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工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13-08-20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发展

杨 钧

(新乡学院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问题作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促进农民工素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在经济社会由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发达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由边际收益较低的农村向边际收益较高的城市转移时必然发生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国外的学者更多地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Lewis A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Lanis G和拉菲提出的拉费模型,美国经济学家Todaro M的人口流动模型等。我国学者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如周天勇通过在模型中引入时间长度对托达罗模型作出修正,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分散发展农村工业成本很高,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是要走发展城市的道路。[1]赖小琼和余玉平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对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的模型进行反思与拓展,继而出现了全新的三元结构理论。[2]当然,还有一些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收入就业、子女教育等问题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对研究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人力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主要理论,这些著作体现了以下核心思想:①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就是人力资本理论。②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的贡献高于物质资本。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问题,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不仅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④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国内学者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的开发、人力资本的存量以及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王艳华谈到农民工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体能、智能和德行三个方面,并从健康、培训、教育状况来分析农民工人力资本。[3]石晶梅谈到农村人力资本就是指农村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知识、技能、健康和一切能够引起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能力,这种被凝结的能力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式,它主要是通过农村正规教育投资、在职培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培训)、农村健康投资、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等所积累形成的。[4]但上述学者大都从局部来对农民工人力资本进行分析,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系统规划农民工人力资本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试图在以下有所突破:①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农民工发展的现状。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③从现实的角度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数量继续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负外部效应凸显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民工数量已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2012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以下简称《调查监测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增长4.4%,详见表1。农民工数量的持续增长,不仅带来就业问题,而且还引发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土地荒芜等乡村“空心化”问题。随着农民工数量的持续增长,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外部效应日益凸显。农民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要通过结构优化、技能提升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彰显正的外部效应,抑制负的外部效应。

表1 农民工数量 单位:万人

(二)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农村经济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增强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工群体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和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进入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在省会、地级市等大中城市开始聚集。2000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城市的扩张和产业的转移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积聚区产业的转移使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农民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农民工对网络、品牌等城市符号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已经逐渐融入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农民工的就近就业有利于其兼顾家庭,从情感和心理上均增强了其就业的稳定性,也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呈减少趋势,省内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增加。据《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比上年增加772万人,增长10.1%,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2.9%;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比上年减少244万人,下降3.2%,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47.1%。在省内务工的比重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详见表2。

表2 不同地区外出农民工在省内外务工的分布 单位:%

(三)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就业层次相对较低 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没有太多的要求,大部分劳动者从事的是简单操作。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农民工能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的要求。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据《调查监测报告》显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36.0%,其次是建筑业占17.7%,服务业占12.2%,批发零售业占1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6.6%,住宿餐饮业占5.3%。从近几年调查数据看,变化较明显的是建筑业,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的比重在逐年递增,从2008年的13.8%上升到17.7%,从事制造业的比重则趋于下降,详见表3。

表3 2011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 单位:%

(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呈现非均衡发展现象 社会保障直接影响着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收入底线、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的保障,引发了很多群体性事件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政府有关保障农民工权益政策的落实,农民工的各项权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为例,据《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2011年分别为 4.1%、1.8%、1.4% 和 0.8%。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不同行业外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仍需重点关注,详见表4。

表4 不同行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2011年)单位:%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人力资本意识,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在带来诸多就业压力、农村空心化等问题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要对农民工数量增加这一趋势认真加以分析,加大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力度,把农民工丰富的人力资源提升为人力资本,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舒尔茨就曾通过比较日本和印度农村的情况,说明了人力资本的巨大作用。他说:“日本和印度的农业生产的巨大差距并不是土地是否适合于耕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印度情况要好得多。印度也不吝啬对灌溉设施的投资。在考虑到所有因素之后,事实是,日本耕作者在把有用的知识运用于生产方面的技能比印度的耕作者高得多。”[5]这就说明了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土地,也不仅仅取决于有多少劳动力,更不取决于历史性的因素,“它主要决定于知识的进步和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比从前质量更好的物质资本形式,决定于人们在他们经济努力中有用能力的巨大增进。”[6]运用这一方法的主体就是劳动者。农业的发展是这样,其它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民工的边际生产力,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为人力资本。

(二)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民工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认为,人力资本需要三种激励:产权激励、人力资本的地位激励和企业文化激励。在农民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上述三种激励促进农民工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关于产权激励。政府或企业要努力推进产权体制改革,打破谁出资谁就有产权的惯性,要提高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对于企业组织中对企业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农民工,可以让农民工分享股权,提高他们参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关于地位激励。政府或企业要给农民工设计向上发展的通道,鼓励农民工通过努力的工作或创新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推进企业组织健康发展。

关于企业文化激励。政府或企业要为农民工的成长营造优良的企业文化,让他们接受熏陶,提高现代管理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推进农民工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适应科学的企业管理方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庆市城务工人员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组曾对农民工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做过调查。1083位农民工当被问及“你最需要的社会保险是什么”时的选项排序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554人、544人、531人、449人、77人,各占51.2%、50.2%、49%、41.5% 和 7.1%;选择其他的有 28人,占2.6%。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位居前三位。[7]因此,政府要针对农民工的需要,尽快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改变户籍对农民工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限制,尽快构建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新机制。其次,要建立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基金,通过政府投入、农民工自筹等方式加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再次,要从立法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监管,保证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对城市文化的引导,培育尊重农民工和理解农民工的都市文化,从情感上让农民工感受到为经济社会做出贡献的快乐。

(四)加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实现农民工代际可持续发展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影响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某些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让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农民工在为城市的现代化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子女的教育却不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这种悖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成长与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带来消极的影响。农民工的子女是宝贵的人力资本,政府一方面要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出台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农村教育,农村教育承载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任务。当前,农村教育资源仍非常匮乏,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也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战略的角度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综合素质,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基础。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发挥农民工的正效应作用 农民工大量流出,推进了城市化进程,解决了企业劳动力不足问题。但随之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人才危机。农民工在城市的经历让其具有市场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农民工能够返乡,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实现农民工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还应该积极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近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外出务工所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再次,努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民工就业的吸附能力。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紧密的联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学者曾指出,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7]

(六)高度重视农民工代际问题,构建农民工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0年1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文件指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民工阶层内部逐渐发生分化,出现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8]、“第二代农民工”[9]或“新生代农民工”[10]阶层。鉴于王春光、刘传江的定义,本文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受教育时间较长,然后就进城,在农村的时间较短,对农村、农民、农业等问题不是特别熟悉。同时,他们又非常渴望融入城市的生活,而且大部分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不是被动地融入城市,而是更加主动地融入城市。我们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其次,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再次,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运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树立职业人的意识,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最后,政府还要构建农民工的梯状就业机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做好规划,针对不同行业对农民工的需求不同,制订相应的规划确保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民工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个人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做好自己的定位。政府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来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企业要从共生的理念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方面搭建农民工发展平台,农民工自身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提升业务素质。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峻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 从体制机制方面为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将是实现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有益途径。

[1]周天勇,胡峰.托达罗人口模型的反思和改进[J].中国人口科学,2007,(1).

[2]王丽芳,陈希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8).

[3]王艳华“80后”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就业收入的相关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4]石晶梅.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5]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

[6]肖云,郭峰.农民工就业及可持续发展[J].统计观察,2005,(7).

[7]肖云,傅世武.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J].经济工作导刊,1995,(9).

[8]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10]刘传江,徐建玲.第二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猜你喜欢

农民工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