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断骨头连着筋——琼剧融入闽南戏剧文化圈的构想
2013-08-21陈涣
□陈涣
琼剧是海南本土流播最广的地方戏,其渊源可溯自300多年前,透过仅存不多的尘封典籍,琼剧承载的海南历史记忆不可磨灭;见证海内外热烈的观看场面,琼剧在琼籍后裔心灵深处的神圣地位依旧无可替代,琼剧被冠为“海南文化名片”美称当之无愧。海南建省以后,琼剧从广东戏剧文化交流圈剥离出来,独主江湖,收获了建省政策带来的最丰厚红利:由区域性戏曲剧种自然升格为省级序列,话语权提升,发展空间得到极大释放。但是,琼剧孤悬一岛,制约颇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艺术提升滞缓、剧种边缘化等问题。
为此,我省决策层坚持不懈地开展调研,问计行家,积极探索琼剧发展新路。近年来,《下南洋》唱响京华,亮相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琼剧重返中国戏剧大家庭初战告捷;《海瑞》作为廉政文化精品在全省巡演等等,以打造重点剧目为核心的扶持政策已初见成效。2010年5月10日晚,时任省长罗保铭在观摩《下南洋》后指出,“弘扬海南地方文化,琼剧当首屈一指。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琼剧应当也完全能够扛起弘扬海南地方历史特色文化这杆大旗”,对琼剧定位和期待,言简意赅,高屋建瓴。2013年5月14日晚,省委书记罗保铭观看新编历史琼剧《海瑞》后,再次对琼剧予以高度关注,其鞭策力量令琼剧人振奋。从宏观上审视,省委、省政府对琼剧的重视扶持前所未有,琼剧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于微观处探求,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琼剧,路在何方?
把琼剧打造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必由之路。鉴于琼剧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笔者认为,首先要追溯源头,回归“大本营”。众所周知,琼剧用海南话演唱,与闽南戏剧文化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琼剧之于闽南戏剧文化圈不可或缺。因此,以其亲缘关系作为理论基础,探索琼剧融进闽南戏剧文化圈,推动艺术交流,强本固基,推进艺术创新,抑或事半功倍。
琼剧与闽南戏剧的渊源
闽南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地区,南宋以来,随着闽籍先祖的几次大规模对外迁徙,逐渐辐射到台、浙、粤、琼部分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据查,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有数十种,如今较有代表性的剧种有高甲戏、布袋戏、木偶戏、歌仔戏、白字戏、梨园戏、潮剧、琼剧等十余种,其中有相当部分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演剧形态切入,琼剧等闽南戏剧的演出与当地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紧密相连,是当地群众娱乐的主要形式,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历经数代延漫,几度变异,跨疆越境,始终昭显其强大的向心力。闽南戏剧作为闽南文化的主体继承,居功至伟。正是由于闽南人的不断外迁,在各地形成闽南人聚居地,便逐渐地将闽南戏剧文化传播出去。从这个层面上看,闽南语系是一个远程传播的现象,它所形成的格局也是我国东南移民文化的一个缩影。正因如此,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将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划进“闽南戏剧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经过多年的相互影响,剧种的声腔、音乐、对白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闽南戏剧的活动与民间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一年到头都会在神佛圣诞、节令、庙宇庆典、民间祭祀、婚丧喜庆、社团、私人间的罚戏演出、处罚违反乡规民约的行为和调解私人纠纷等场合出现。形形色色的宗教、民俗活动深入农村,为闽南戏剧提供了生存保障,二者相互依附,这种现象在全国来说应比较典型。
琼剧与闽南戏剧的现状
时代的发展,创新速率相对迟缓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的地方戏曲面临严峻挑战,包括闽南戏剧在内的多数剧种日渐式微,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娱乐选择五花八门,网络、影视、歌舞厅等趋之若鹜,顿时,传统戏曲成了“阳春白雪”,关顾者寥寥可数。世界各地虽然能说闽南语的人数逾亿,但是,伴随着方言的弱化,闽南戏剧观众日渐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泉州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曾提及:“民间生存土壤日渐丧失,民间性日渐淡化,终将导致剧种生命力的弱化并危及其永续传承与发展。由于影视、网络等新型艺术和外来文化来势迅猛,且几乎不受阻拦地侵入本土,迅速抢占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领地。”
目前,这些剧种的专业、民营剧团,相当一部分只能依附着神期庙会、节令婚庆而生存,激活传统,提升品位却显得力不从心。以海南琼剧为例,演出草台化、观众老龄化不可回避,人才断层,创作理念与时代脱节等诸多问题更不容忽视。无独有偶,高甲戏等剧种还存在着人才流动中“挖墙脚”、恶意降价、假冒伪劣、中介扰乱等混乱现象。剧种生存空间缩水,传承创新迟缓、甚至停滞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如何让闽南戏剧孕育出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使之抱团发展,持续发挥影响力,却是空间颇大而应该积极为之。
