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3-08-16吴晓辉

实践新课程 2013年5期
关键词:能力语文课堂

吴晓辉

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国家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深化素质教育,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论和实践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教师是首席

(一) 教师的语文素养

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语文教学能否有效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养,尤其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①热爱祖国语言—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③丰富的语文知识。④语文能力。⑤培养语感。⑥发展思维能力。⑦良好的个性。⑧健全的人格。这里强调以下几点:

1.重视母语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地位特殊,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捍卫民族语言的地位。我们要富有情感地告诉学生,汉语对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是最美丽的语言,这份美丽是国家主权的底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凝聚人心的焦点。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丰富学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术业有专攻”,要有丰富的学识,深厚的功底,语文教师非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不可。首先要掌握语文专业知识,这包括语言学、文学理论和美学等“本体性”知识,尤其是中西文化经典著作,这些是根基。同时还要有广博的学识,涉猎百科。“厚积”方能“薄发”,丰富的语文知识很大程度上可以使教学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3.回归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构建开放的学习体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活化生活源头,引导学生寻找到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振。

温立三老师指出:“只有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生活化的语文有利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浓浓的人文气息中形成。

4.重语文味

语文学科更强调情感,它融自然、情感、生活、艺术、语言美为一炉,呈现了一个诗意的世界。语文老师应诗意地讲解,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让学生主动地品味、欣赏文章。名师董一菲在《生成之美》一文中曾指出:“走进一节好的语文课,如同走进一座空山,是一个空灵廓落的世界,是灵气往来的空间。”这份灵气就来自于课堂中的诗意。

语文味要着眼于语言训练。语文课不是政治说教课、历史知识课,它是用语言文字编织的诗意的世界,通过语言文字教师带领学生或寻幽探胜,“走访”凤凰古城,“寻觅”武陵桃源,或凭吊古迹,“拜谒”杜甫草堂,“祭扫”昭君“青冢”……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万仭,心骛八极”,引领学生走向精神的王国,获得精神的享受和超越。

(二) 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尚师德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1.重视集体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有目的的准备活动,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语文教师学业进修、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备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②备教材。③备教学活动、练习。④备教学语言。⑤备板书、课件。 ⑥备教法和学法。⑦备教具和学具。⑧备学生。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每位教师有个人的语言特色和教学风格,备课时要把集体备课求得的最精“教学案”和自己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个性教案。久而久之,教师独具特色的教风就会形成。

2.提升导入技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顷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问课”能力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问”。从“师问”到“生问”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教师要长期钻研提问的技巧,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加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要求,语文课堂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当地将声音、视频、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它可以使教学过程再现情景,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但要注意,多媒体是辅助语文教学的,决不能代替语文实践。课件是固定的,但课堂是生成性的,教师不能只跟着课件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倡导能不用多媒体教学的就不用多媒体,尽可能地放飞学生自由想象的翅膀。

5.提升反思能力

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是否科学合理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我能力发展的教研手段。教师可采用写教后感、教育叙事、观察描述、行动研究等方法。写反思笔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对实践的反思,实践中反思,为实践反思。

6.提升研究能力

语文有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有研究能力,它包括调查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文献研究能力、撰写论文能力,课型研究能力。这里重点说明课型研究能力。语文高效课堂主要探究五种课型:新授课、讲评课、作文课、复习课、阅读指导课。我们就五种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7.优化作业设计

首先教师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的作业,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本上在每套练习题中都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附加题,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再者,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就不留在课下,如果非得留课后任务,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批改规范,有明显的对错符号、批改日期,重视教师评语的作用。

二、学生是主体

语文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回到课堂中心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尤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静心读书

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对学生成长的意义重大。作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语文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静心读文章或材料,减少一些好心的唠叨。“宁静以致远”,只有静下来,才能吸纳知识,才能生出智慧。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把略读浏览法、精读品味法、圈点勾画读书法、心得归纳法等读书方法相结合。

2.充分诵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没有歌声的地方是寂寞,没有书声的地方是沙漠,诵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深入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味、气势和神采。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层次、结构、重点和中心,增强理解和记忆力。学生通过朗读,“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实现了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再现美的过程,提升了审美能力。

3.积累整合

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适合。积累不仅仅指背诵的内容,还包括积累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分类整理,进行储备。做读书笔记,学会摘抄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和段落,在阅读中即兴写下自己的感受或评论。

4.交流合作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效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意识。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与讨论中,主动表达思想,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进一步的发生碰撞,激发新思想,逐渐成为思维敏捷、深刻、清晰的现代人。可采用“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同时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习协作和分享。

三、营造有效教学的氛围

语文有效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身心的氛围,即营造让所有学生感到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归属感,彼此能够聆听,尊重,认同。

实施“责任感”教育,试着让每个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学生常思“学习不好,谁的责任?”“上课说话,谁的责任?”“作业未完成,谁的责任?”等问题,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课堂上面对着学生,语文教师请丢掉不良情绪和不佳表情。别再冷漠无情,声调不高不低,表情不冷不热;别再冲动,性情急躁,动辄训斥;别再随意,信口开河,嘻哈随便。请用微笑、目光的交流来流露你的关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的心理感应。

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一定要试着找到欣赏、夸奖那些“点”。找到他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的热情,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一点点的积极性、一点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壮大起来。

语文有效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爱为出发点”,教师要经常反思下面的问题:今天我有忽视学生的反应吗?我有微笑吗?我与学生有交流吗?我关心了学生的哪些方面?……什么时候,我们能自觉地拥有这种习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像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用“八字方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个学生才华,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期待每个学生成功,就会形成“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课堂。

塞林格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有一个理想: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耍,而他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其实,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麦田里的那片意趣、天真和自然,守护着爱心、希望和人类的未来。

(作者单位: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能力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