排除严重的高血压、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
65例符合前述诊断的患者均为针灸门诊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组,其中男38例,女37例,治疗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2±10.0)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0.3±11.1)岁,两组各项资料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
(1)牵引患者在医院行颈椎颌枕牵引,采用微机控制间歇牵引床,取坐位,颈前屈15°-25°,牵引重量从3kg开始,渐缓慢增加(最大重量:男8kg,女7Kg)。间歇牵引牵引时间与间歇时间比为4∶2,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针灸:
主穴:风池 天柱 C3-7 夹脊 百会
配穴:气血不足 足三里 关元 血海 三阴交
黑白交织的光影中,肱骨、耻骨、股骨、胫骨、髂骨……我在书桌旁用毛刷蘸了清漆抹在我所收藏的第207块骨骼上。最左侧的一具颅骨正对我露齿微笑,像极了我的人骨父亲。风干以后的骨骼需要定期保养,才会泛出动人的光泽,我的秘室里藏着206块骨头,这些骨骼来源于206位死者的身躯,死者是我借以拯救生灵的沉默大军。
肝郁气滞 太冲 肝俞
肾气不足 太溪 肾俞
痰浊中阻 丰隆 中脘 阴陵泉
操作:针刺风池、天柱 、百会、足三里、太溪、中脘、肾俞用补法,太冲、丰隆、阴陵泉、肝俞用泻法,风池、天柱及C3-7夹脊温针灸,每次选四穴,得气后针柄上加艾绒温针灸,连灸三壮,10天一疗程。
(3)刺血:风池、哑门、太阳取一穴,刺络拔罐,一疗程两次。
对照组:每晚睡前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2个月随访未复发;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偶有发作;有效:眩晕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有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或病情加重。[2]
3.2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可见,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眩晕”范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眩晕不外风、火、痰、虚四种因素所致。而四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如肝郁则化火,火极则生风。同时,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蕴则痰浊内生,痰因火动,故风火痰虚之中,尤以火和虚为致病的主要因素。精亏则髓海不足。故病机主要考虑为经络空虚,经气不足,气血不能上荣,血不荣筋,颈部肌肉失养,出现颈椎失稳,精血虚衰,颈椎失养,导致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因此治疗重在通畅肾督气血,调达脉道,恢复机体之动态平衡。
椎动脉颈椎病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症状的改善对临床解剖表明[3],颈椎横突孔的内径无论横径还是矢状径都大大超过椎动脉的外径,提示在正常情况下椎动脉不至于受压,只有骨赘形成才会造成压迫,而颈椎体、椎间关节的骨赘多从后方占据横突孔,只有骨赘占据横突孔内径≥1/3时,才会出现头部症状。且多种文献和临床结果表明,椎动脉缺血症状与骨赘的大小并不平行,大的骨赘不一定都产生明显症状,小的甚至无骨赘的可出现明显症状[4]。除了骨赘压迫因素外,导致颈椎病临床症状的原因还在于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的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管腔变小,供血减少。
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解;可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周缘的压力,并有利于已经向外突的纤维环组织消肿,尤其可以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还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5]
风池、天柱的作用是补益脑髓。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袪风要穴,又是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既可调畅脑部脉络之气血运行,又能调整全身阴阳气血之平衡,使清阳之气升入清窍。解剖上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与枕动脉、静脉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椎动脉,两动脉分支在肌层和硬脑膜处相吻合。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双重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功能[6]。而据近代文献表明,天柱穴为眩晕兼项强痛的颈项部最频繁用穴[7]。C3-7夹脊为局部取穴,从现代解剖来看,颈夹脊穴位的分布与颈脊神经节段关系密切,通过针刺可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节作用,从而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艾灸有温经散寒、升阳举气之功效,使寒凝得热而散,气血而行,气至病所。针灸可以发挥消除炎症、缓解痉挛、分离粘连、修复创伤等作用,从而理顺颈部各硬、软组织间的位置关系,部分或完全恢复入脑各动脉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的外围空间环境,使动脉受压、迂曲、痉挛状态得以改善,动脉血流量得以增加[8]。
古人在《灵枢•九针篇》“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点刺出血能直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使微循环中的粒线流加速,红细胞往返活跃,血氧含量增高,血色变明亮,微循环瘀滞改善,改善局部组织细胞因缺氧后发生的改变[9]。
治疗后嘱者注意生活起居,避免体力和脑力过度劳累,加强体育锻炼,预防复发。
[1] 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颈部活动功能严重受限,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 单云官,魏焕萍.颈椎管壁骨质增生的观察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2,10(1):21
[4] 翟宏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68-669
[5] 夏棣其,杨钦河.[J].新中医,2005,37(2):63-64
[6] 袁晓军.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
[7] 刘立公.针灸典籍通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258
[8] 王红娥,苏稼夫.近年来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38.
[9] 王峥,马雯.中国刺血疗法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