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口语教学模式维度下动态语篇分析能力发展实证研究

2013-08-2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际语篇模态

孙 辉

(华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7)

一、研究背景

Forceville把模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即把模态与感官相联系,人类通过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和触觉模态感知世界、人际交际、传递信息、生存生活。Halliday提出了语言对于人们的现实世界的概念功能,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的人际功能,人们运用语言组织信息的语篇功能这三大元功能。

笔者发现,语篇分析时人们更关注的是语言层面的分析,对人际功能的研究相对滞后。忽视了对语篇中图片、表格、字体格式等多模态的分析。模态不同所传递的信息、审美情趣也会有所差异,某种模态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可转译的,不可用其他模态等值地传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对多模态的需求也就呼之欲出了,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而这些恰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信号。可以看出,与单模态文本相比,多模态文本的意义潜势大大增强。因此,意义的创造成为互动的、动态的和共生的过程。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口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授课内容整齐划一、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等问题使得课堂效果难以保障,学生个体难以顾及。笔者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口语以及多模态话语不仅只依赖于学生的词汇水平,还与一系列的多模态因素有关,如语调、手势以及眼神等体现人际功能的非言语交际符号有关。因为,受视、听觉的双重刺激,学习者能显著提高对目标语内容的理解。通过采用多模态口语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信息的输入,使他们储备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材料,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定性研究结合定量研究。分析不同受试者执行口语教材状况的差异与其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学习兴趣增减比率、对动态语篇的拿捏程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1.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多模态理论指导下,把口语教学作为体现人际功能的动态语篇,探讨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本实验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在应用多模态教学法中如何提高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2)在重视多模态口语教学时怎样把握好它与动态语篇中三大元功能之间的参照关系,特别是与人际功能之间的“突显度”,人际功能之间“张”与“收”的关系? (3)本研究方案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实验组(30人)和普通组(30人)受试总人数60人,均为上海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届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通过分析他们的高考英语成绩,使得实验组和普通组受试对象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当,然后按照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这两组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不同模态的口语教学试验。

3.实验工具。

本文研究工具主要是对实验对象的摸底测试、期中测试以及期末考试三次成绩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比较普通组和实验组所实施的口语教学方法的差异,及时跟踪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反馈以及他们的考试成绩。综合考察口语作为动态语篇条件下,多模态口语教学法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4.实验设计。

“多模态”维度下的口语教学可以从:(1)课堂创新。教室的布置,图像参与意义的构建和文字一样是意义解读的目标;墙壁的颜色,Lemke认为,颜色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也体现出不同的突显模式。(2)学科借鉴。多模态的话语分析是跨学科的,只有不断吸引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才能得到更加全面而正确的解读。(3)课堂生活化。如通过会话和聊天,话剧、角色扮演和模拟,故事、笑话和轶事等模式来展开。笔者发现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他们对语篇口头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度,增加学英语的信心,并最终提高他们的外语成绩。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

1.结果分析。

表一 实施传统口语教学的普通组

表二 实施多模态口语教学的实验组

表一和表二单对两组不同受试群体的三次考试成绩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笔者发现,实施传统口语教学模式的普通组和实施多模态口语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之间总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开始两组学生高考成绩相当,所以在他们的摸底考试成绩相差不多。但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实验组成绩大多数比普通组有较大的进步。那么,两组受试群体在总体上又是呈什么样的分布呢,相关系数又是怎样的呢?

