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的主要方法

2013-08-20杨靖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杨靖文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c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钢琴作品,虽称之为“前奏曲”,但它是独立完整的小型乐曲,并不是一首大型作品的引子。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大胆地尝试了当时比较新颖的音乐语言和音乐织体,“钟声式”哀伤而且悲壮的曲调,遍布全曲。连绵不断的大和弦是浪漫主义晚期作品特殊表现手法,拉赫玛尼诺夫在此曲中大量运用双手八度大和弦来模仿克里姆林宫钟声。所以在演奏这些悲壮的大和弦时,应注意每个和弦都要仔细认真,确保弹奏出的声音有好的效果,并且要深深体会到每个和弦需要的力量,保持每个音的均匀和清楚。

(一)钟声主题的演奏方法《#c小调前奏曲》以三个沉重而浑厚的低音作为开头,确定了作品独特而悲壮的主题,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式的“钟声”的音响。右手的单音与左手的八度演奏出低沉而厚重的声音,使人听了具有难以磨灭的效果。拉赫玛尼诺夫继承和发展了前奏曲这一钢琴体裁,以慢板(lento)开头,右手单音和左手低音的八度弹奏时,手指要牢固、结实,整个手腕以上全部要放松,手掌以下向外坚挺,手腕要稍高些,把手腕和手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运用,弹奏出洪亮而深厚的声音效果。弹奏时,要保持和弦的高音旋律线,双手音量的对称,注意三个音的渐强关系,一次比一次强,下键时要准确无误,不能碰到了别的键上,而且要均匀整齐,手指轻轻贴键,并注意保持音的技巧。“钟声”包涵两种声音色彩,一种是深沉而又压抑的,一种是坚强而又倔强的,从而使音乐充满强烈的音乐变化色彩。不同的演奏方法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音色,所以演奏时要有不同的处理和奏法,把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对比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的第1小节的主题三个音上都标有特强记号sf,在弹奏这三个音时要运用拳奏法,拇指支撑中指,使中指更为坚固有力,通过杠杆的作用把力量传递到指尖,指尖紧紧固定并用中指支撑弹奏,手臂放松,这样弹奏的声音具有悲壮、优美的色彩。(见谱例1)

谱例1(第1小节~第3小节):

其尾声部分仍在#c小调主和弦根音、3音的基础上,中音声部出现上下行半音经过音,用来描绘“钟声”主题。尾声力度由mf逐渐减弱到PPP,演奏时一定注意下键的深度,在音量的控制上以及音乐层次的弹奏上,都要十分细致。(见谱例2)

演奏上例,注意音量的把握,要弹奏出悲凉、沧桑的感觉。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连贯,钟声拖着长长的尾音渐渐地消失,表现了命运彻底地被淹没,而一切消失在另外一个世界,这时,仿佛人的心灵在与上帝对话,憧憬另一个世界的圣洁与安宁,一切都如同死一般的寂静。

谱例2(第55小节~第62小节):

(二)双手和弦的演奏方法 连续的大和弦是浪漫主义晚期作品中常用的特殊手段。弹奏好和弦要掌握好几个环节:首先是每一个音都要有好的音质,要像单音练习一样分开练习每个和弦的每个音,用耳朵聆听来分辨它们的音色的好坏,弹奏时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要注意音的深浅和准确的转移音的位置。弹奏旋律进行式的双手和弦时,要注意双手交叉的准确位置,手腕、肘部、手臂、肩膀、都要依次放松,下键声音要整齐,指尖要牢牢贴紧键盘,右手高音旋律要突出,“以手腕为轴心,用手指尖‘抓’的方法”,[1](P245)而手指要用迅速的“抓”来弹奏,手指接触键盘要深,和弦听起来要非常整齐。在再现部中,大和弦远距离弹奏时,要有适当的弧线,既不能完全直线式进行,也不能弹奏动作过于大,而要找出连接两点的最佳抛物线。弹奏时,一定要依靠身体的力量来帮助手指第一关节的支撑、迅速发力并立刻传送到指尖,这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弹八度时,以肘部的抖动为力量的支撑点,手腕保持平稳,手指尖有些“抓”的动作,并保持好左右手大拇指的“支架”,并借助身体的力量,这样才能弹奏好的八度。如第7~9小节和11~12小节的双手八度和弦,他们是落和滚的关系,第一个和弦用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弹奏,把声音弹扎实,而第二个和弦可轻轻地借助手腕的力量来横向转移,保持手臂力量的放松,通过手腕并保持音的长短。(见谱例3)