琼剧融入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历史意义
闽南语系的各个古老剧种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基于闽南戏剧在中国戏曲中的重要地位,结合闽南戏剧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闽南语系剧种交流平台,汇集其涵盖的各个剧种集中展示交流研讨,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充满生机的戏曲艺术交流氛围,意义深远。
首先,将促进闽南戏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有效保护,增强发掘抢救遗产、打造原创精品的紧迫感、自信心和创造力。在拒绝平庸、亮出绝活、推出新作的竞争思维下,超越自我的独特性彰显将是角逐利器。异彩纷呈各具代表性剧目的展示,可为各剧种艺人提供学习观摩、借鉴交流便利,扩大视野,提高水平;而这种近亲的吸纳,更容易融入。同时也为闽南戏剧的综合交流和个案研讨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素材支撑。
其次,可实现国家层面对闽南戏剧的集中指导和全局规划,为闽南戏剧传承创新开设成果展示窗口,也可为闽南戏剧入围国家级赛事搭建选拔平台,对于闽南戏剧整体的推广宣传普及,对于各剧种的传承创新,其辐射效应却是孤军奋战所不能企及的。
再次,可为闽南语籍海外同胞、侨胞增进乡谊,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提供高端平台。闽南戏剧流播遍及全球,是海外闽南籍乡亲共同的心灵家园,他们因戏而聚,因戏结缘,因戏消除误会,因戏促成合作的个案屡见不鲜。在香港,琼籍同乡聚会琼剧演出不可或缺;海外潮籍同胞因为潮剧而倾力报效桑梓也是不胜枚举;特别是在台湾,两岸闽南人有着同样的信仰,沿袭同样的风俗,分享同样的艺术,闽南戏剧的扎根繁衍,见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的血缘关系。这种交汇必将超越艺术本身,增进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构建闽南戏剧平台的设想
闽南戏剧研讨活动是前奏。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和海南省文联在海口联合举办“琼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闽南语系剧种研讨活动”,来自于10多个国家、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交流。通过交流,与会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到闽南剧种与我国古老的戏剧传统的渊源,这些亲缘剧种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原貌,发现了闽南语系地方剧种的传承保护、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大家纷纷表示,把众多属于闽南语系的剧种“捆绑”在一起研讨交流是个创举。于此,笔者以为,定期开展以“闽南戏剧”相关议题为内容的专题研讨交流展演活动,发挥各剧种名家等文化精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闽南语系各剧种呼吁、喝彩,扩大影响;加强闽南语系不同地域和剧种间的相互研讨协作,促进交流合作和交融发展,共同弘扬闽南戏剧文化。这对于闽南戏剧文化圈,乃至中国戏曲界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好事。
举办闽南戏剧节探讨可行性。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由文化部或中国戏剧家协会牵头主办的诸如中国京剧节、中国昆剧节、中国越剧节、中国秦腔艺术节等国家级剧种交流活动不在少数。然而,这类艺术节一般是面向于单一剧种。闽南语系各剧种中也不乏集中展示的积累,如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国际潮剧节,琼剧会演、世界闽南文化节等,但毕竟还是属于单一剧种或省内剧种,其影响范围相对有限。在国内,将一个语系的亲缘剧种集中一起交流展演实属鲜见,由此可见,把“2011海口首聚”延续下去,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为此,可考虑汇集闽南语系亲缘剧种举办“闽南戏剧节”,凡属梨园戏、歌仔戏、高甲戏、潮剧、正字戏、白字戏、雷剧、西秦戏、琼剧、木偶戏以及闽剧、汉剧、莆仙戏等亲缘剧种的艺术院团均可申报参与,集中展示各自的传承创新剧目。未来的“闽南戏剧节”,可以由文化部或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发起,各剧种所属省市的政府单位轮流作为东道主,办成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国际性闽南戏剧交流展示平台。
当前,我国闽南方言区均在充分激活各种资源搭建平台助推地方文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如福建的海峡论坛大会、广东的国际潮人联谊会等皆有不俗表现。我省更有条件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等高端平台助推以琼剧为代表的海南地方文化,或可在举办时间、地点等方面争取与有关活动相衔接,争取把闽南戏剧节展演地点永久落户海南省,或可与海南省艺术节同步举行,通过多剧种的展演,既增加展示多样性,提高海南省艺术节的艺术品位,这将对琼剧发展,提升海南文化软实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琼剧融入闽南戏剧文化圈,构建闽南戏剧交流展示平台必将惠及当下,影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