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分析
2013-08-20李海兰韦殿华
李海兰 韦殿华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是推动社区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文化载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决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从内生动力、经济动力、外在动力等方面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不同动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动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62-02
随着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就的同时,原来在非温饱状态下掩盖的矛盾,在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凸显,如劳动力短缺与老龄化的矛盾、环境污染问题、收入分配矛盾、贫富分化问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甚至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和谐社区”理论的提出不仅及时,而且十分必要。
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单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曾几何时,人们在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鸡犬之声相闻的传统社区里生产和生活。倏忽之间,这种浪漫温馨的生活方式就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被无情解构了。今天,生活在一片片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森林”中的都市人群形同陌路,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早已无影无踪。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社会稳定的侵蚀相当严重。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几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领域,成为在农村和城市飞来飞去的“候鸟”,矛盾和问题接踵而至。因此,社区建设和社区和谐问题就突出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面前。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社区文化和谐则社区和谐。有鉴于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城乡社区文化建设高度关注、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成效明显。社区文化广义上讲是社区居民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社区文化则是除社区物质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现象的总和,是社区共同体所传承和创造的(或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及其物质载体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一般来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发展动力,社区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纵观事物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其动力既有一元的,也有多元的。与一元动力相比,多元同向动力结构的事物比一元动力结构的事物发展速度更快、速率更高、效果更好。那么,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哪里?其结构是一元还是多元呢?笔者认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动力结构是同向多元的、分散的、非均衡的,是内外动力兼具的。所谓同向多元是指在社区文化动力结构中,驱动力是几个或几组而不是单一的,这些驱动力沿同一方向驱动社区文化向前发展,无耗散力。所谓分散非均衡是指在社区文化动力结构中,各驱动力在不同环节、不同点上驱动社区文化发展,各驱动力不是等力、均衡地作用于社区文化这一主体,而是各驱动力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
一、社区共同体发展社区文化的愿景和行为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分期标志。之前的社区文化建设是自发式,此后的建设属自觉行为。自发式阶段主要以政府投资基础文化设施和引导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为主,政府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社区自主性力量相对薄弱,同时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机制缺失,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创新不足,无法满足社区成员多样性文化需求,加之社区成员特别是青壮年群体在蓬勃发展的经济浪潮中,为经济利益而奔波忙碌。因此,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参与度低、均衡性差、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社区文化发展和社区成员幸福指数增长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导致社区间出现人际关系“沙化”现象,人与人之间沟通不畅,感情交流受阻,人情冷漠,心理失衡,暴力频发,“黄、赌、毒”沉渣时有泛起,影响着社区和谐,制约着社会发展。这时社区成员普遍渴望一种和谐宁静、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从而产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成员自觉行动后,社区文化建设才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下,开始探讨社区文化管理及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并使之符合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塑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区共同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愿景和自觉行动才成为可能,才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社区文化建设之目的是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全面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近年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多元化、社区精神塑造和社区典章制度建设、广泛的群众参与以及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社会基础、工作基础和组织保障,社会各界——上至政府下至社区成员和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愿望强烈、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社区共同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愿景和积极行动催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的内生动力,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价值和就业安排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动力
目前的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惯性问题——习惯于政府大社会小、重政府管理轻社会治理、条块分割、手段单一等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导地位没有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主体意识没有充分体现的问题;还有资金投入不足、队伍建设滞后、文化场地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既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又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广大社区建设者不找市长找市场,在市场中探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在考量社区文化建设的经济动力时,既要重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使社区文化建设在积极健康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环境支撑;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性,以期产生“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的功效。
公益类与非公益类社区文化,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社区文化,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不能截然分开。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引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非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非公益性社区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文化建设补充资金,为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还可以安排社区成员就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非公益类社区文化建设涉及面很广,且区域人文特色明显,区域性、多元性的特点要求社区文化建设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夯实基础,既突出公益性,又体现经济性。一是广泛参与的体育娱乐活动,如全民健身活动、节日庆典、婚庆服务活动等。二是乡村旅游服务。突出乡土特色,为紧张的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如农家乐、农业生产体验活动等。三是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居民活动。有偿托老服务、学生托管等。四是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举办以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为目的的涵盖书画、舞蹈、养生教育、插花艺术等的老年大学。五是社区文化产品开发。不同地区、不同社区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三、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资金投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外力
在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总体上讲自发性比较明显,尽管各地政府出台了一些制度、管理办法,但从国家层面讲,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或相应的建设法规;各地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尽管做了一些规划,出台了一些办法,总的来讲,这些规则办法相对而言多为粗线条的。不系统。从长远计,要搞好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一是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使其步入法制轨道;二是地方政府要制定“社区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和“社区文化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并把这些“规划”和“体系”纳入到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
除了政策引导和法律规范,资金投入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外力。总的来讲,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论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明显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相对不均衡的现象,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缺失,活动经费短缺,人员待遇偏低,严重制约社区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的社区文化建设投资体系。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涉及人数众多的事业,单靠政府投入显然入不敷出,必须广开渠道、多方融资,政府拨一点儿,社会筹一点儿,单位出一点儿,个人拿一点儿。另外,也可由政府在特定范围内发行社区文化建设债券,开辟新的、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总之,只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社区文化建设之花就会根深叶茂、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