表三 两组受试群体总体变化趋势

表四 相关系列数

表三、表四总体上与表一、表二保持一致。其中,通过分析表三可以发现,口语课程采用多模式教学的实验组在一个学期(三次大型考试)后,其所呈现出来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采用传统口语教学模式的普通组,并且这两组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那么,这一不断拉大的趋势是否呈相关比呢?相关度又是否科学、合理呢?在表四的均值差这一栏中可以得到一一解决。期末考试成绩与期中考试成绩之间的均值差要高出期中考试和摸底考试之间均值差3.42个点。可以看到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通过多模态的运用产生了积极的教学作用。最后,从相关度中可以看到,摸底考试的时候两组受试群体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p=0.858>0.05)。经过半学期的训练,虽然两组受试群体之间的均值差存在着明显的变化,但他们之间的显著度还不是很明显(p=0.343>0.05)。笔者认为,这时候多模态口语课程的教学策略产生的教学效果虽然不明显,但它的积极影响趋势越发凸显。期末考试时,显著度差异就开始凸显了(p=0.024<0.05)。由此可见,多模态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教学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多模态口语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多种感官的互动,这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而且还能更轻松、高效地完成课堂口语教学。多模态交际可以使听话者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比单模态交际更容易使受话人理解和记忆。模块间的转移是可能的,因此多模态教学对语言学习是有效的。

2.结果讨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笔者发现,要提高口语课程质量除了传统的单一模态授课法外,多模态口语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承担并传承的,这些因素弥补了单模态口语教学的不足,使语言,语音,手势等因素得到了有机地整合,共同促进了意义的建构和传递。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课堂观摩后认为多模态口语教学模式要实现离不开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注重课堂创新。教室布置在动态语篇教学的基础上突显了多模态口语教学中人际功能的作用。所以要重视教室的布置。结合室内如开辟作品展示、荣誉榜、图书设置等模块加强师生之间的归属感,体现出班级的建设、班级的文化。同时,还能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精神面貌和文明行为,启迪学生心智,于潜移默化中达到育人之目的。

其次,加强学科借鉴。高校的口语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实战技能,而不是本本主义,这与理工科的一些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从方法上来看,理工科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程序和手段;从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来看,理科谋“道”,工科谋“器”;文科虽也有基础与应用的分别,但迄今仍远未发育到像理工科那样充分的形态。它有基础理论的方面,又有应用的方面,在前一方面它像理科,在后一方面它又似工科,是“亦道亦器”又“非道非器”。所以在多模态口语教学过程中借鉴理工科的模式是有益的。调查发现,口语课堂中采用话题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程中应用可操作性的方法,开阔思路;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课程考查惯用的考知识记忆和知识积累的方式,提高内容考查的开放性,拓展能力考查的深度,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

最后,拓展课堂生活化。第一,生活化的课堂离不开故事、笑话和轶事。因为它是通过我们的理解、感觉、思考、行动,尤其是我们的语篇和口头叙述,连续地、无意识地构建起来的。第二,生活化口语也离不开话剧、角色扮演和模拟的要素。它可以使学习者带着想象跳出课堂的束缚,同时还能为真实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提供有用的跳板。通过模拟学习者在现实生活里使用英语时可能遇到的情景,提高语言实际使用时候的语域。第三,不断重视口语课堂中会话和聊天的重要性。因为,真实的会话互动不可能是有计划的教学议程的产物,他们需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它给学生提供了讨论所需要的场所和听众。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笔者发现首先能够张弛有度地把握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与语篇功能之间的力度。经过对比分析实验对象考试成绩的差异可以有力地说明以多模态口语教学模式为依托对分析动态语篇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也有助于大学非英语专业外语口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多模态的方法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校的外语口语教学。但不足之处在于本研究只局限于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而对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其他领域及对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是否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

[2] 何山燕.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5.

[3] 霍颖.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一则保险平面广告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3.

[4] 盛云岚.借“图”发挥——英语试卷的多模态化[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2,(1):28.

[5] 王梅.多模态与多元文化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2,(1):66.

[6] 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4):54-57.

[7]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51.

[8]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9]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 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8.

[10] 曾庆敏.多模态视听说教学模式对听说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1):72.

[1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5.

[12] Forceville C.The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and Source in Pictorial Metaphors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34:1-14.

[13] 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M].London:Amold,1978.

[14] Scott Thornbury.如何教口语[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6.

猜你喜欢

人际语篇模态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搞好人际『弱』关系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由人际代词与非人际代词的对立看语体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