谱例3(第7小节~第9小节):

弹奏中,手臂和身体的力量必须通过手腕才能传送到指尖,发出谐和的声音,从而使音色柔和优美,弹奏出歌唱性的旋律。例如第7小节,演奏和弦时要注意手指交叉的演奏,手腕放松,因为双手都是和弦式的旋律进行。(见谱例4)

谱例4(第5小节~第7小节):

(三)三连音的演奏方法《#c小调前奏曲》中间部为激动的Agitato,十分激动而热烈,作曲家经过了精心而紧密的安排,核心主题再次出现,而且在不同声部上反复交替出现,使人仿佛感觉到命运的呐喊与搏斗,最后用托卡塔式的快速经过式乐句,过度到高潮。接下来是狂烈的fff的三连音,音乐主题再现的同时进入了全曲的高潮。所以在弹奏时,应特别注意乐句的呼吸,以及左手的主题旋律的进行,右手使用三连音句型,安排得非常紧密,并且速度也随音符的密集而加快,使音乐急促动荡,仿佛是生命最后的挣扎。在第17、30、34小节中,是大跨度音的弹法,要做到音断而意连,第二拍高低相差很远,练习时肩部要放松、灵活,要使用踏板,所以这部分音乐有着幻想的情绪,很热情。从第15小节到36小节之间力度是在逐步增强的,在弹奏这些段落时,除了对手指有一定要求外,随着旋律的力度变化,肩部和手腕也要配合好,尤其是手腕,在力度很强的段落,手腕要发挥缓冲的作用,消除对紧张的积累,避免手臂和肩膀的疲劳。

中部使用了四声部的写法,一定要保持声音均匀和旋律声部清晰、连贯。(见谱例5)

谱例5(第18小节~第20小节):

“钟声式”主题通过在左右手四个声部的不断重复,表现了一种不断挣脱社会的不公和对向往自由的渴望的过程,演奏时,要特别强调重音的旋律。在第36~42小节中,从上往下弹奏下行的和弦是托卡塔式的两手相互进行的三连音句型。(见谱例6)弹奏时,手腕要呈放松的状态,指尖支撑整个掌关节,声音要整齐,而力度也要到达琴键的底部,身体倾向于右手的弹奏,但是要注意重音记号和和弦的整齐落下,跳跃的位置必须准确,感受着随着音乐的推进,高潮的来临,音乐的内在张力慢慢加强,使弹奏者也随着音乐彻底的激动,但激动的同时一定要把握音乐层次和句逗呼吸。

谱例6(第36小节~第38小节):

(四)大和弦演奏方法 再现部音乐是呈示部的重复,只是由呈示部的两行记谱法增加至四行记谱法,在织体上也变得更为复杂,力度也增强到sffff。(见谱例7)

谱例7(第46小节~第48小节):

再现部音乐几乎每个和弦都加上了重音记号,并且跨度非常大,这是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中力度跨度最大的一首,这也说明了全曲的高潮的到来,织体也随之加厚,音响震憾人心,表达了作曲家热烈、爆发、宣泄的情感,并且还有对命运的抗争。随着音乐的高潮激动达到巅峰,力度从原来呈示部中的PPP到fff。大和弦fff力度的演奏,表现了对命运的压抑发出的呐喊和爆发,揭示了黑暗社会里命运是不公的。然而强烈的挣扎慢慢地被钟声所逐渐淹没、吞噬。在演奏时要注意把全身力量在极短的一瞬间集中在指尖并爆发出来,这就需要手指三个关节的支撑力,指尖第一关节要有“抓”式的状态,因为真正使力量集中的一瞬间大概只有1/4秒的时间,同时,手腕和手臂充分放松,可以借用身体的力量帮助弹奏和弦,但身体动作不能太大,身体可以稍稍向前倾斜,所以在演奏这些大和弦时,要把力量放在手指的支撑上,这样才能把全身的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手指集中爆发出来。

拉赫玛尼诺夫具有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创造了时而雄壮有力,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抒情细腻,并带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变化万千的音响世界。钢琴演奏技术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运用钢琴演奏技术,对于完美地表现音乐形象至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探讨了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前奏曲》演奏的主要方法,不足的地方,请多指教。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99.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前奏曲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音乐风格研究——以《春潮》为例
钢琴前奏曲
试论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的演奏技巧及方法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