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乐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临床观察
2013-08-21徐惠梅
徐惠梅 崔 欣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心乐胶囊主要成分为红参、黄芪、当归、麦冬、双花、鱼腥草、连翘、土茯苓等,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属气阴两虚型者。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心病中心应用广泛,临床疗效显著,现将部分病例观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选自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80例,入选病例均符合西医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1],中医诊断为心瘅(气阴两虚型)。[2]
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门诊患者22例,住院患者18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8-44岁,平均(19.57士3.54)岁;病程5天~6个月,平均(42士53.6)天。对照组,住院患者19例,门诊患者21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8-44岁,平均(18.51士2.68)岁;病程7天~6个月,平均(39土60.25)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与疗效判定标准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治疗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患者调整剂量,尽量不用其他药物。疗程4周。
治疗组:心乐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对照组:玉丹荣心丸[3],每次4丸,每日3次,口服。
基础用药:两组患者均在各自用药基础上给予能量合剂(成人10%葡萄糖溶液500mL,辅酶A100U,三磷酸腺苷40mg,维生素C5.0g),每日1次,静脉滴注。
2.2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示,样本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组件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3 疗效观察指标
症状:胸闷或痛﹑心悸﹑发热﹑气短﹑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痛、腹泻等
体征:咽红﹑心律失常﹑心音低钝﹑心尖部收缩期杂音、舌象﹑脉象等
心电图:治疗前后静息心电图变化;
动态心电图:治疗前后心律失常情况;
2.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2]
2.4.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均无改善。
2.4.2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比治疗前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25%以上者),或平坦T波变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变者;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2.4.3 早搏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早搏情况。临床治愈:24小时早搏为偶发或完全消失;显效:早搏减少80%以上;有效:早搏减少50%~80%;无效:早搏减少小于50%。
3 治疗结果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表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静息心电图疗效比较
表2 两组静息心电图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动态心电图早搏疗效比较
表3 两组动态心电图早搏疗效比较(%)
4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而引起的急慢性心肌炎症。中医认为其因外感邪毒经由口鼻或胃肠侵袭,内舍于心,渗入营血而致气血失和,阴阳两虚,表现为发热、胸闷、心肌等热类症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其命名为“心瘅”。郭文勤教授认为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病程中从始至终存在气阴两虚,在各期程度不尽相同。[4]心乐胶囊是郭老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对古方人参芍药散(出自李东垣《脾胃论》)进行整理研究而研制成的院内制剂。该方本用于“脾胃虚弱,气促憔悴”,内含当归补血汤、保元汤、生脉散、芍药甘草汤等多个经典古方,用药简单精妙,配伍严谨。
本观察证明了心乐胶囊对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并可减少早搏的发生。其采用养阴扶正,清热祛邪为基本治则,符合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提倡的抗病毒、保护心肌的治疗原则,并且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是一种理想的中药复方制剂。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痛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5-4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92-294
[3] 张俊清,张军平。玉丹荣心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系统评价[J].天津中医药,2009,26(2)∶162-165.
[4] 刘伟婧.人参芍药散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