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3-08-20胡国华
胡国华
摘要: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整体专业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幼儿因和幼儿教师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79-03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家庭教育的发展与延伸,也是幼儿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和中介。因此,可以说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幼儿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成败。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师资队伍,我国于2012年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这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人、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终身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教师教育的改革趋势与潮流。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专业化建设的时代重任。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河北省的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专业素质距离《专业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成为制约河北省整体幼儿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制度转型和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专业标准》,研制切实可行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调研方案,对河北省若干城乡幼儿园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性调查研究,以此了解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为河北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河北省各类幼儿园的幼儿教师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是97.56%。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测的《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作为测评工具,调查表为两个分量表: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二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因素,主要从教师自身、幼儿园和社会等三个维度进行调查,收集的数据由SPSSl9.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省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涉及河北省城乡、公立、民办幼儿园中不同性别、职称、学历、专业的幼儿教师400名,其基本情况呈现以下特征:
1.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数据统计显示,在河北省幼儿教师队伍中,女性教师占据了绝对比例,这可能是受传统的社会观念影响,很多男性对幼教工作职业认同感低,耻于从事此项职业,导致男性幼儿教师大量缺失。再加上幼儿教师工资微薄、地位低下,更是从心理上极大地动摇了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幼儿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流动性大,不仅会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的认知,还会缩短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给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城乡幼儿教师素质差距显著
从调查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在职称比例、学历水平和专业结构方面,城市幼儿教师明显优于农村幼儿教师,城乡教师差距较大。这是可能由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直倾向于城市,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从而降低了河北省幼儿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民办园的师资建设落后于公立园
统计结果显示,私立幼儿园中无职称和低学历的幼儿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幼儿园,可见私立幼儿师资建设与公立园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这可能是由于公立幼儿园均由政府相关部门严格遵照国家的管理办法举办并在教师聘任、选拔、录用、培训方面较规范化、严格化。相比之下,私立幼儿园大多数教师为临时聘用,且职称评定远未达到规范化操作,很多幼儿教师没有职称且专业对口率低,影响了私立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整体状况良好但城乡差异显著
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的平均得分是30.820,与最高分相比有一定距离,但差距不大,说明河北省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发展状况良好。但城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幼儿教师,二者在城乡变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t=-3.526,p=0.001),其差异来源于幼儿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t=-1.995,p=O.047)、专业知识(t=-3.063,p=0.002)和专业技能(t=-4.037,p=0.000)等三个维度。如城市幼儿教师一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能够坚持将知识传授与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相比之下,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时则带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不能按照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需要,灵活随机生成适宜的课程。
2.河北省幼儿教师培训内涵有待于提升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河北省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也相应有了明显进步。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只有16.5%幼儿教师没有参加过在职专业进修与培训,可见河北省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培训较为普及,无论城乡、还是公私立幼儿园都或多或少能够提供给教师一定的在职进修机会。但就具体培训工作的调查却发现:培训内容多集中于计算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培训形式多是课堂式的理论讲授。被调查教师中有51.17%认为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15.96%的教师认为培训与工作实际矛盾大。幼儿教师更期望的是现场观摩,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而不仅仅是讲授式的系统理论培训,可见培训实际与教师预期还有相当距离,今后培训的方式与内容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
3.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组织与环境的支持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幼儿园未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很多幼儿园的教研激励制度形同虚设,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3.7%教师认为“幼儿园有教研激励制度但没有什么吸引力”。多数幼儿园仍然把评价教师的主要目的用来作为奖惩教师的标准,而不是以此判断教师的发展需要,可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4.河北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52%对个人的专业成长感到一般,31.2%的教师感到不满意,“如果幼儿园开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74.8%的教师选择积极参加;但在关于“是否了解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答案中,近一半的教师选择“了解,但未做过任何规划”。可见,幼儿教师已经开始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但把希望寄托在组织和单位上,其专业发展主体意识亟待提高。
四、研究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宏观环境
1.增加经济投入,提高幼儿教师地位
河北省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立法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增加幼儿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此外,为从整体上保证城乡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协调并进,政府在加大对幼儿教育经济支持的同时要注意财政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医疗、保险问题,以吸引更多优秀人员加入到幼师队伍中来,从而为建立一支性别比例协调、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专业对口的高水平幼儿教师队伍奠定基础。
2.执行《专业标准》,加强幼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根本在于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因此,政府在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经济待遇的同时更需建立新型的幼儿教师任用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制定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严把幼儿园教师人口关;完善幼儿园教师聘任、考核、退出等人事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特别是对私立幼儿园,政府须确立有效的经费监管系统和教师聘用标准,确保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投入用于教师发展,从整体推进幼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3.组织职后进修,打造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在当今终身教育的时代,职后培训已成为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与各培训机构携手打造一个由国培、省培、各县市培训以及园本培训相结合的多维培训体系。同时还要使培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即在培训中要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需要,把寻求解决问题的行为纳入实践之中,将培训、实践、研究相结合,有意识地引导教师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反思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从中探究教育规律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加以检验。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幼儿园应努力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适宜的中观环境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这一环境中进行的,故幼儿园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幼儿园应该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为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
1.创造和谐、合作的园所文化,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温馨的心理环境
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一位教师的心灵渴求,成功而有特色的园所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它对于置身其中的幼儿教师具有净化灵魂,提升人格、纯洁思想、健康情感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营造一个温馨、融洽的园所氛围,以此增加教师的凝聚力,提升教师在幼儿园工作的价值感,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的人文心理环境。
2.吸引幼儿教师参与民主管理与决策,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规范的制度环境
幼儿园管理者要以平和、亲切的态度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增强幼儿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广大教师的归属感、使命感。因为只有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才能激发起其内在的工作动力与热情,使教师产生对幼儿园的依赖感和认同感,从而不断培养幼儿教师的事业心、上进心,以源源不断地推进其专业化进程。
3.构建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的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浓厚的学习环境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开放的、合作的,是在“集体智慧”的推动下实现的,因为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障碍.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而团队学习可以激发个体的洞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幼儿园应积极创设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为教师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以研讨、读书、集体备课等形式相互交流、沟通、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解决每位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使每位教师都有扩展其能力的空间,都有锐意思考的心态,都有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动机,从而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幼儿教师自身应树立专业自主意识,为其专业发展发展创设积极的微观环境
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内设的,强调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即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识、感受,激发其内在的驱动力,并努力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自觉追求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实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激活自我发展的意识,引导教师主动关注自身发展,做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当幼儿教师有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才能明确自身需要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而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并主动学习。在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教师反思批判的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幼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地自我调整,从而最终走上专业自主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