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上好新课的第一课时

2013-08-16张丽

实践新课程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章内容于勒导语

张丽

常常听老师们说,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起始课最好上,老师备课最轻松,无非是介绍介绍作者,大体读读课文,处理处理生字,如果文章再长一些的,还没有读完,一节课也就结束了。试想,长此以往,学生们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新课无所谓,老师不讲什么,也不提问什么,自己也不用动脑筋,时间长了,他们便会逐渐形成一种放松懈怠的状态,久而久之,起始课便没了意义。起始课的基础没有打好,下一节课学生也会没有兴趣,再后来,会有很多学生对语文课没了兴趣,可怕的事情也就出现了——我们的课堂丢了学生。

因此,我认为上好新课的起始课尤其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本课的学习,甚至关系到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鉴于此,我非常重视新课的起始课。

一般来讲,新课的起始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语,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新课我大多不会让学生提前预习,一是学生真正回去之后认真做的少之又少,二是我比较讲求文章的效率,每读一遍文章,学生都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我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生字也不在起始课解决,如果当堂遇到个别的,自己查字典,其余的全部要求学生课下独立解决。

先说说导语。导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喜欢和在意本课或是本课的作者,今后会不会留意并阅读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导语的设置一定要有目的性,或者是激发本课的学习兴趣,或者是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地认识一位新的作家,以便他们能对他的作品引起好奇,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本课,也可能由于好奇于作者,而课后多多阅读与作者相关的其他文章作品。但导语不宜过长,要简单而有力,掷地有声。我不太习惯将文章相关的内容列入导语中,导语不应是学生获得文章信息的一种途径,因为这样会让文章内容先入为主,或者是直接告诉了学生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我觉得文章所有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获得的。

如纪伯伦的《沙与沫》,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黎巴嫩,甚至有些学生都没听说过这个国家,我想我一定要让学生记住黎巴嫩有一位在世界上非常了不起的作家,让有些孩子佩服他,能够多接触他的作品。我是这样导入的:美国人曾这样赞誉一位黎巴嫩诗人,说他是“东方吹来的横扫西方的风暴”,是“东方赠与西方最好的礼物”,这位诗人究竟是谁呢?然后板书“黎巴嫩”,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沙与沫》。这样设置,同学们一听,一个小国的诗人,在强大的美国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心中也会默默赞叹他,究竟他写了什么,好在哪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为学习本课,认识作者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又比如在讲蒲松龄的《狼》时,我这样设置导语:清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19岁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名震一时,但一直到71岁仍无做官之缘。50年的坎坷应试生涯,在此期间,他在书斋旁搭竹棚为过路的行人提供喝茶休息之所,并记述他们讲述的奇异的故事,最后成为一本书,此人便是蒲松龄,此书便是《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将学习其中的一篇《狼》。

这样导入,故事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一提到蒲松龄,就会想到他的经历,有部分同学可能就会更想到知道他的坎坷经历,从而去阅读有关他的书籍,大多数同学也会记住他的《聊斋志异》,阅读其中的许许多多怪异故事,而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再比如在讲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我这样设置导语:北宋有这样一个人,二岁而孤,少时家贫,只是以粥充饥,但仍能笃学不辍,后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名扬天下,此人便是范仲淹。在这里我想要告诉同学们,他后来不仅成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词作——《渔家傲·秋思》。这样的导入,让学生积累了苦学的故事,有助于学生的刻苦学习,也牢记了范仲淹的名言,会对这样一位文武全才感到佩服,也会留心他的相关信息。

再说说文章的题目。一篇文章的题目,无论是什么,它一定跟文章内容相关,或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文章的线索,或者是文章内容的提示。所以,我在导语之后,下一个要关注的便是文章题目,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围绕这样一个题目我们可以写些什么?或者是作者可能在文章中写什么,这个过程是锻炼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同时他们可以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读完之后,如果和他们事先想的一样,他们会有种满足感,他们也知道类似于这样的题目怎样写;如果和他们事先想的不一样,他们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样的题目这可以这样来写,不失为是今后写作的一种借鉴。

如在《观沧海》一课,先理解“沧海”,即大海,题目的意思就是观海,内容主要写作者观海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诗歌的主要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三峡》一课,先板书“峡”字,让学生查字典“峡”字的含义,意为两山夹水;既然写峡,既要写到山,又要写到水,再板书“三”字,意为“三”个“峡”,即长江三峡,学生自然都会明白,这是一篇写山写水的文章,这样也有助于牢记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一篇写山写水的文章,今后再看到有“峡”字的题目,也会自然地想到山水。

再如张晓风的《请给我一点水》,这样一个题目,可以写些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有:一个在荒漠中很久未喝水的人,对水的渴望;可以是久旱未雨的农民对雨的渴求……读完文章后,学生才惊奇地发现,文章是和环保有关,这样的题目竟然可以写环保,他们写作的思路也打开了。

至于朗读,由于每个人的读书习惯不同,我一般是让学生先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也许是默读,也许是小声自由朗读,只要自己能认真用心地读进去就行,但一定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画出描写人物心情、态度、特点、评价或者是与主题相关的词句,这样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分析。

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设置问题要简单明了,又要紧紧围绕与文章的主要内容相关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只要学生们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都能答上来为好。不能太难的原因是,毕竟是学生初读文章,太难学生肯定绝大多数答不上,时间长了学生反而没有信心,这个环节也就没了意义。问题也不能太大,太大则让学生无从下手,文章的脉络反而不清晰。如教《我的叔叔于勒》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之间是什么关系?(2)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文中的于勒有几段经历?(当初行为不正,糟踏钱,后来在美洲发了财,现在沦落为一个卖牡蛎的老水手)(3)本文除介绍了于勒的经历,关于菲利普夫妇,主要写了什么?(于勒在不同时期,他们对待于勒不同的态度)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基本知道了,下一节课,就具体分析菲利普夫妇从语言、动作等方面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更好地归结小说的主题。

再如《小公务员之死》,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读后感觉如何?(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在打了喷嚏之后,你是否理解将军的做法?(4)对于切尔维亚科夫的做法,你能理解吗?为什么?

这样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下一节从细节上分析切尔维亚科夫的做法,主题也就自然归结出来了。

我持续这样做了很多年,渐渐地我发现,简洁有力的导语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真的可以容易地让学铭记一位作家。一遇到陌生的文章,学生便会先从题目入手,考虑文章可能写了什么,也增加了他们作文审题的能力,看到作者时便会想到是否写过什么,读完文章后,也会想出几个简单有价值的问题,语文能力有所提高,自己感到挺欣慰的。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随着和学生们一同学习和成长,还会不断完善,也希望大家给予指导。

(作者单位:长春市第四十八中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文章内容于勒导语
Harry Potter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70 Days in a Lifeboat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阔腿裤的小秘密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Aetion(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